APP下载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2018-06-28张秀美

考试周刊 2018年52期
关键词:运动员创设意识

摘要: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动力,是学生发明创造的基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然而,问题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需要有意识的培养和开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教学的策略让学生“敢问”“想问”,进而达到“会问”的境界。

关键词:问题意识;策略;“紧”

科学研究是以问题为出发点,而问题又是开启所有科学的钥匙。在哈佛大学流传着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科学史上的每一次重大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牛顿发现苹果落地,就提出“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个简单的问题,从而发现万有引力。由此可见,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动力,是学生发明创造的基石,然而,问题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需要有意识的培养和开发。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采取哪些教学的策略才能让学生“敢问”“想问”,进而达到“会问”的境界呢?下面我针对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 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在平时的数学课堂上,大部分的学生嘴巴都很“紧”,表现出一种“恐惧心理”,他们总是默默地听着,被动接受知识。要想真正解放学生的嘴巴,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就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真正轻松、和谐的民主课堂。因此在课堂上学生的提问不管有多浅薄,多幼稚,甚至脱离主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表扬他们敢于提问题的勇气,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数的产生”时,当我讲到“用实物计数法”时,我们班有个女生就站起来提出疑问:“用实物计数法,这种方法太不方便了,有没有更好的计数方法。”我馬上抓住机会表扬这位学生善于提问,善于思考,接着引导学生明白:很多的发明创造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疑问,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动手实践,才有我们现在的科技发展。

二、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问题想问

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认知上有冲突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感到问题无处不在,进而产生思考和探索的心理冲动。平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设问题情境:

1. 从教材的插图中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认真观察教材的主题图,寻找主题图中与数学有关的信息,并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如教学“8加几”时,我先创设一个情景:星光小学正在举行冬季运动会,你们看,一年级的小朋友正在进行200米赛跑比赛呢,(出示课件)请小朋友们认真观察主题图,说一说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先让同桌交流,再全班汇报。学生就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学生1问:“跑道的前面有8个运动员,后面有5个运动员,一共有多少个运动员?”学生2问:“有6个穿灰色运动服的运动员,7个穿蓝色运动服的运动员,一共有多少个运动员?”等等。一旦学生的问题思路被打开,学习的效率将是事半功倍。

2.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也处处有数学问题。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时刻引导并提醒学生平时要注意观察生活,结合数学知识,经常提出一些自己看到的事物和听到的事情的问题。比如,学完了100以内数的认识,我就让学生结合100以内数的认识,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先从教室开始,学生就会提出:男生有几人?桌子有几张?椅子有几把?等,再延伸到课外。学生通过平时课堂和课外的训练,养成了爱问的习惯,让学生做一个善于观察、善于质疑、善于发问的有心人。

3. 从学生的动手操作中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标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课堂上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对知识会感受更深,理解更容易,也乐意提出数学问题。例如,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我先为每组准备了12根长短不一的小棒,在小组合作时,我要求每组任意选用三根小棒摆三角形,看哪一个小组能摆出3个三角形。在摆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就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组12根小棒怎么摆都不能摆出3个三角形?三角形的三条边究竟有什么关系?实践证明通过动手操作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三、 教给学生提问方法,让学生会问问题

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并且提出有价值的、高质量的数学问题,必须教会学生提问的技巧和方法。如:

方法一:直问,就是把问题直接了当地提出来。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让学生看到课题就能直接提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如何计算”这样的问题。

方法二:追问,就是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进行进一步的深化,顺着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追根究底地继续发问,直到对知识理解透彻。追问一般采用“为什么?”、“你还有其他方法吗?”、“你是怎么想的?”等表现形式。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要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呢?”

方法三:反问,就是根据教材的内容或教师、学生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提出数学问题。反问一般可以采用“难道什么?”的形式来提问。例如,教学“平行和垂直”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难道不在同一平面内,又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不可以平行吗?”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然后引导他们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张秀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靖城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运动员创设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