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玉米空秆缺粒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2018-06-28鲁强

农民致富之友 2018年10期
关键词:空秆花丝吐丝

鲁强

玉米空秆、缺粒现象近几年发生较为严重。造成一定的减产,严重的可达20%以上。空秆表现为整株无穗或有穗无粒,缺粒现象表现为穗两端严重缺粒、“花粒”缺行和近秆内侧缺粒。在生产上,应针对玉米品种的特征特性,加强管理,减少空秆、缺粒现象发生,以达到高产。本文针对玉米空杆缺粒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空秆缺粒是玉米生产中常见的现象,空秆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玉米产量的高低。玉米缺粒现象在大田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侧面不粒一侧弯曲;二是整个果穗结很少籽粒,在果穗上呈散乱分布;三是果穗基部不实。秃尖,即果穗顶粒籽粒细小,呈白色或黄白色,严重的秃尖可占整个果穗的一半以上。现将玉米空秆空粒的主要原因及其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 玉米空秆缺粒的含义

空杆是指玉米植株不结果穗或有果穗不能长大的现象。缺粒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果穗缺行,即一面有若干行由基部到顶部都不结实;另一种是果穗上只结少数子粒,即满天星缺粒。前一种多发生在雌穗吐丝时遇到连日阴天,花丝成簇向一面下垂,影响下部花丝的正常授粉。后一种发生在雌穗发育较迟、抽丝较晚的植株上。

2 玉米产生空杆缺粒的主要原因

2.1 品种因素:由于不同品种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当不良的外界环境条件超过了品种的适应范围,就易发生空秆、秃尖缺粒。

2.2 土壤因素:沙性土壤因盐分较高,低洼易涝,耕作层过浅,蓄水保肥能力差,土壤瘠薄,致使空秆、秃尖缺粒发生较为严重。

2.3 密度不当。密度过大造成植株过早封行、荫蔽,使果穗的功能叶光照不足,营养缺乏,腋芽不能转为花芽,致使雌穗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一般来说,密度越大,空杆率越高。同时由于花丝往往受到互相交错的叶片遮盖,而不能受粉引起缺粒。

2.4 营养因素:营养物质供应失调,致使空杆率增多;氮、磷、钾配合比例不当,有机肥和微肥不施或少施,特别是土壤中磷肥、硼肥不足,在雌穗分化阶段,使有机物的制造与运转受到影响,有机物积累少,雌穗发育不良,造成空秆率增高。如果缺磷、钾,穗分化迟缓,开花延迟,雌花发育遭到破坏。雄花的不孕花粉增多,受粉条件恶化,引起缺粒。

2.5 气候因素:在玉米雌穗形成期和发育时期过分干旱,则雌穗不能抽出或抽出而不能吐丝。玉米需营养和水分的高峰期是玉米大喇叭口至抽穗之前,如果此阶段干旱缺水,就会影响雄穗的正常开花和雌穗花丝的抽出,造成雄穗提前和吐丝延迟,花粉在此情况下,生命力弱,花丝容易枯萎,从而造成不能受精受粉而出现空秆。

2.6 生理因素:玉米雄穗由顶芽发育而成,生长势强,而雌穗是由腋芽发育而成,发育较晚,生长势较弱。当外界条件不适合时,雄穗会对雌穗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便利用顶端生长优势,将大量的养分吸收到顶端,致使雌穗因营养不足导致发育不良而形成空秆。

2.7 栽培技术不良。整地粗放,土块大,覆盖不均匀,使出苗不齐,植株生长势不同,形成强欺弱,大欺小,弱株很难结实而增加空杆。此外如播种期过早或过晚,中耕管理不及时,以及排灌不好,地下水位高,土壤过湿等等都会影响玉米成长发育,形成空杆、秃顶和缺粒。

2.8 管理因素:管理不细或不及时,或种植密度过大,致使田间通风透光不良,致使植株光合作用减弱,有机质合成减少,影响了玉米雌雄穗的发育,造成空秆、秃尖缺粒。

2.9 病虫草害因素:玉米各种病虫草害的发生,都可影响玉米正常的生长发育,尤其是在玉米抽雄时玉米蚜虫和双斑蝇叶甲开始大量发生,致使玉米不能正常开花授粉,造成空秆、秃尖缺粒。

3 科学防治玉米空秆、秃尖缺粒措施

3.1 选择优良品种。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及栽培条件,选择和种植抗病、抗虫性及适应性强的品种。在自然条件差,气候变化大,土质瘦薄地区,要因地制宜选用耐脊、适应性强的硬粒种。种子质量要高且要进行精选。

3.2 改良土壤。使用沤制好的有机肥和深耕、中耕技术,以改善土壤结构状况,增强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和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

3.3 科学调控肥水。玉米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是从拔节到果穗吐丝受精孕穗时期,此期要增施有机肥,氮、磷、钾合理配比,尤其是防止田间缺少磷肥与硼肥,可减少空秆缺粒。实行叶龄施肥:当5叶展开时,普施有机肥,全部追施磷、钾肥, 5~6叶展开时,追肥数量占氮肥总量的60%,12~13片叶展开时,追余下40%的氮肥。玉米抽雄前15天对水敏感,此时若土壤干旱,及时浇水可促进果穗发育,缩短雄、雌花的间隔,利于正常授粉受精,减少或避免空秆、缺粒的现象发生。

3.4 合理密植。不同品种要求的适宜密度不一样,稀植大穗型品种一般在3000株/亩左右;紧凑型品种一般4000~6000株/亩之间。如果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变差,雌雄穗发育不良,易造成空杆、缺粒。种植形式可采取大小垄种植,株距根据具体的留苗密度确定。

3.5 加强管理。加强中耕除草、培土技术,可增强土壤的透气性,促进玉米根系发育;采用宽窄行种植技术,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实施人工辅助授粉技术,在玉米吐丝期间,待晴天露水干后,用竹竿或拉线震动雄花,增加授粉机会,提高结实率减少秃尖、缺粒。

3.6 防治病虫草害:(1)在玉米心叶末期,加强对玉米螟的防治。(2)在玉米生育中后期,注意防治各種叶斑病和蚜虫双斑蝇叶甲等。(3)玉米生长时期处于夏秋季节,也是杂草滋生盛期,要加强田间杂草的适时防除,避免杂草与玉米争光、争水肥、争营养。

3.7 削弱顶端优势:采用去雄技术能有效削弱其顶端优势,可以有效的降低空秆、缺粒、秃尖现象发生。去雄的方法是:当雄穗露尖时,隔行或隔株将雄穗拔出,切忌损伤功能叶,去雄后全田只剩下一半雄穗,授粉结束后,又将剩余的一半雄穗再去掉,以减少养分的消耗,有利于提高粒重。

(作者单位:151500黑龙江省兰西县远大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空秆花丝吐丝
花丝镶嵌 精密如发的非遗绝技
高速线材厂吐丝管固定方式的改进
增密对玉米花丝受精结实能力及衰老进程的影响
吐丝的蜘蛛与吐丝的蚕
甜玉米空秆的原因与防止措施
小蚕儿吐丝
玉米空秆原因及预防措施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