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媒体漩涡:机遇、利益与反思
2018-06-28周群峰
周群峰
这句在创投圈广泛流行的话,是时下区块链火爆场景的写照。大意是说,有些人在区块链行业里一天挣的钱,相当于在互联网时代里十年打拼积累的财富。
尽管充满专业化词汇,区块链的确成了风口。它被认为是继蒸汽机、电力、互联网后,又一次颠覆性的科技突破,其应用前景被广泛看好。
徐小平等投资界大佬,也纷纷高调表示看好区块链。伴随着区块链引发资本狂欢的同时,从2017年下半年至今,数以千计的区块链媒体扎堆出现,且劲爆新闻目不暇接。
比如,上线仅26天的火星财经,估值1.5亿;某区块链媒体点击量不到200的一篇软文,要价10万元;一家区块链媒体年薪60万招聘记者,推荐成功者奖一部iPhoneX。
多位受访者表示,在区块链媒体“天价软文”“虚假报道”“赚取服务费”等乱象的背后,隐藏了一条完整的利益链,媒体在该链条中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
“这个行业很多人都走火入魔了,搞坏了中国创投环境。”铅笔道—— 一家专注于创业者报道的媒体——创始人王方接受采访时直言。在他看来,从区块链媒体到交易平台,加上中间站台的“顾问”,以及做白皮书的人等,构成了一条产业链。
“三无媒体”受热捧
公开资料显示,从3月1日到3月9日,相继有区块之家、深链财经、金钱报、巴比特、火星财经、块连线、陀螺财经等七家区块链媒体宣布获得融资。
3月1日,深链财经宣布获得1000万天使轮融资;3月2日,巴比特宣布完成1亿元A轮融资;3月6日,火星财经宣布获得A轮融资,估值1.5亿人民币,此时距离其上线仅26天。3月9日,陀螺财经公众号宣布获得700万天使轮融资。
关于区块链媒体的数量,目前没有一个官方统计。创业黑马战略投资总监兼内容总监韦龑表示,截至今年3月初,他们调查的结果是,中国已有700多家区块链媒体,比较活跃的有200多家。
而据雄心财经出品人王冠雄了解,目前区块链领域的大型专业媒体有十多个,如果算上公众号有上千个。
据他观察,区块链媒体可分四大类:一、专业做区块链的媒体,比如金色财经、巴比特,这类媒体内容较全,有资讯、专栏、交易数据、攻略等,算是一站式平台;二、资深的自媒体平台,比如火星财经、雄心财经。这类媒体往往从互联网起家,对于比特币、区块链有较深的理解;三、一些财经媒体开辟的区块链公众号;四、互联网门户开设的区块链板块,比如腾讯科技和新浪科技的区块链板块。
区块链媒体质量参差不齐。人民网旗下专注于创业与投资的“人民创投网”曾发文称,多数区块链媒体“无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无网络出版许可,无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属于典型的“三无媒体”。
那么,区块链媒体为什么还能成为投资人的香饽饽?
多位受访的投资人表示, 主要是2017年比特币价格上升、以及ICO造富神话的影响。投资人看到了媒体在ICO中的包装、造势作用,看好其发展前景。
ICO,全称为Initial Coin Offering,源自股票市场IPO概念,是指区块链项目首次发行代币,募集比特币、以太币等数字货币的行为。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涛说,在ICO投资用比特币或者以太币等,不用现金,“因为使用现金就涉嫌非法集资。现在很多人买不起数字货币,于是大家组团投资” 。
这一过程中,神话流传:有人一天获得了33倍的回报;有的一个代币的价值被炒到相当于一套别墅;有的10万投入,一周后就变成了2000万。
《财新》曾报道,央行相关人士研究了大量的ICO白皮书,得出的结论是:“90%的ICO项目涉嫌非法集资和主观故意诈骗,真正募集资金用作项目投资的ICO,其实连1%都不到。”
2017年9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委发布公告,ICO被定性为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此后,大量交易平台纷纷移至海外平台躲避监管。
币圈自媒体人“王团长”表示,币圈就是襁褓中的小baby,一点风吹雨打就会感冒流鼻涕。“我们经常看到一条捕风捉影甚至是凭空捏造的消息,引发市场大瀑布。”
多位受访者透露,项目方和投资人赚钱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经过媒体宣传后,项目上市,大赚一笔;二是利用這股热潮,投资人借助媒体把一些空壳项目包装成区块链的项目,让他们去交易所发币变现。
区块链自媒体的大量涌现,被认为会助长区块链行业的泡沫化。财经评论员、数字货币分析师肖磊称,这会使一些好项目更难被看到,而一些烂项目通过大力度媒体投放进入大众视野。
炒作的逻辑
据铅笔道报道,区块链媒体的文章大多非原创,内容从各大媒体(含国外)转载;文章占比最大的是1000字以下的短资讯;公司报道数量较少,字数在1500至3000字。
多位受访者表示,区块链媒体收费都是明码标价,不过他们不直接要钱,而是收取比特币或以太币等。
真正大型专业的区块链媒体只有10多家,如币世界、金色财经等,他们被称为“头部媒体”。
人民网旗下的“人民创投”3月17日透露称,区块链“头部媒体”币世界的营销报价为,快讯单条2个以太币(价值约1万人民币),专访一篇15个以太币(价值约7.5万人民币)。因此,区块链 “头部媒体”月收入最高能到2000万元至3000万元。非头部的区块链媒体报价则要低很多,单条报价在800元左右,但单月收入也能达到十几万元。
铅笔道的报道中曾援引了一个信息源表示,某家区块链媒体,在收费很低的情况下,2017年纯利润也达到了2000万元。
将内容打包,售高价卖套餐,是一个常见的手段。“圈内某家头部媒体的套餐为:3篇文章(报道)+12条快讯,报价5个比特币,价值约31.5万元人民币(截至3月2日)。”一位知情者告诉记者。
铅笔道创始人王方说,区块链头部媒体之所以获得高额收益,可能还与有偿新闻相关。他表示,一位投资人向其透露,有多家区块链媒体打着内容旗号,事实上是做软文。一个在广泛流传的故事是,有一篇点击量不到200的软文,报价高达10万元/篇。这家媒体成立不久,今年刚刚宣布获得融资。记者向该媒体求证天价软文一事,未得到回应。
多位受访的投资人和区块链媒体人表示,点击200、收费10万元这个案例,在区块链圈子里算是极端的案例,没有代表性。
利用报道炒幣,是区块链媒体获利的另一种手段。王冠雄说,区块链或比特币的新闻,很容易引发比特币的价格波动,通过新闻炒作,影响比特币的价格,很多人可以从中牟利。
他举例说,某家媒体放出比特币要被严厉监管的假消息,就会有人抛售比特币,比特币大跌,他们抄底吃进,然后再发布几条利好的消息,比特币大涨,他们再卖出比特币。“最近有个空气币,先是被说成要被BAT收购,然后又辟谣否定。在这个过程中,庄家很容易从中获利。”
一位受访业内人士说,真正有能力的采编人员还在观望,而区块链媒体招进来的采编人员,很多都不太懂技术,有时候难免会出现差错。他认为,区块链媒体要求的是既懂区块链、又懂媒体的复合人才。但区块链市场膨胀太快,媒体从业者跟不上需求,一时间出现真空,结果是很多不具备采编能力的人进入了这个行业。
在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区块链媒体也逐渐重视原创性和采编队伍水平。
“月薪3万招聘记者、6万招聘编辑。”“年薪60万招记者,推荐成功后推荐人获得一部iPhoneX。”类似这样的区块链媒体广告,虽被质疑有自我炒作的成分,但也反映了当前区块链媒体“抢人”的迫切心情。
据BOSS直聘数据显示,2018年前两个月,区块链相关人才的招聘需求已达到2017年同期的9.7倍。
“区块链媒体现在对于人才是求贤若渴,包括编辑、记者、运营、技术,都需要。”一位已经跳槽至区块链媒体的前传统媒体人说,“现在的问题是,媒体实在太多了,竞争无序。”
韦龑则说,大多数区块链媒体广告费没有传的那么夸张,刊例价格和传统媒体差不多。过去一些区块链媒体主要靠翻译国外文章,缺少深度和原创文章,但也开始有区块链媒体往深度走、做测评,算是一种积极的变化。
“割韭菜”
除了一些收费的资讯、专访等栏目,许多区块链媒体页面上都有硬广告。
一位区块链媒体人告诉记者,广告都是广告主自己写好后,花钱放上去的。投资人和广告主并不看重媒体的权威性,也不在乎有多大点击量,他们针对性很强,只想让媒体背书,以便于“割韭菜”。“主要能针对性地让‘韭菜们看到就行了。内容出来后,项目方会积极通过微信群等多种方法传播扩散。”
“割韭菜”,指庄家低位买入,炒高币价,等散户进来后再高价卖出获利,接着再砸盘砸到低位,重复以上套路。而散户就像“韭菜”一样,割完一批,又有新的一批入场。
铅笔道曾发文称,由于币圈信息严重不对称,“韭菜”的判断力比二级市场的股民更差,媒体品牌背书的作用更加凸显。
据王方了解,很多区块链项目若要ICO,大致需要经过10个步骤:1.向ICO前辈老司机学习套路;2.外包技术,制作白皮书;3.找大佬站台;4.联系海外基金会、注册公司、律师认证等;5.私募;6.巨额交易费搞定交易平台;7.打点媒体刷一波宣传;8.上线发币;9.坐庄操作价格;10.收割韭菜。
多位受访者表示,区块链项目在ICO过程中,媒体的背书是利益链上的重要一环。“市面上有那么多要做ICO发币,都需要包装来说服韭菜,而这靠的就是投资人大佬和媒体。”自媒体人李慕阳说。
王冠雄则表示,在区块链媒体中,存在“裁判下场踢球”的现象。在传统金融领域,券商、交易所和媒体,都是独立的个体,如果三家是一个主体,就很容易滋生腐败,最终受害的是广大的中小投资者。
据王冠雄了解,在区块链媒体中,有些不但在圈内颇有影响力,还掌握着交易所,自己还运作项目。这种项目在自己的媒体上大肆宣传,轻松地在自己的交易所上线,就算是“空气币”,也会被抢购一空。
“人民创投网”的文章直指,区块链垂直领域头部“媒体”金色财经的创始人杜均,同时也是数字货币交易所火币网、节点资本的创始人。身兼数字货币“媒体”、承销商、做市商三重身份,金色财经不单是一个服务于投资者的媒体平台,更像是为“割韭菜一条龙”服务的一个重要工具。
韦龑也向记者表示,过去传统的创投媒体,只负责报道投融资情况、宣传企业等,不影响交易端的决策和市值。“现在做区块链媒体,经过ICO后,区块链媒体本身就成了创业公司。”
他说,在币世界等交易平台推出一种虚拟货币后,区块链媒体多报道一些该币的利好,引起大家关注都去投资的话,区块链媒体会得到一部分募资份额。
一位区块链媒体主编告诉记者,很多区块链媒体跟交易所有交情,会帮着推销项目,成功后大约可以向项目收取2个比特币。“一些项目方也舍得在媒体身上花钱,因为上市后能募集更多钱。”
这位主编说,媒体看似前沿,其实在这个利益链上所处的位置还是比较末端。项目方为了尽快上市赚大头,会很舍得给媒体砸钱。“出这点血根本不是事儿,关键是利用媒体能迅速扩大影响力,让人愿意买他们的币,能达到这个效果钱就没白花。”
王方说,天价软文是区块链媒体最表面的收入,真正的利益是直接参与交易:推荐项目ICO,打通交易平台,从中获取高昂服务费,最高可达募资额的40%至50%。
某国内知名数字货币交易平台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交易所上币有严格的评判规则,一个项目如果想在交易平台进行交易,平台会综合评估其实力。不过这位负责人也表示,很多区块链媒体会在项目方和交易所中间牵线搭桥,将项目引荐给交易平台负责人。
真假白皮书
相比对媒体的重视,部分区块链项目在白皮书的制作上却有些敷衍。
据王方了解,很多区块链项目白皮书的真实性都存疑。因为制作白皮书的一方会考虑自己买了项目后,还有更多的韭菜来接。“他们甚至不在乎这个项目是干啥的。这是一个严重的卖方市场。”
为让普通投资人看懂、看清形形色色的区块链项目,区块链媒体“区块链大本营”推出了国内外区块链项目评级栏目——火镜评级。
“区块链大本营”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火,指的是区块链行业火爆的现状;镜,希望这个栏目成为“万币齐发”“妖孽横行”的区块链时代的一面“照妖镜”。
该负责人称,火镜评级项目汇集了国内众多区块链技术专家,专家组更多會以白皮书为基础,对项目做深入点评,以此让人能辨别出该项目到底值不值得投资。
据悉,“火镜”已经做了两期,其中第一期做了某区块链项目的白皮书。专家组通过五个维度评审,认为该白皮书得分5.6(总分10分),问题包括:对生态系统的叙述不完整,对于白皮书架构也不完整,短短12页,竟然连团队介绍都没有,除了这些,竟然还出现了很多错别字。
该项目在2018年2月23日上线进行交易时,从开盘价0.09231美元,一度飙涨至80美元,随后稳定在4美元左右,涨幅让人目瞪口呆。
据了解,该项目此次上线交易,一共发行70亿代币,流通量为35亿个,按4美元一个计算,总市值高达280亿美元。
王方表示,跟牛市一样,区块链总有泡沫破裂的时候,很多人涌入这个市场,都想赶在泡沫破灭前完成募集资金。“但里面隐藏的风险也挺大,被割的韭菜早晚会醒悟,不愿意赔钱,其他韭菜又不来,韭菜没了后,发币人就不给钱了。”
自律与他律
2018年3月15日,钛媒体集团、链得得创始人赵何娟发起倡议,数十家区块链媒体共同发起的区块链行业媒体自律公约组织,在中国人民大学正式缔结《区块链行业媒体自律公约》。
这天也是消费者保护日。当天,有超过40家媒体,在自己的官方网站发布了自律公约声明。声明表示,审核和发布所有信息均应秉持客观与专业原则,禁止以负面报道为由要挟收取任何一方费用,绝不蓄意散布虚假信息(无论利空还是利好)误导或欺骗投资者,扰乱市场。
赵何娟告诉记者,“区块链媒体行业内还是有很多想认真做事的人,大家也看好区块链前景,所以想以认真和专业的态度做些事。”
有评论认为,在区块链这个造富风口之下,单靠媒体平台自身的约束力把控内容是很难实现的,还需监管部门出台政策和措施来约束,司法机关也要对违法行为及时查处。此外,对于自媒体来说,运营平台也需承担起监督和审查的责任。
近段时间,针对虚拟货币和区块链媒体的整顿大幕已经开启。
3月29日,央行官网发布消息,央行召开2018年全国货币金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就2018年重点工作做出部署,其中提到,将开展对各类虚拟货币的整顿清理。
当日,交易平台Bitstamp和GDAX数据都显示,比特币跌破8000美元,3月跌幅接近25%。除了比特币,其他数字货币也集体下跌,以太币大跌7%,瑞波币大跌6.61%,莱特币跌9.5%。
早前 ,在2017年数博会区块链主权管理与应用创新高峰论坛上,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副局长张望也强调,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将加强相关政策研究,通过密切跟踪全球区块链发展的态势,掌握中国区块链发展的情况,评估可能存在的风险,积极开展相关研究,为制定政策奠定基础。
王冠雄说,区块链现在特别需要科普,一方面不要神化它,说它几乎是万能,也不要妖魔化它,说它是庞氏骗局。“区块链需要声量。现在从比特币到区块链都被严管,整个行业在中国已经处于休眠状态,区块链技术需要普及,行业需要啦啦队。”
《光明日报》的《区块链技术将如何改变生活》一文表示,在高度重视区块链技术带来巨大变革的同时,也要理性看待它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某专注于区块链行业的风投公司创始人告诉记者,行业资金量大的时候,会有大量创业公司进来,产生大量行业媒体也是正常。今后,随着区块链技术越来越被人熟悉,相关监管措施落地后,投资人的投资也势必趋于理性。
该投资人表示,如果一个团队跑路了或出现欺诈行为,对投资人也是伤害。所以,他们现在投资的时候,会派公司专业的法务团队和财务团队去调查这个团队背景。
他说,所接触过一些区块链媒体,投资逻辑和传统VC的投资逻辑一样,也要看这个团队的内容生产能力到底有多强,能不能存活下来,团队对未来发展规划是否清晰。“我们今年前3个月时间,看了200个项目,只投了3个项目,其中没有区块链媒体。”
这位投资人并不是特别看好区块链媒体的长久影响力。“任何一个行业早期需要信息,需要媒体,行业成熟后,媒体在里面价值就小了”。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第847期,有删节
区块链媒体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这次它成了“纸醉金迷”的同义词。
你一定看过这篇标题耸动的文章吧——《区块链美女记者讲述链圈的纸醉金迷:两个月去了8个国家,五星酒店随便住》,文章描述了区块链媒体美女记者,受邀前往多个国家报道区块链会议,往返头等舱,住宿五星级酒店的奢侈经历。
链圈媒体从业者随后迅速反击,力证清白,更有媒体人撰写了《区块链媒体的联合声明》,指责刊发文章的希鸥网编造故事,号召链圈媒体共同抵制和孤立希鸥网。
区块链仍处于混沌期,机遇与乱象并存,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于是,我们找到了链圈媒体从业者和投资人,和他们聊了聊在这个行业的感受,以及对未来的判断。
我们发现,这个行业以90后的年轻人为主。他们都否认经历过上述文中的奢侈生活,但并不否认,加入这个行业,本来就带有人生创富的野心。他们相信,这是人生中唯数不多的能遇到的风口,在别人迟疑、犹豫时,他们更愿意勇往直前,抢得先机。
1我的工作方法和跑别的口没什么区别
我是媒体新鲜人,2017年才入职。投身区块链之前,一直做别的领域。
今年3月,我们网站想从科技记者里挑一波人转做区块链,没人愿意去,就我对区块链还略微有点兴趣,加过群、看过书,就被主编点将了。
刚开始我挺抵触的,看了几天看不懂,全是专业术语,什么“公链”“可扩容性”“POW技术”这样的东西。
没办法,我开始大量阅读白皮书,跟圈内的人聊天。币圈、链圈的人,只要懂技术的都聊,聊完再思考、总结。后来我发现区块链也不是想象中那么难,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我逐渐觉得游刃有余了。
现在我的工作时间,可比跑文娱口的工作时间要长多了。9點开始工作,凌晨两三点才睡。行业信息随时都要看,平均一天最少看30篇行业文章。除此之外,还要研读大量的项目白皮书,好的坏的都看。
我也买币。这是最直观、最快速了解行业的方法。链圈和币圈看似界线分明,其实并不是,不炒币,怎么了解什么是区块链?不了解区块链技术,炒币怎么能赚钱?
买了币、进了圈子,你会发现,这是一个特别考验人性的地方。在钱面前,人性暴露得淋漓尽致。
看着身边的人几十倍地赚,你的心态就不一样了。我有朋友用2万元起步,赚了四五十万。但转眼就得知,还有人投入全部身家炒币,由于太紧张,精神压力大到要看心理医生。
我的工作方法和跑别的口没什么区别,约行业大佬写专访、做行业分析、报道项目,出2000至5000字的行业分析稿是常事。过程很痛苦,但结果很享受。
有其他媒体抄我的稿子,还不是洗稿,是照搬抄袭。我去微信举报过。没有深追,行业抄袭很多,每个都追,太累了。专业水平不过关,通过跑会拉拢关系的乱象我也见过。
我觉得,存在即合理。有问题,发现问题,就去揭发,这是你能做的。鄙视、痛恨,也不至于,站在客观的角度就好。没有一些人的炒作,别人怎么会关注这个圈子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
我的月薪只比科技媒体其他口的记者略微高一点点。高规格的参会标准和天价薪资于我只是传说,没遇见过。
2“你是蹭到了热点,但是行业不好了,你也活不下去”
和盘丝大仙对谈的那个海报,很多人都拿来问我,我澄清过,我不认识盘丝大仙,也没参与过那个对话。
但这种营销在链圈挺常见。有些会,我不去,主办方也会挂我的名字。我也不会去追究这种事,没必要树敌,不去就可以了。人家用你的照片,也说明你火嘛。
这种乱象,是今年2月以后才出现的。2017年10到12月,是币圈市场最好的时候。2018年1到3月,是市场破发的时候。炒币赚不到钱了,就有大量的人去做行业生态的东西,比如做自媒体、基金、投行、办会。
一开始也是真正邀请嘉宾的,但后来办会的太多,就开始瞎挂名。主题也差不多,都是什么区块链的应用落地、区块链的未来、区块链的商业模式等等。办会当然能赚钱了。
有人说这个圈子纸醉金迷,我觉得,不过有些公司为了招人,炒作自己的员工住五星级酒店、坐头等舱。但这些都是会议主办方安排的。
这个圈子目前的门槛的确不高。但未来肯定不会是这样,会是企业和企业的竞争。1999年有过一次互联网泡沫,才会有雅虎、亚马逊这样的公司,区块链也是一样,现在的区块链,就是当年的互联网。随着互联网大公司入场,区块链行业乱象会有所改善。
现在我创立的公司BEECOOL做的是区块链投资。办公室墙上写着这句话:做有价值的人,做有价值的事,做有价值的公司。我想把这当成一个长远的事情来做。未来的链圈不可能是每天喝喝酒、炒炒币、跟币圈的人沟通沟通,就把合作的事情谈成了,拿到融资。现在,愿意给钱的人,都是投资机构要投这个赛道的、不差钱的人。甚至有些VC都不懂区块链,只要看到这个行业就投。
在我看来,链圈99%的企业都有泡沫,我想投一些有价值的企业。目前,这个行业是每个人都有成为阿里的机会,所以投资人宁愿投错也不会放过,融资就变得很容易。但我个人会判断创始人的人品,看项目落地的前景——很多技术是不可能落地的,也看创始人对行业的判断力。
进了链圈以后,我的工作比在互联网创业做CEO时至少累5倍,每天只睡2小时。大家看到的行业乱象,说这个圈子里的人常常在一起喝酒吃饭,其实是我们没有办公地点,大家都是流动性办公的,可以借吃饭的时间坐下来聊点事情。
我个人不太喜欢接受采访,主要是不愿意去讲那些暴富的神话。这个圈子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信、迟疑、不相信这个怎么会赚这么多钱;第二个阶段是四处问别人买什么币,要点额度;第三个阶段是真正做有价值的事情。这是个发展规律,放在其他领域也差不多如此。
我目前也投了十几家区块链媒体。这个行业是需要媒体推动的,但我们一般会投一些服务型的媒体,像链得得、深链、金色财经这种媒体,我每天也都会看的。
我不希望媒体是蹭流量的,过度渲染谁用几百万赚了几个亿这样的故事。
有一些媒体是把流量蹭到了,但把行业搞坏了。
3“普通记者机票、酒店都要自己出,哪有所谓的纸醉金迷”
希鸥网那篇区块链美女记者纸醉金迷的文章里,有张截图,是记者群的,我就在里面。群截图中还显示了我的微信头像。文章出来后,我的手机被信息轰炸了,朋友们发截图问我,说这不是你吗?
那个群真名是“全球区块链新媒体联盟”。今年3、4月份,我被认识的媒体老师拉进群。群里平时主要就分享区块链相关的文章、区块链活动会议视频,还有基于行业热点的聊天。
只不过那篇文章太扯了。天天免费去各种会,机票酒店都包是没有的事。那些会一般都不管差旅,最多是免个门票。我在那个群花的时间虽然不多,只看到过峰会的媒体合作信息,没有看到过包机票酒店的会议邀请。
我现在是某区块链公司的从业人员,业余时间经营自己的区块链公众号。我其实不是记者,我和别人一起做的区块链自媒体,本来是想用漫画做一些区块链的科普和热点事件的解读,但工作太忙了,没法用心做,心情好了才去更新一次。
这个圈子和其他圈子也并没有什么不同,参会请个大佬,肯定给大佬的接待规格会高些。普通媒体记者,机票、酒店都要自己出,哪有所谓的纸醉金迷。
我之前在科技圈做新媒体,没赶上互联网的早期红利,现在看到了区块链的机会,就想早点进来。早点进圈子,就算没赚到钱,至少也有机会接触到行业最顶尖的人。
我也见过从科技圈转战链圈,人生逆袭的人。有一个之前在科技圈研发头戴式耳机的富二代,项目没有多出彩。后来进入了链圈,成了一个三点钟群的发起人,现在是行业大佬了。
我也买币,至今起起伏伏,钱也赚了一些点,不过很少的,也就是每天早上吃早饭能给自己加个鸡蛋的钱,离财富自由太远了。不过,我也没想过财富自由到底需要多少钱。
对我而言,进入区块链行业是最重要的。毕竟,在科技圈,我进去时已经是中后期了。大佬都是用来遥望膜拜的。在链圈,我已经比后来者有了更多见识一线项目方、大佬的机会。
虽然链圈鱼龙混杂,但并非所有人都在浑水摸鱼。比如,我们公司,每天加班到22点是常态。而很多区块链社群,有时凌晨3点也会针对一些热门事件聊得火热。区块链行业市场发展很快,很多人都在抢时间。
当然,我对区块链的理解还处于初级阶段。技术层面了解得并不够深入。怎么学习?主要靠阅读各种行业媒体、公众号的文章来提高自己。大家所说的行业乱象,我都是看报道,也没真正见过。也可能我仍然处于边缘吧。
4“在这个红利未被收割的战场谁都有机会弯道超车”
为了做区块链自媒体,我牺牲了一段恋情。
交往了一年的博士男友是个注重生活品质的工科男。他觉得区块链挺忽悠的,也不理解我为什么要把全部的时间都投注到这件事情上,完全没时间和他在一起。
不过,也没什么好后悔的。
有人说我长着一张与学霸头衔极具反差的“网红脸”,算“区块链美女记者”。但链圈媒体所谓的纸醉金迷我没遇到过,只遇到过有人请我主持会议。
Papi酱是我的偶像,所以我给自己起名linko醬,希望能走“区块链领域papi酱的路线”。
我的公众号合伙人轻度是领我入行的人。2013年,他大四的时候就开始炒比特币和挖矿,之后一直在李笑来的社区做资料翻译和技术普及,2016年,国内的一家头部互联网公司成立区块链部门,他是发起人。后来,他出来创业做了区块链项目。他原本就是普通程序员,现在已经实现财富自由,几个月前在国贸买了房,那可是每平方米超过15万的高档商圈。
这让我很意外。他一下子就跟我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了,这是翻天覆地的阶层跨越。同时我也很好奇,觉得也得研究这个东西。
研究了4个月后,2018年3月,我在新创的公号上发了第一条视频。
轻度告诉我,我形象比较讨巧,容易吸引人注意,加上我文笔偏论文风,不够有趣,所以我选择通过搞笑、段子的短视频形式,演绎链圈话题。在视频里,我要跳舞、剪鬼畜、讲段子。视频周更,时间很紧迫,博士论文开题的前一夜我还在练舞。
其实,之前在短视频爆发期,我也想过创作短视频,却下场太晚,错过了好时机。区块链未尝不是一个曲线救国的方式,毕竟在这个红利未被收割的战场,谁都有机会弯道超车。
做内容,要懂用户心理。推出8期视频后,我渐渐掌握了用户的关注点。发“糖果”(糖果币)以及标题关乎一夜暴富、美女的时候,就会有不错的流量。
比如《糖果福利!纽约共识大会留下哪些机会》这篇,发完24小时内涨了200个粉丝,是我的公号涨粉最高的一篇。
但每次在朋友圈推广的时候,我都会把导师和实验室同门屏蔽。主要怕导师觉得我不务正业,也怕同门手滑转发被导师看到。
投身链圈后,我加了不少群,因为我的公号也会放出微信联系方式,也有不少人也来加我。这个圈子现在确实鱼龙混杂,听起来也不那么高端的感觉。
我也买币,钱是可以赚到,但并不能像传言中暴富。我发现一夜暴富也不是那么容易,索性就不急着赚钱。不久前,有公司要买我的号,我拒绝了,他们说价格可以商量,但我们不接受没有特殊背景的融资,比较期待区块链产业基金这种背景的,我和合伙人希望未来我们的估值能到600万。
如今,区块链自媒体达到百家之多,门槛很低,有影响力的头部公众号尚未固定,在这个赛道上奔跑的自媒体从业者,有突出重围的机会。但科研仍然是我的本职,自媒体只是我对未来新方向的探索。
(应采访对象要求,李锐、胡欣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