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图式及其教学策略
2018-06-28林肖永
林肖永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学生在中学语文学习阶段,要阅读大量的议论文。那么,他们所学习的这些议论文的实质是什么?习得过程又有哪些规律可循?这两个问题,直接关系到议论文阅读教学及学生学习议论文的效果。学生习得议论文的实质是在其头脑中形成了关于议论文的图式,其习得过程可用图式理论来解释。
一、议论文图式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习得大量不同类型的知识,这些知识在他们的大脑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有机组织起来的知识链。例如:提到鲁迅,很快就能想起他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等。这说明“鲁迅”是与关于他的原名、社会地位、代表作等方面的知识以相互联系的方式贮存起来的。为了更好地描述这些知识的贮存方式,心理学家提出了“图式”的概念。议论文阅读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帮助学生构建议论文图式。
(一)议论文图式的含义
图式的概念最早是由心理学家巴特莱特提出,他指出,图式是一个人用于同化新信息和引起信息回忆的现有知识。[1]皮亚杰等人又根据认知发展论的观点,对图式作了进一步的解释。现代心理学家将图式定义为:“我们头脑中储存的关于一类客体、事件、情境的一般知识结构。”[2]根据图式的概念,可以推导出议论文图式的含义,即头脑中储存的关于议论文的一般知识结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一般”,即图式中储存的知识是从很多具体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并不是以某个具体的例子直接呈现的,因此,议论文图式中储存的知识具有一般性和概括性。二是“知识”,这里的“知识”是相对于“概念”而言的,即议论文图式中储存的知识既包括其必要的、本质的特征,也包括其非必要的、非本质的特征。三是“结构”,即可将议论文的图式视为按照一定的关系组织起来的空位构成的。例如,一篇议论文通常是由“论点、论据和论证”这三个空位按照“提出观点、证明观点、得出结论”的关系组织起来的,其中“论点”这一空位是议论文图式中的常量,而“论据”和“论证”中可填入其他值,因此是议论文图式中的变量。当图式中的某个空位也是图式时,图式之间就构成了一种层次关系。如“论证”这一图式是议论文图式中的一个空位,而它本身又包括“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图式,这就是图式间的层次关系。
(二)议论文图式的结构
由于图式几乎囊括了个体的所有知识,而知识的领域又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图式的种类也有很多。但是,就议论文的阅读教学而言,学生在学习中常涉及到的图式有:篇章结构图式、文章内容图式、论证方法图式。
(三)议论文图式的功能
以上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来介绍议论文图式的,其实,图式不仅包括信息的静态结构,还包括信息的动态加工过程。
1.议论文图式的选择性注意功能
头脑中已有的议论文图式控制着分配给阅读材料中各部分的注意量,换句话说,图式具有选择性注意的功能。例如,在阅读一篇议论文时,并不是像录像机一样将文中所有部分一字不差地输入大脑,而是要在大脑中已有图式的基础上,对文中内容进行适当地筛选,让那些与被激活图式相关的信息进入大脑,而无关信息停留在脑外。但研究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会更倾向于选择注意那些与已有图式无关的成分而非一致或有关的成分。例如,学生已经学习过了比喻论证,但在一篇议论文里同时出现了比喻论证和道理论证,那么,他们将会更多地注意到没有学过的道理论证而非比喻论证。这是因为,在他们头脑中储存的议论文图式里,道理论证是无关的成分,比喻论证是有关的成分,所以会更多地注意到文中的道理论证。
2.议论文图式的推测功能
当环境没有提供图式中每个空位的值时,需要根据大脑中的已有图式对这一空位进行赋值,这就体现了图式的推测功能。在议论文的阅读教学中,头脑中已有的议论文图式会帮助学生根据一定的线索对将要学习的课文进行预测。例如,学习《论雷峰塔的倒掉》这篇议论文,听说过“白蛇传”这一故事的学生也许会预测“雷峰塔倒掉后白娘子会不会和许仙相见?法海会不会受到惩罚?”没有听过“白蛇传”的学生也许会预测“一座塔倒掉会不会砸到人”等,进而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验证。在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时,学生会预测作者是按照“中国失掉自信力了——用论据反驳——得出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的结论”这一驳论思路写的,还是按照“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进行论证——得出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的结论”这一立论思路写的。学生的这些推测都会在文中得到反馈,而这些推测都是基于他们头脑中已有的议论文图式。
3.议论文图式的迁移功能
迁移是指先前习得的知识在新的学习情境中运用并促进新的学习。奥苏伯尔认为,认知结构影响新的学习或迁移的发生。所谓认知结构,狭义地说,它是学生在某一学科的特殊知识领域中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3]147即文章所讲的图式。之所以能够读懂新的议论文,原因就在于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关于议论文的图式。例如,学生在《劝学》中学习了比喻论证这一方法,知道它是指运用通俗易懂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那么当他们再学习《拿来主义》时,只要稍作比较,便能将之前储存的相关议论文图式迁移过来,从而提高阅读理解的效率。再如,学习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递进式议论结构后,学生在考试中遇到议论文的写作时,便能很快地将这种结构迁移运用到试卷中。
二、议论文图式的教学策略
在议论文阅读教学中,阅读的意义主要取决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大脑里相关议论文图式的启动。阅读过程实质上就是运用已有图式对课文进行释义的过程,判断学生是否读懂了一篇议论文,主要看其是否具备与该文章相应的图式,以及能否正确启动这些图式。基于图式理论,提出三点提高议论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增加图式积累,拓展背景知识
学生的阅读过程实际上就是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与新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在阅读之后能否达到理解的程度,取决于学习者头脑中是否具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图式。可见,学生对议论文的阅读障碍不在于对语言文字的认知障碍,而在于头脑中缺乏相关图式。例如:在学习《论雷峰塔的倒掉》这篇文章时,如果学生头脑中缺乏“鲁迅”的作家图式、“雷峰塔”的场景图式、“白蛇传”的角色图式等,便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评价这篇文章。教师一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帮助学生拓展背景知识,增加图式积累。一是让学生多记多背。在背诵和记忆议论文的过程中,作者的说理思路、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等都能补充或者激活学生原有的图式。因此,除了大纲要求记背的文学类文本,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多背诵一些优秀的议论文或议论性的段落。二是教师要对文本进行拓展。学生年纪偏小,涉世不深,只有在阅读中多想多悟才能补充对社会人生、古今中外等知识的直接认识和间接认识,进而才会对稍有难度的议论文做出更加深入的解读。而语文教材是文选式的,选文经典但数量不够丰富,教师可采用“以课文为核心,向外辐射相关作品”的原则来增加学生的图式积累。例如,课本中节选了《傅雷家书》的部分内容,文中作者运用大量的议论说理向儿子阐述人生道理、做事原则,条理清晰、娓娓道来。很多学生学完仍意犹未尽,教师可提供更多的阅读资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和感悟议论文的魅力所在。
(二)重视图式预期,综合学习模式
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习的实质是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3]116其中“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就是“图式”。奥苏伯尔指出,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网络中的适当观念可以构成三种关系:自下而上的学习、自上而下的学习和并列学习。1.自下而上的学习模式是指输入头脑中的信息起始于最基本的图式,这些图式相互聚合成高一级的图式,进而再去激活头脑中更大的图式。具体地讲,学生理解议论文是从理解最基本的图式——生字词开始的,然后再过渡到对句子图式和篇章图式的理解。图式理论主张,阅读过程并不只是单纯地解码过程,还是一个“猜测——证实”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可用自上而下的学习来解释。2.自上而下的学习模式是指先从高一级的图式学起,由高一级的图式激活低一级的图式,即以学生已具备的先前图式为指导,对文章进行预测,接着学生通过阅读该文章来检验或补充自己的预测。3.并列结合的学习模式是指学生的已有图式与新知识之间既不是上位关系也不是下位关系,而是属于一种同级别的类比关系。例如,学生学习了立论的说理方式,头脑中形成了立论的图式之后,再学习驳论的说理方式时就可以进行类比学习。在中学的议论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图式的推测、预期功能,将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和并列学习三种教学模式综合起来运用。
(三)构建阅读图式,促进迁移运用
阅读图式的建立对于议论文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有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便于其记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优化,从而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促进学生议论文阅读图式迁移的方式有两种:“举三反一”“举一反三”。“举三反一”是指语文教师要列举众多的文本例子及变式例子,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材料中进行辨别和总结规律,从而建立起相应的议论文阅读图式,即在例子中习得图式。例如,钱梦龙在执教《论雷峰塔的倒掉》时,为了让学生弄清楚文本内容图式,明白什么是“封建恶势力(法海)”,分别举了“牛郎织女里的王母娘娘”“天仙配里的王母娘娘”以及“孟姜女里的秦始皇”等例子,[4]从而让学生更快地掌握文本内容图式。再如,江苏省特级教师李仁甫在教学《拿来主义》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比喻论证的图式,还举了《劝学》当中运用比喻论证的例子,带领学生分析比较两篇课文中出现的比喻论证有何共同点,从而归纳出这种图式的特征。[5]为了检验学生对所学图式的掌握情况并帮助他们完善图式,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举一反三”。“举一反三”是指运用已经建立的图式去解决新的情境中出现的新问题,即通过变式练习促进迁移。例如,浙江省丽水市教研员林忠港在《谈骨气》的教学设计中,为了让学生明白论点与论据之间的结构关系,又另外给学生提供了图灵、昂山素季、钱学森、朱自清等人的材料,让学生自行判断与文中的论据相比,哪些材料更适合做论据。[6]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去写“同题异构”的议论文,写完后先自己评价,然后教师再对其进行点评和指导,这样也有利于促进和提高学生对图式的迁移和运用。
[1]何更生.作文教学心理学[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
[2]王小明.图式理论与句子教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2).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47,116.
[4]钱梦龙.钱梦龙与导读艺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9.
[5]李仁甫.《拿来主义》课堂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2017(2).
[6]林忠港.论证型议论文教什么?如何呈现?——以《谈骨气》为例[J].语文学习,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