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祖国为何称“母亲”

2018-06-28

中外文摘 2018年14期
关键词:比喻祖国民众

中国的古人并不将祖国比喻成母亲,《论语》中有“父母之邦”,《孟子》中有“父母国”,都是祖国的意思。不过显然,“父母之邦”没有性别的差异,它主要表达的是一种身份归属的关系。

“祖国”这个词出现非常晚——大概晚到明代,在这之后几百年里,“祖国”一般不是中原居民对自己国家的称呼,而是专用于其他民族。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祖国”一词才接近我们现在熟悉的意思和用法,被中国人用来称呼自己的国家。

在跟西方人的交流中,中国人发现,欧洲人挺喜欢拿母亲来比喻祖国。英语中,祖国可以是“motherland”“mother country”,同时代的俄罗斯和德国诗人,也会在诗句中把祖国比喻成母亲。此时的中国文人敏锐地捕捉到这个比喻,发现它特别适合这个时代国人对中国应有的感情。

知识分子向西方学到的一个先进经验就是,一定要用民族主义来唤醒大众对“中国”这个共同体的认同和效忠,以便能够动员大众的力量,争取国家独立和强大。要对民众启这个蒙,最好的比喻就是用母亲和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来比拟民族/国家和个人的关系,将抽象的“国家”具象为一个人格化的“母亲”。

而代表传统社会父权和压迫的“父亲”一词,更符合“君臣父子”的封建王朝,是反抗的对象,显然没有资格代表“国家”这个新形象。

所以在20世纪初年的中国诗歌中,“祖国”被不断暗示为“母亲”。这样的比喻,确实在号召民众为争取国家自由独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就是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旅顺和大连)被比喻为中国母亲离散的七个儿女。这个时代诗人所隐喻的“祖国”和“母亲”,都是文化和地理意义上的中国,而不是政治意义上的民国政权。

苏联也是一个特别喜欢把祖国比喻成母亲的国家,尤其在二战中,为号召民众抵抗德国入侵,大量的宣传中使用了“祖国母亲”的形象。

“祖国母亲”这个词大规模出现在汉语文章、诗歌中,要到70、80后出生的年代。在这些“文革”之后复苏的文艺作品中,祖国又一次被描述为一个苦难深重的母亲,终于结束了黑暗的历史,开始走向繁荣富强。

猜你喜欢

比喻祖国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我和我的祖国
对祖国唱出爱
我和我的祖国
比喻最爱
什么是比喻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
再析比喻义的“像……似的”
胡主席一弯腰 感动亿万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