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文化馆如何为特殊群体提供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

2018-06-27罗洁楠

神州·中旬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特殊群体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馆

罗洁楠

摘要:近年来,各地文化馆加大力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绝大部分群众切实地享受到了公共文化惠民措施,但有部分特殊群体如未成年人、老年人、残障人士、孕妇、携婴者,由于自身因素,在参与公共文化生活的时候遇到诸多不便,导致服务体验不佳。本文旨在探讨为特殊群体提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性和实施建议,望能为各地文化馆的文化服务工作献计献策。

关键词:文化馆;特殊群体;公共文化服务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缺乏对特殊群体的专属服务

(一)特殊群体所处社会现状及公共文化需求

近年来,社会发展飞速,人们物质生活质量大幅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也越发多彩。为此,各地改扩建文化场馆,为市民提供丰富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对于普通人群而言,前往文化场馆参加文化活动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对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未成年人、孕妇、携带婴幼儿的人、残障人士而言,这或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公共场合中的特殊群体,特指老、幼、病、残、孕、携婴者等。这类人群,有些身体外观与常人无异,其特殊需求常常在社会生活中被忽视,导致无法享受到正常的公共服务。例如,老年人大多患有急、慢性病,需要具备急救知识的人陪伴;孕妇、携婴者及未成年人需要专属空间和定制的公共设备;残障人士需要无障碍公共设施及陪同人员。无论哪个群体,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都是一样的,都希望享受到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

(二)特殊群体缺乏全方位的公共文化服务体验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将老年人、未成年人、残障人士、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结合上文,特殊群体也应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

虽然各地政府加大了投入力度,但资金不到位,服务意识不高,导致了特殊群体参与公共文化生活的难度加大。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仍遇到了诸多不便。听力障碍人士参加培训课程,但没有懂手语的专业人员在场,老师也无法进行授课,既浪费时间,也收效甚微。

二、文化馆完善服务特殊群体的重要意义

(一)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起引领作用

文化馆是政府设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公众提供基本的、与群众需求适应的公众文化服务,开展丰富文化活动,展现深化文化内涵,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部分[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重点是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这说明,各地市文化馆的工作职能与当前正大力打造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谋而合,甚至起到了引领的作用。想方设法地利用好自身平台,为群众实打实地提供优质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将惠及千千万万群众的文化生活。

(二)“全民概念”是文化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提

组织开展具有导向性、示范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培训及创作活动是文化馆与群众接触最为密切的工作内容。开展此类工作时,我们发现,特殊群体数量占比不低,因此,在为群众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我们应该深刻牢记全民概念,在馆建设施、人员配备、服务内容等方面都应当为特殊群体考虑更多。只有当特殊群体享受到同等的公共文化服务,“全民概念”才算真正落在实处。

三、设身处地为特殊群体考虑,完善文化馆服务体系

(一)配备特殊群体专用设备

对于特殊群体而言,文化馆的许多普通的配套设施是不适用的。未成年人由于身高不够,在走步梯时够不着扶手,在洗手池前够不着水龙头的现象比比皆是,如能设置儿童专用扶手和洗手台,则可以避免这个尴尬;老年人步履蹒跚,容易重心不稳,在步道比较长的走廊或狭小的卫生间内,如能设置靠墙扶手,供老年人借力支撑,则可避免摔倒;有部分残障人士需要使用轮椅代步,如果没有安装升降电梯,则无法上楼,如果在每一层楼层中没有设置无障碍通道,小楼梯过多,也会导致出行不便;盲人由于视力障碍,需要在指示位置设置盲文标志,方便盲人辨识;孕妇携婴者需要有专属母婴室,方便照顾孩童,这些都是文化馆配套设施建设方面可以为特殊群体提供的专属服务。

(二)开展更多适合特殊群体的活动

公共文化活动是面向全社会的,正因为它的广泛性,文化馆更应当利用好这个平台,为特殊群体开办更多专属的文化活动。各地文化馆在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同时,应在活动方案中优化体现特殊群体的同等适用性,并积极开展面向特殊群体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可针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的特点开展文化艺术培训班,授课内容需根据其认知度和接受度進行调整;可开设由特殊群体组织创作的展览;可将公共文化活动带进特殊群体集中地如残障学校、老年人活动中心、幼儿园、早教机构等,将部分非遗传承互动项目、文艺展演、艺术展览等文化活动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尤其是互动活动,可加入适合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残障人士进行简单操作且无危险性的的项目,以达到易上手、易记忆、易理解的活动效果,带动特殊群体的参与热情;针对残障人士,还可以开设非遗传承项目培训班,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该群体掌握操作技能,并联合社会机构为其提供就业机会,将传承变成工作,达到“双赢”局面。

(三)引入文化志愿者队伍协助服务

特殊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怀和照顾。在参与公共文化生活时,他们可能无法正常与他人交流,可能需要专业的人员引导和协助,可能需要具备急救知识的人员陪护,因此,文化馆可引入文化志愿者来协助特殊群体。选择文化志愿者而非普通志愿者的原因一方面,文化志愿者相比普通志愿者来说,拥有更丰富的文化艺术类的实操技能,更适合协助文化馆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志愿者可由文化馆人员兼任,也可面向全社会招募,岗前培训需加入针对该群体的陪护和急救等基础知识,以便更好地服务特殊群体,保障其参与公共文化生活的权利。

综上,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是文化馆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的要求,不应成为空话。各地文化馆应换位思考,为特殊群体着想,为其提供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

参考文献:

[1]许林壁、许晓明《文化馆的特殊群体服务》

猜你喜欢

特殊群体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馆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章堰文化馆
大爱有光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法理分析与法律构建
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推动艺术普及
迟开的花朵也能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