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防治玉米大小斑病技术措施探讨

2018-06-27郭仙萍

农家科技 2018年3期
关键词:防治技术玉米

郭仙萍

摘 要:玉米在生产过程中常受到各种病虫的危害,严重时导致减产。危害玉米的病害种类很多,主要病害有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青枯病、穗粒腐病和病毒病,在局部地区危害严重的有纹枯病、褐斑病、锈病、圆斑病、灰斑病等。玉米大、小斑病是较为普遍且危害严重的玉米病害,有时单独发生,有时混合发生,一般发病地块可减产20%-30%,严重时达到50%以上。鉴于此,文章综合近年来玉米大小斑病发生的情况,对其防治对策进行了摸索。

关键词:玉米;大小斑病;防治技术

玉米大、小斑病发生程度与生育期间温湿度关系十分密切。玉米大、小斑病从玉米出苗开始至抽雄后都可发病,但以抽雄后为严重高发期。病害多在抽雄期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气温低(20℃-25℃)、雨水多,大气相对湿度高达90%以上,灰斑病严重发生,易造成流行;而温度高、干旱则抑制病害流行。雨水较多,温度较低年份发病较重,也就是7-8月寡照低温、多湿病害就可能大发生。

一、影响发病的因素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主要随玉米病残体越冬,在适宜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随气流和雨滴飞溅而传播,玉米发病后,病斑上又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发生多次再侵染。我国的玉米小斑病菌是O型生理小种,要求的发病温度较高。春玉米一般发病晚,在前期病害扩展慢,很难在短期内积累大量的菌量,而到后期,即使病害积累了大量菌量,扩展加快,玉米已接近成熟,一般不致引起严重损失。适宜田间发病的日平均温度为25.7-28.3℃。适宜温度加上较多的降雨或长时间结雾,田间相对湿度高,则小斑病易大流行。玉米大斑病的流行除与玉米品种感病程度有关外,还与当时的环境条件关系密切。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利于病害发展。气温高于25℃或低于15℃,相对湿度小于60%,持续几天,病害的发展就受到抑制。在春玉米区,从拔节到出穗期间,气温适宜,又遇连续阴雨天,病害发展迅速,易大流行。玉米孕穗、出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低洼地、密度过大、连作地易发病。病菌孢子的萌发、侵入及孢子的形成和传播,都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其中温湿度是最主要的。大斑病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的适温是20-25℃,小斑病菌稍高于大斑,适温是20-32℃。因此小斑病在夏玉米种植区较严重,而大斑病则在春玉米区较严重。降雨量大、湿度高,易造成病害的流行。

二、 玉米大、小斑病症状

玉米大斑病和玉米小斑病在整个生育期内都可能发生,但以抽雄后发病较重,主要危害叶片,有时也危害苞叶和叶鞘。玉米大斑病和玉米小斑病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侵染叶鞘和苞叶,小斑病除为害上述部位外,还可为害果穗。这两种病害统称为玉米叶斑病。玉米大斑病的典型症状是由小的病斑迅速扩展成长菱形大斑,严重的长达10-30厘米,有些长斑甚至超过30厘米,有时几个病斑连在一起,形成不规则形大斑。病斑最初呈水浸状,很快变为青灰色,最后变为褐色枯死斑。空气潮湿时,病斑上可长出黑色霉状物。玉米小斑病的症状特点是病斑小,一般长不超过1厘米,宽只限在两个叶脉之间,近椭圆形,病斑边缘色泽较深,为赤褐色。此外,病斑的数量一般比较多。玉米大、小斑病的病菌都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或以菌丝体潜伏于病残组织中越冬,第二年孢子萌发,进行初次侵染,感病后的植株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引起再次侵染。

三、 防治要点

病害的流行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第一,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第二,存在大量病菌;第三,具有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因此,病害的防治应从这三方面着手。

1.选择抗性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这是防治大、小斑病的根本途径。不同的品种对病害的抗性具有明显的差异,目前生产上常用的抗病品种有保玉七号、屯玉7号、云瑞7号、海禾14号、晴三、会单四号、兴黄单892、登海3号、滇丰4号、云瑞1号、云瑞2号、云瑞8号、路单10号、曲辰三号、海禾2号等。

2.轮作

实施轮作倒茬深翻可减少菌量,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源。发病初期,底部4个叶发病以前打掉下部病叶,可减轻发病程度。适期早播,有避病作用。加强肥水管理,可提高抗病力。植株生育不良易受侵染,即使抗性品种在缺水时也不能表现出其抗病潜力。

3.药剂防治

(1)五叶期防治玉米大、小斑病。玉米大、小斑病一般在玉米抽雄和吐丝期发病较重。在这个时期给玉米喷施农药很困难:一是玉米植株高,喷施药液困难;二是玉米叶片面积大,药液用量多;三是玉米叶片划脸,划手,喷药行走不方便;四是下雨天多,药液流失量大,防治效果差。如果在玉米出苗后,五叶期防治玉米大、小斑病,就能解决以上四方面的困难,防治效果也很好。首先确定防治对象,一是易感玉米大、小斑病的品种如“会单4号”;二是历年发生玉米大、小斑病的连作田块。其次是施药:当玉米出苗后,长到五叶期时,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托布津一公两,兑水75公斤,喷施玉米叶片,每7-10天喷药一次,连续喷药2-3次,防治效果较好。

(2)八叶期防治玉米大、小斑病。发病初期(8叶期)用20%三唑酮1500倍液+70%代森锰锌600倍液+600倍天达2116壮苗灵喷雾,或用50%敌菌灵0.5千克(或50%的甲基托布津、或50%的退菌特2000-3000倍液)+天达2116粮食专用型600倍液+天达裕丰1500-2000倍液喷施,每隔10-15天喷一次,连续喷施2-3次。或用50%天达腐霉利50-100克于心叶末期至吐丝期喷雾1-2次。上述药剂掺混天达有机硅6000倍液,省工省时又省力,下雨后无须再重喷,效果更佳。

四、结语

针对玉米的大小斑病,目前我国在防治的措施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也有了相应的对策,在此基础上,玉米的年产量逐年增加,不仅提升了农民的生产产量,而且也提高了经济效益,使农民的生活有了保障,并学到了一定的防范技术,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实现更进一步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伊凤云.试论玉米高产综合栽培技术 [J].云南农业,2009(1):39.

[2]桂富荣.云南省玉米大小斑病流行原因及防治对策 [J].中国植保导刊,2005(5).

猜你喜欢

防治技术玉米
收玉米啦!
我的玉米送给你
为什么玉米长“胡须”
煤矿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