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电教媒体,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2018-06-27周良帜
摘 要:《新课标》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实践中我的具体做法是: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观察、建立表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电教媒体;激发;课堂学习兴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科技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种电教媒体已广泛运用于教学的各个领域,实现了课堂教学资源的共享,给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下面就谈谈如何发挥电教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实践中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极强的学科,教学手段不恰当,常常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形象思维。如教学《七巧板》这一课时,为了在课堂伊始使学生产生好奇感,出示一些形象逼真、色彩清晰的七巧板拼成的图形,这时问:“你们觉得这些图片漂亮吗?你们想拼出和它们一样或者比它们更漂亮的图形吗?”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导入,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引导观察、建立表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有助于学生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理解。如我在讲“长方形的认识”时,上课开始,投影显示黑板后告诉学生,黑板的形状是长方形。学生建立表象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实例,教师也参与举例。投影显示饼干、文具盒、课桌的面后,并提问:“黑板、饼干、文具盒、课桌,虽然它们的大小颜色、材料等各不相同。但从它们的形状来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出了长方形的概念。
三、设障立疑,培养思维能力
如“圆的认识”中,为了使学生牢固掌握圆的特征,教师先提问:“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见到的各种各样的车轮都是什么形状的?”在学生回答后,运用电教媒体显示自行车、摩托车的模型,然后再问:“如果将圆形的车轮换成椭圆形的,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随着多媒体的演示,学生很快得出结论:椭圆形的车轮,在行使过程中无法保持稳定。接着再运用多媒体将车轮依次换成长方形、正方形、进一步验证上面的结论。这样借助多媒体不断的变换,把它们与圆形进行鲜明、生动的比较,在对比的情境中,学生对圆的特征有了深刻的表象认识。学生注意力更易集中,获得了深刻的表象,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突出重點、化解难点,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
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化解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教师除了准确点拨、讲解外,还要根据课型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创设学生感知的过程,把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协同利用起来促进知识的内化,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教师如果因材施教,借助于幻灯、微机等现代媒体,定能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在学习两位小数的时候,电脑屏幕上的尺子平均分成100份,依次用箭头画出这样的1份,3份,18份怎么样用分数表示,电脑屏幕上的尺子进行相应地闪烁,显示1份,3厘米,18厘米的长度……我问:什么样的分数能用一位小数表示?什么样的分数能用两们小数表示?引导学生概括“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并适时启发、点拨,给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引导学生思维活动“上路”,这样同学们便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智力,顺利地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
五、多层次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又是运用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手段。只有精心安排一些有难度、多角度、多层次的练习,才能巩固所学的知识。课堂练习是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和运用的最好方式。利用电教安排大容量的、形式多变的练习,不仅省时,而且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了练习的效率。
总之,电教媒体具有直观、形象、生动、静动结合、声,光,色形兼备等诸多优点,借助电教,既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有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益.这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分析、总结、探索电教媒体中的问题、经验和方法,电教媒体的应用才会更加科学合理,更能体现出电教媒体的优势。通过电教媒体,迅速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创新,走向成功,真正让学生收到看得见、听得进、学得会、记得牢、用得活的最佳效果。
作者简介
周良帜(1963.03—),男,汉族,重庆北碚区,专科,中小学一级教师,重庆市北碚区文星小学,从教三十多年数学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