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城乡农业的几点建议
2018-06-27张海霞
张海霞
当前,农村的劳动力渐渐向城市转移,大量的农民离开自己的土地到城市工作,向非农产业转移已是大势所趋。乡村由原来的零散人员向集体、合作性农场发展。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多年考察的一份研究报告《当代中国社会流动》也明确指出,未来十年,我国的农业劳动者将锐减。而致富农民的前提也需要大量减少农业产业的从业人员。党中央提出,“要积极促进农业科技的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培育有文化、懂农业政策,掌握种植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勤劳的亿万农民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主体作用”。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足以证明农业供给侧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顺应农业发展趋势,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农业持续发展而提出的重大决策。如何在农村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不可逆转条件下,发挥好现有农业从业人员的作用,充分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通过科技进步,推动我市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农业供给侧改革。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 推行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人均效益,为农村留住人才
针对邯郸市人均耕地少、地块分散,不利于统一经营管理的特点,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尽快出台政策,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机制,使土地向种粮大户、种棉大户等种植大户流转,大力推行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生产的高度机械化、集约化,尽可能地减少粗放耕作在农业生产中所占比重。使农业生产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化。进而提高人均效益,使那些高素质人才通过从事农业生产也能达到发家致富的目的,从而吸引部分人才留在农业生产第一线。
2 大力提高机械化耕作水平,减少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与世界农业先进国家相比,邯郸市的农业表现为大量地使用人力,机械化水平低。当前随着国家对农业投入的不断增加,要及时完善农机补贴政策,使补贴向种植大户倾斜,同时,补贴既要补贴高新机具,又要补常规机具,提高农业机械的装备水平,提高现有劳动生产力。创造条件让那些素质偏低、年龄偏大人员退出农业生产或从事辅助性工作。
3 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从业人员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为农业科技服务提供新的主体和载体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由城乡分散的农业生产者为了在市场经济上摆脱对自己不利的社会地位而在生产、加工、经营等各个环节上建立的相对稳定的不存在政治性利益,又有共同实现目标共同体。他们以特色种植为依托,集产供销于一体,种植作物按各个地区市场需求统一安排,市场经营的多元化合理的规避了量大无果营销手段一致性强。人员组织上选择文化程度高,懂农业技术的专家针对合作社农民进行培训,这样做有更强的针对性,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便于技术对接。
4 改革农业科技服务机制
大力推行农业技术推广的区域中心站建设,建立由县农业部门直接领导的、跨乡镇的农技推广区域站,以减少乡镇“中心”工作对农技推广工作的干扰。区域中心站建设要以区域种植为导向,建立专业的技术服务机构。以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等农业从业人员的骨干为工作重点,加快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步伐。
5 加快实现农民科技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首先是逐步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财政支持力度,尤其是乡级农技推广机构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装备水平,普及应用摄像机、投影仪等现代化的声像设备,要装备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告别“下乡到村两条腿、技术传授一张嘴”的原始技术推广手段。其次是针对某项技术在田间的应用,应因势利导,增强农民学习新科技的主动性。目前,电脑、电视在农村已十分普及,网络已成为农民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一条重要渠道。因此,要充分发挥网络和市、县电视台的作用,大力宣传新科学技术的好方法,农村致富的好典型,增加农业知识节目的播放量和时间,农业技术知识的宣传不局限于发发传单、讲座,要把农业知识节目办的生动有趣,更贴近农民,贴近实际,吸引农民收看。同时,深入调查农民在生产时遇到的问题及了解农民对生产技术的迫切需求,按地理不同气候影响来教授方法技术,因需施教,使农民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主动学习农业新技术为“我要学”,来增强农民学习的主动性。
6 加快农技人员的知识更新
打铁先要自身硬。引导农民不断应用新科技,技术人员必须先学习新科技,技术人员既要向实践学习,更要分期分批到大专院校進行理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加快农业新技术的转化步伐。
7 建立利益联动机制
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懂技术的人员进行技术承包,使技术人员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等形成利益共同体,要使农技部门成为他们的技术后盾,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作者单位:056001邯郸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