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娜之梦看安娜之死
2018-06-27高洁
高洁
摘 要:文学作品的梦往往具有暗示、预示某事最终结局或某人最终命运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安娜之梦所蕴含的“不为人知”的秘密,寻找安娜之死与梦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安娜之死;梦;乡下人;暗示
“火车过来了,她在胸前划了十字,在扑到车厢的一瞬间,她对自己的行为大吃一惊,但是一切都来不及了。‘上帝啊,恕我的一切吧!她说,火车从她身上碾了过去。……一个矮小的乡下人嘴里嘟囔着什么,在铁轨上干活。”就此,一朵娇艳的玫瑰彻底凋败了,一支火焰灼灼的蜡烛也永远熄灭。安娜之死让人不禁产生许多疑问:为什么安娜突然自杀?为什么安娜选这种“卑鄙下贱”的方式死?为什么这个场景中还有一位乡下人?这些都并非偶然,而是托翁巧妙的设计,其实安娜的死早有预兆,乡下人形象早在开头就已登场并在安娜的梦中反复出现,具有强烈象征性的梦和梦中乡下人形象必然和安娜的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卡尔·荣格说“整个梦的工作基本上是主观的,梦是一个剧场,其中做梦者本人是布景、演员、敦促者、生产者、作家、公众和批评家。这一简单的事实构成了梦意义的概念的基础”他用非常形象的方式,向我们解释了梦往往是人深层情意最真实的表达。同样,文学作品的梦也具有极强的暗示作用,它可以预示某事最终结局或某人最终命运。这就使文学梦增添了神秘色彩,以虚境来影射实境,书中反复出现在安娜梦中的“身材矮小、肮脏、胡子蓬乱的乡下人”形象就是一条暗线,随着情节发展它的预示作用也就愈发明显。
《安娜·卡列尼娜》主要描述了安娜的四个梦境。第一个梦发生在安娜与沃伦斯基相识之后,在莫斯科他们互生情愫,矛盾的内心让她以一种“忧心忡忡的状态”踏上了回彼得堡的火车。在车厢中,她迷迷糊糊中做了一个梦“这个腰身很长的乡下佬在啃墙上的什么东西……一个老太婆把两条腿伸得跟车厢一般长,弄得车厢里一片阴暗;接着听到一阵恐怖的尖叫和轰隆声;然后是一片耀眼的通红的火光,最后一切又全被一堵墙遮住了。安娜感觉到她下身在下沉,她并不害怕,反而很快乐。”安娜热烈地向往爱情,却又深知这段恋情将会带来不幸的结果,因此她极力压抑内心对爱情的渴望,不料这份感情早已根植于潜意识中,而这个梦则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安娜“忧心忡忡”表层情绪下的深层心灵——内心情感的压抑和矛盾。此外,其中的一些意象仿佛预示着安娜最后死亡的方式。“一阵恐怖的尖叫和轰隆声,仿佛有人被撕裂了”就像是安娜死时“一个庞然大物撞到她的脑袋,从背上碾过去”的声音,而被撕裂的那个人,就是安娜自己。从那一刻开始,她的目光也就永远停留在了被血染红了的光中,停在了毫不留情地驶过的像一堵冷冰地墙一样的车厢上,身体与灵魂永远分离。但她并不感到悲伤,因为活着的她更痛苦。
第二个梦则发生在安娜和沃伦斯基相爱之后。回到莫斯科,渥伦斯基猛烈的爱情攻势让从未体验过爱情的安娜开始动摇。在安娜的潜意识里,她既想拥有与沃伦斯基的爱情,又想保住与卡列宁现有的婚姻。这种想法一直折磨着她、困扰着她,也就产生了第二个梦:他的丈夫阿列克谢·亚历山德洛维奇吻着她的手,哭着说:“现在多么幸福啊!”沃伦斯基也在她的身边,也是她的丈夫,两个人都向她倾注柔情蜜意。这一时期是安娜爱情选择中最复杂的一个节点,渴望爱情的本我想大胆地追求自由,但她对家庭尤其是儿子仍持有情感和眷念,加之她所受到的教育使本我不断地受到自我的约束和谴责。这个梦恰好揭示了她在清醒时所不能或不愿表达的内心感受,当然,这不是一个好的兆头,她暗示了她的愿望必然是荒谬的、不可能实现的,也预示着她将要面临前所未有的精神压力与心理负担。
在安娜和沃伦斯基发生关系后,她做了第三和第四个梦,而这两个梦中的“乡下人”形象更加具化,蘊味更深。赛马事件后安娜彻底向卡列宁摊牌,却被丈夫用理性的方式镇压,但她对沃伦斯基的爱却愈浓愈烈。在这种境遇下,她做了第三个梦“在卧室的角落里站着一个东西。那个东西转过身来,是个乡下人胡子蓬乱,个儿矮小,样子很可怕。她想逃走,可是他向一个口袋弯下腰去,双手在里面他乱掏乱摸,嘴里急急地说着法国话:‘得把那铁敲平、打碎、揉压。她吓得拼命想醒过来,好容易才醒了,但醒了又做梦。她问自己,这是怎么回事。科尔尼就对她说:‘您要死了,夫人,死在生产中……”。第四个梦发生在安娜和沃伦斯基出国旅游三个月回来到彼得堡,在一次闹别扭后的早晨,她又做了做过多次的那种梦,并且被吓醒。一个胡子蓬乱的小老头,弯着腰摆弄一样铁器,嘴里喃喃地说着莫名其妙的法国话。每次做这种噩梦,她总是恐怖地发觉那乡下人并不理会她,却用铁器在她身上乱捅。
无疑这两个梦越来越恐怖,暗示性也越来越强。这一阶段的安娜,为了爱情,违背了宗教道德,违反了法律规范,打破了社会常规。虽然得到了爱情,但罪孽感不断加重,这种犯罪的恐惧感也随着时间而升腾,不断以梦的形式出现,对她的灵魂进行审判,最终把她逼向毁灭。
在梦中以及安娜之死前后不断出现一个“胡子蓬乱,个儿矮小的乡下人”,他到底是谁?他说的法语到底是什么意思?目前学界有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这个反复出现的梦,正是现实社会在主人公心理层面的反映,乡下人是整个上流社会的缩影,他的动作代表着上流社会正在寻找制裁安娜和渥伦斯基的方法;第二种认为乡下人是“昏暗、黑暗和死亡这三个同义词的比喻形象”,是“作为黑暗的产物和预报黑暗消息的人”,而他在口袋里不停寻找的东西“就是生活,以及生活中的烦恼、背叛和痛苦。”;第三种认为乡下人的形象酷似希腊神话传说中的火神赫斐斯塔斯,认为他是托尔斯泰“申冤在我,我必报应”宗教道德人生观化身。安娜死后,谢尔盖·伊万诺维奇对伯爵夫人说:“审判不由我们来做。”那该由谁来做?依照这个说法,赫淮斯托斯作为小说的中隐蔽着的最高审判者,在全书开头就做出了审判——安娜在火车站和沃伦斯基的第一次见面就遇到一个看似偶然的事件:一个看路工,没有听见火车倒车,竟被轧死了。安娜仿佛也感觉到了无声的审判,说:“这是凶兆。”但他并没有因此悔悟。既然作为审判者,在最终判刑的时候又怎能缺席,于是就有了当火车从安娜身上碾过去时“一个矮小的乡下人嘴里嘟囔着什么,在铁轨上干活”的画面。他见证了安娜和沃伦斯基相见,相识,相慕,相爱,到最后的破灭,作为一道暗线串联起这道主线,同时宣扬了书第一页就写着的一句话“申冤在我,我必报应”。还有很多种说法,但我们不必过分拘泥于“乡下人”的具体所指,不管是哪种说法,神秘的“乡下人”形象都不断预示着安娜必将走向毁灭,也暗示着她的死亡方式,保持着对“乡下人”朦胧的想象也不失为一种对文本的尊重。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列夫·托尔斯泰用四个不同内容的梦巧妙地预示着安娜的死亡,隐晦却又深刻地展现了安娜的心路历程,反映了安娜与沃伦斯基相识、相爱到最终被抛弃的过程中内心不断激化的矛盾和不断加深的罪恶感。将梦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透视人的心底,揭示人最真实的深层情意心灵和预示性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不禁感叹托翁巧妙的设计和深厚的文学功底。
参考文献
[1]列夫·托尔斯泰著,高惠群,石国生译.安娜·卡列尼娜[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2]卡尔·荣格.回忆·梦·思考——荣格自传[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3]罗曼·罗兰,傅雷译.名人传[M].译林出版社,2004.
[4]薛世彪.托尔斯泰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主人公梦的分析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5]赵淑梅.《安娜·卡列尼娜》中“乡下人”的象征意蕴[J].语文学刊,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