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与突破
2018-06-27于飞翔
于飞翔
摘要:散文是中国文学创作的一种体裁形式,散文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留下了非常辉煌的一部,优秀的散文作品不胜枚举。自古以来散文就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寄托的重要形式,作者会使用优美的文字对某个主题展开描写或记叙,写作手法和形式比较宽松,而内在精神与情感又非常集中,是文字创作者非常喜欢采用的一种形式。高中阶段学生开始全面接触散文,散文的阅读理解及创作是高中语文教学重点环节,而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又给学生们的散文阅读理解带来了一定困难,特别是如何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感悟散文给他们心灵带来的触动是所有高中语文教师都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围绕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与突破展开分析研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散文阅读 审美困境与突破
散文创作比较灵活,作者可以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文字创作,这也使得中国文学史上诞生了数量众多的优秀散文作品。在信息传播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们接触的快餐文学越来越多,散文这种看似松散却内在丰满的文学作品被很多学生遗忘和忽视,高中语文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学生领略散文文字背后的审美情趣,推动散文传播与创作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分析
审美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心灵体验,学生们需要深刻理解文字背后所承载的思想,并激发自己对这些思想的认同与共鸣,才能够认识到散文的美。但是高中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教学却存在很多困难,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散文内容与审美概念间存在偏差
散文阅读教学与常规概念上的散文阅读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性,教师开展的阅读教学活动是帮助学生去理解和阅读散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观性应该占据主要地位,教师需要辅助学生完成阅读,而不能够自己将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学生。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会直接将预先设定的观点直接传达给学生,学生们的审美培养也变成了审美灌输,教师强制学生形成审美定式,最终导致学生们无法形成独立的审美意识,甚至于散文阅读教学材料的审美趋向彻底相反。
(二)审美教学背景与阅读教学相脱离
散文的创作是作者在某种特殊环境下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心情波动的产物,而大部分高中教师在进行散文阅读教学是往往会对这些创作背景一带而过,并不会将其作为教学重点。但事实上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无法脱离这些创作背景的,学生们对作者所处环境和因此产生的心情变化缺乏足够了解就会导致审美偏差。
(三)教学目标与审美培养间存在矛盾
高中语文教学主要目标是为了应对考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将考试取得好成绩作为首要目标。这就使得很多教师会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所谓的“标准答案”去理解和认识高中散文,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被剥夺了,他们只能够被动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去记忆答案,不但未能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甚至会对出现模式化的审美思维。
二、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突破策略
针对当前高中语文阅读审美教学的审美困境,教师应该从自身教学活动的改变做起,重新构建审美教学策略,运用全新的方式展开散文阅读教学。
(一)重建审美内容
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固有的教学思想,每一个读者眼中的文字艺术作品是完全不同的,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审美意识。教师不要按照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预先设定教学内容,要积极引导学生,使得他们可以站在自己的审美角度上去理解文章的内容。对于学生一些跳出固有思维模式,具有创新性的审美思考与探索,教师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认可,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使得他们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二)重建审美标准
审美标准的构建直接决定了阅读者的审美思路,决定了他们对散文作品的判断。高中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对待很多事物他们都具有独立性的看法,这些想法在教师看来并不见得正确,但是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重新构建其全新的审美标准。当学生的思路控制在这个范围内时,教师就不要强行转变学生们的想法,帮助学生在不但的审美探索中最终形成科学系统的审美观。
(三)重建审美秩序
当前的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环境并不利于审美秩序的发展,教师可以重建审美秩序,在语文考试需求及审美能力培养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不要站在教育的高点上对学生提出要求,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与体验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将教学活动与审美能力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既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又能够有效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展。
三、结语
通过散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研究方向,针对当前存在的困境,教师需要从转变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盛媛.高中语文古代散文的審美价值及其教学策略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4.
[2]罗莉莉.探究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J].吉林教育,2017,(22).
[3]陆剑华.浅谈高中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教学审美[J].高考,2017,(12).
(作者单位:吉林省大安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