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忘初心 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8-06-27张婷婷杨金一

祖国 2018年6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

张婷婷 杨金一

摘要:在十九大报告中,充分肯定了近五年来脱贫攻坚取得的决定性进展,特别是在减贫人口总数和贫困发生率下降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报告也旗帜鲜明地指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关键阶段,要认真深入学习九大精神精神,夯实思想基础;充分认识形势,树立脱贫信心;针对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要求,既要总结我国多年扶贫经验,也要着眼于新时期扶贫工作,全面研判农村扶贫工作的难点,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农村扶贫工作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找准扶贫干部临着的问题所在;对症下药找准科学路径,全力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

关键词:精准扶贫 思想基础 问题所在 科学路径

一、加强理论学习 夯实扶贫脱贫工作的思想基础

(一)扶贫开发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邓小平曾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保障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九大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出明确要求,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確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二)习总书记关于“两个重中之重”的思想内涵

对于贫困地区而言,将扶贫开发摆在什么位置是一个现实问题。当前有的贫困地区仍然“唯GDP论”,对于扶贫开发喊得凶抓得松,有的贫困地区对下气力抓扶贫开发有顾虑,怕影响其他工作。对此,习近平在阜平调研扶贫开发工作时就提出,“‘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这样才有重点”,这就是“两个重中之重”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思想对于贫困地区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三农”工作以及扶贫开发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矛盾论在扶贫开发中的正确运用。贫困地区应该吃透“两个重中之重”思想实质,把扶贫开发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心无旁骛、不折不扣的抓好这项工作。

二、充分认识形势 树立扶贫脱贫信心

(一)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为精准扶贫提供坚强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五年以来,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发布的《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快速度和最大规模的脱贫,脱贫人口超过七亿,占同一时期世界脱贫人口的四分之三左右。在外部世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减贫工作举步维艰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取得脱贫攻坚战的重大胜利,不仅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大意义,也切实推进了人类社会的减贫进程,为人类社会的贫困治理创造了新经验,因而具有世界意义。中国之所以能够如此快速地、大规模地脱贫,社会主义制度在贫困治理中彰显了巨大的优越性,从而保障脱贫工作顺利进行。

(二)多年扶贫实践,为精准扶贫提供宝贵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能够在脱贫难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仍然每年减贫1300万人以上,展现出新的重要时代特征。在实践中,我们形成了不少有益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是:

1.加强领导是根本。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的领导核心,以强烈的使命情怀和政治担当,亲力亲为抓扶贫,展现了卓越的领导力。就中国的脱贫经验而言,党的领导,更是在其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党在扶贫事业中总揽全局、协调四方,党和政府调动国家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来合力推动扶贫工作,这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政治优势、体制机制优势。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坚持动员全社会参与,发挥中国制度优势,构建了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

2.把握精准是要义。在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中,要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效益分配上要科学合理、有所侧重,确保全体贫困户都能享受到精准扶贫带来的福祉红利。

3.增加投入是保障。2013至2017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投入2787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2.7%;省级财政扶贫资金累计投入1825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6.9%。安排地方政府债务1200亿元,勇于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试点扩大到所有贫困县,可见金融扶贫嫉妒明显加大,这为扶贫工作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4.各方参与是合力。为打赢这五年的脱贫攻坚战,全党全社会在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强化领导责任、强化资金投入、强化部门协同、强化东西协作、强化社会合力、强化基层活力、强化任务落实。

5.群众参与是基础。各地深入实施精准帮扶,基层群众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全党全社会合力攻坚,逐步推动扶贫开发不断取得新进展。

三、深入调查研究 找准问题所在

(一)干部群众对扶贫工作的认识存在错位和不到位

1.认识错位。贫困户对扶贫工作认识存在认识偏差。在工作开展期间,部分群众对贫困识别工作不了解,对精准扶贫的目标和要求不明确,造成有些家庭对入户调查工作不支持,严重影响精准识别工作推进。在信息采集环节需要贫困户提供银行账号,这使得不少农户认为被确定为贫困户后会得到很大的利益,并没有真正了解扶贫工作的本质。

2.认识不到位。由于认识不到位,帮扶干部对扶贫工作没有真正深入。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接不到位。帮扶对象和被帮扶对象没有进行对接,没有掌握被帮扶对象的基本情况,一些干部为了减轻工作量,填报数据不够细致,也出现个别有关数据错误,导致无法很好的进行帮扶。二是服务意识不强。个别党员干部对帮扶对象没有服务意识不强,没有很好履行责任义务。三是帮扶能力不够。尽管大多数帮扶对象能够积极主动,给帮扶对象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但由于能力所限并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不能从根源上使其脱贫。

(二)基层扶贫干部精准扶貧工作难以深入

1.精准识别难。脱贫攻坚,最费心劳神的还不是帮扶,而是识别。贫困识别不准,往往并不是因为干部不努力、工作马虎,而是缘于贫困识别工作本身的难度。如果严格执行国定贫困线标准,那就需要对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进行测算。正如许多学者所说,农民收入来源多样,生产经营活动复杂,具体收支很难准确结算。

2.材料工作难。当前基层的扶贫工作,弥漫着一种精致的形式主义——干部们忙于做各种材料。并不是说不需要这样的材料,但一旦基层干部用很多的精力忙于制作材料,就容易导致扶贫工作重心的偏移。

3.产业发展难。作为脱贫攻坚的规定动作,产业帮扶也令基层干部相当费神。造血式扶贫的口号我们喊了这么多年,在理念上可谓深入人心,实际效果却很难令人满意。一些地区在缺乏足够市场考察的基础上推进种植或养殖项目。在销路不畅的情况下,即使农户丰产,也不能增收,结果农户吃亏,政府产业帮扶的号召力也随之下降。

四、探索科学路径,全力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

(一)精准识贫,保证扶贫资源效力最大化

首要就是要做到精准识贫,解决扶持谁的问题,持续完善建档立卡,在2014年全国识别12.8万个贫困村、8962万贫困人口的基础上,2015年、2016年组织开展了建档立卡“回头看”提高贫困人口是别的精准度,打牢打实精准扶贫的工作基础。在精准确定的基础上要积极帮助贫困群体解决实际生活困难,做实做细“一册五卡四账”,摸清贫困人口底数和实际情况,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要想尽办法,帮助贫困户拓宽脱贫路子,多渠道增加收入,让贫困户切实感受到国家精准扶贫的好政策及党和政府的关怀。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干部群众本领

1.加强对帮扶干部宣传教育及培训。通过召开动员会、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深入宣传了精准扶贫工作的相关政策。党和政府及党校等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培训,采取“以会代训、全程参与”的方法,着力抓好了培训工作,对分管精准扶贫的领导、帮扶村的干部等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使干部更加清醒地了解到当前脱贫重点工作,解决其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通过培训,引导学员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带领贫困村的老百姓奔康致富,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2.加强对贫困户的宣传教育及技能培训。基于农村广大贫困群众文化素质低、理解能力差,特别是一些特困群众不识字和白天忙农活的实际,各村成立宣传小组,上门逐户面对面宣传讲解,帮助广大群众了解精准扶贫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使他们真正理解精准扶工作,提高广大群众参与的主动性。就业局等相关部门要积极利用职教、技校等平台,结合本地区产业发展和用工需求,实际有针对性分类实施培训。根据贫困户的意愿举行不同的培训班,对于想搞种植、养殖的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对于没打过工的人,开展就业适应性培训,对于有创业意愿的的年轻人,就业局也要分类开展创业意识培训。对于不同对象,根据需要送课程,让培训更有实效。只有掌握了就业创业的技能,贫困户才能实现持续增收彻底摘掉穷帽子。

(三)实施产业扶贫,以巩固脱贫成果

2015年7月18日,习近平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考察时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扶贫不等于一味的等待支援,当救济式扶贫“治标不治本”,产业扶贫却可以帮助贫困地区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使贫困人群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以勃利县勃信村为例,该村共有贫困人口351户、915人,因病致贫人口占比较大。近年来,该村通过发展光伏发电和成立合作社等方式,因户施策,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精准扶贫工作,预计年底可实现整村脱贫。产业扶贫是最根本的长效扶贫方式,光伏发电作为一项产业扶贫项目,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和持续性。要切实抓好光伏发电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和场地空间综合利用,多措并举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来源。

总之,要立足市场需求,积极发展特色种植、养殖项目,努力打造特色产业村,形成规模效应。要紧盯长远、稳固、高效的扶贫方式,坚持输血造血相结合,认真疏理寻找符合村情实际的脱贫项目,同时要积极探索“互联网+”精准扶贫,补齐农产品生产、销售中的“短板”,提升产业扶贫的效率,使精准帮扶、精准脱贫落到实处。全面实现“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的扶贫目标。

不管走多远,都不要忘记为什么而出发,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就有决心和信心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陈亚楠,沈玲,刘娟,等.河北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区绿色扶贫路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24).

[2]徐畅,徐秀英.农村电商精准扶贫的路径探索[J].中国集体经济,2017,(33).

[3]刘智勇,刘玉.“互联网+”背景下常德市农村精准扶贫困境及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7,(32).

[4]杜晓山.精准扶贫脱贫实践的成就、挑战及建议[N].金融时报,2017-11-15.

[5]陈月红,李会杰.精准扶贫 积极探索 精准发力[J].中国集体经济,2017,(31).

(作者单位:勃利县委党校)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
浅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精准扶贫问题
贵阳实施精准扶贫之农村电商研究
刍议智慧金融下的精准扶贫
普惠金融视角下大学生返乡创业与精准扶贫现状分析
论高校“智库”扶贫工程的实施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