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播与传承
2018-06-27
民族化和国际化是当今时代音乐文化传播与传承的两大主流方向,尤其在中国,多元的民族构成,丰富多彩的音乐种类,传承深远的民间器乐和民间曲目等共同组成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宝贵遗产,传播与传承这笔遗产对中国音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胡红、卫凌共同编著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2016年12月西南交大出版社出版),是一本以中国各民族、地域的传统民歌、民族器乐、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为主要教学内容的音乐类专著。全书按照以上五种体裁分为五大章节:在民间歌曲部分,编者展示了号子、山歌、小调和多声部民歌的类型区别和艺术特性;在器乐艺术部分,分为独奏和合奏两类,展示了中国吹管乐、弹拨乐、拉弦乐、打击乐的独特音乐艺术风貌;在歌舞音乐部分,主要以秧歌、花鼓调、花灯调、采茶歌、鼓舞乐、弦子舞乐、综合舞乐等民众耳熟能详的音乐类型为论述主体;在说唱音乐部分,编者列举了鼓词类、弹词类、牌子曲类、琴书类等代表性的说唱曲种;最后在戏曲音乐部分,一一介绍了昆剧、京剧、川剧、豫剧、越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典型的戏曲剧种。对音乐专业或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言,《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一书都是一扇综览中华民族多元璀璨的民间音乐文化的窗口。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民间集体智慧的艺术成果,在过去民间音乐的传播与传承只能依靠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范围有限,内容上紧贴民众的生活实况,如实地反映了特定时期特定区域的民间生活图景,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随着信息时代和社会艺术的多元发展,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内容也不应当仅仅局限于过去的图景再现,而是要在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音调的基础之上拓展音乐的文化内涵和时代内容,反映更广阔、更与时俱进的新时代社会题材,更好地促进今人对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认知和欣赏,进而推动传播和传承的顺利开展。在内容上的创新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能够在新时代发展中保持可持续发展生命力的重要途径,在土地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涌现了许多旧词换新词的著名曲目,更好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至今仍被引为经典,在现代同样如此,现代京剧同样也受到了一批年轻人的关注和欢迎。由此可见,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是离不开内容的创新发展的。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不仅要在内容上紧跟时代脉搏,同时还应当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对艺术文化欣赏水平日益增长的现代人来说,旧瓶装新酒并不是讨喜的做法。因此许多现代民族民间音乐在传播与传承的过程中,会对其演唱方法、唱腔表现和音乐伴奏形式进行创造性和传承性的改革。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虽然是悠久历史传承下来的传统艺术瑰宝,但并不意味着它是只能用来陈列和还原的“古文物”,它的诞生就经过了古往今来无数先辈的创造、加工、提炼和传承,它应当是灵活的、鲜活的、通俗的,容易被人民群众欣赏和理解,不断向前发展的音乐形式。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一直采用的是师徒口传心授的媒介方式,在当前音乐生产规模和现代艺术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这种媒介方式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求。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仅仅依靠强制性和保护性的传播和传承媒介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它应当紧跟人民群众的音乐审美取向,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在媒介传播的大发展时代,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应当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现代音乐文化的竞争市场中,以现代化、产业化和时代化的姿态登陆最新的媒介平台,向更广大的音乐学习者和音乐受众传播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音乐特性,更全面也更亲切地向音乐学习者和音乐受众展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此同时,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与现代互联网科技的融合也备受瞩目,它将传统民间音乐以光盘、视频等方式进行网络传播教育,并在多媒体技术和舞台科技的帮助下,创造出更符合现代人审美追求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全新视听享受。
总而言之,中国民族民間音乐文化传播与传承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继承中华传统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它要求我们以开放的、可持续的、多元发展的眼光来对待。正如《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一书中所展示的那样,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璀璨而丰富,是中国音乐发展中的重要基石和文化宝库,是我们挖掘不尽、传承不绝的艺术资源。
(刘三强/白俄罗斯国立音乐学院作曲系硕士,安阳职业技术学院音乐教研室主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