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封面女学生形象的传播

2018-06-27汪尧

新闻爱好者 2018年4期

汪尧

【摘要】《北洋画报》在中国传媒界被称为“北方巨擘”,它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生活状况有着清晰的描绘,其中封面女郎作为与读者互动交流的首要窗口在研究报刊时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采用定量内容研究和内容分析的方法,针对《北洋画报》封面女郎中出现的特殊群体——女学生进行了分析研究,女学生封面形象得以传播的原因在于:(一)社会动荡的战争环境中诞生的爱国力量;(二)契合《北洋画报》自身的编辑方针;(三)教育的普及和现代化思想的开放。

【关键词】北洋画报;封面女郎;女学生

一、《北洋画报》概述

《北洋画报》诞生于1926年7月7日的天津,由时任中国银行总裁冯耿光的儿子冯武越创办,是一家独资经营的画报。它的报道以照片和图画为主,内容涵盖了新闻实事、人物活动、电影、戏剧、旅行、书画等各个方面,在中国画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北方巨擘”。《北洋画报》经营了长达11年之久,直至1937年7月29日,一共出版了1587期,成为当时出版期刊数最多、办刊时间最长的综合性独立画报。

《北洋画报》在创刊号《要说的几句话》上指出:“中国的报纸杂志,就现今人民知识程度而论,总算够发达的了!然而社会所最需要的画报,却还十分缺乏!画报的好处,在于人人能看、人人喜欢看,因之画报应当利用这个优点,容纳一切能用图画和照片传布的事物,实行普及知识的任务,不应拿画报当做一种文人游戏品看!举凡时事、美术、科学、艺术、游戏,种种的画片和文字,画报均应选登,然后才能成为一种完善的报纸,这样组织完备的画报,中国还没有一个!”①因而《北洋画报》通过一张张图片生动地再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众生百态,从政要、军阀、贵妇、明星到运动员、教师、学生,国内国外、大江南北都可以在《北洋画报》上找到对应,它是一份综合性内容的报纸,并希望图片的数量超过文字的内容。毋宁曾说:“根本上世界称为图像,这样一回事情标志着现代之本质。”[1]1930年代的中国在激荡中不断走向现代化的进程,而《北洋画报》不仅通过图像的方式把这一个过程给记录下来,更是利用报纸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引领着这一进程的前进。《北洋画报》除却其本身丰富的内容之外,不同阶层的人群、不同的思想政治倾向和画报自身的立场等种种思潮态度的集体“在场”,更加彰显了这份报纸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二、目前的研究现状

(一)研究起步晚,多是从戏剧角度分析

《良友画报》和《北洋画报》同为1926年诞生,但研究《良友画报》的文章从各个角度和学科都有涉及,而对《北洋画报》的研究却并不多见。最早提到《北洋画报》的是在1987年鲁迅研究动态的《徐式庄简历》中,与同时期的《良友画报》相比,国内学者对《北洋画报》的研究起步较晚。对《北洋画报》的研究真正走入大众视野的还是许艳萍从京剧研究的角度切入的研究,1930年《北洋画报》举办了“四大坤伶皇后”的选举,这一内容带动了20世纪90年代末戏曲京剧艺术领域对《北洋画报》的研究潮流。具体针对报纸本身内容展开研究是2002年张元卿的《读图时代的绅商、大众读物与文学——解读〈北洋画报〉》,他在研究中将《北洋画报》称为时代的“弄潮儿”,对报纸创始人的目的、希冀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技术对报纸格调的影响,以及在图片文化时代如何构建纸媒人的理想。

(二)对封面女郎关注度不高,忽视了特定群体的力量

第一篇从新闻传播学角度切入分析的研究是2008年朱灿飞的《〈北洋画报〉的新闻传播学解读》,该研究主要是从内容排版、主编、经营方式等角度进行的。之后的文章更多的都是聚焦于报纸上的具体内容,如陈妍从史学角度对通俗小说的研究,王晏殊对广告的研究以及摄影的研究等。第一次提到《北洋画报》图片内容的是黄育聪的《〈北洋画报〉与京剧女演员形象的传播》,但更多的是侧重于女演员形象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吴果中发表在《新闻与传播研究》上的《传统与现代双重变奏的视觉表述与图像呈现——〈北洋画报〉及其城市文化生产》将现代中国城市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天津的现代化背景与报纸的发展相结合,从符号学的角度呈现了一种新的样态。李从娜的《画里话外:民国画报对女性裸体的表现与品评——以〈北洋画报〉为例》就直接瞄准了画报的图片和封面,但更多的还是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研究。直到陈艳的《普通女性的公众化——1930年代〈北洋画报〉封面女郎研究》才终于把封面女郎当作研究对象来分析。

而针对画报中出现的具体角色群体,张一玮将《北洋画报》中女影星黄柳霜和《大公报》中的报道内容进行了对比,《良友画报》针对乡村妇女群体和女运动员群体都进行过相应的研究,但具体针对《北洋画报》中特定群体的研究尚属空白。

三、研究方法及女学生封面的传播特点

《北洋画报》通过图像的传播手段,将外来西方的现代化思想和中国古典传统艺术相结合,向民众发挥传播和教育的功能,“借传播新知和表现时事介入当下的文化创造”[2]。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每一期在報头之下都会张贴一张人物的肖像封面,包含历史人物、政界名人、交际花、名媛贵妇、演员明星、女学生以及各种职业身份的女性。其中,女学生在当时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反复出现在封面上,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着重要的社会作用。而这种封面又和现如今的报刊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引起了笔者的关注。

本文在参考了民国二三十年第一次“画报潮”的历史基础之上,通过对比同时期的不同画报(主要是1930年代的《良友画报》和史料资料),对《北洋画报》从1929年第9卷第401期到1931年第12卷第600期,共200期报纸的封面女郎形象进行了考察研究并进行了数字统计。笔者选取这个时间段进行研究主要是因为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后,日本军国主义加快了侵占中国的步伐。同一时期,天津人刘云若加入了《北洋画报》的编辑团队,使得《北洋画报》不仅对天津当地的关注大大超过了之前,更是表现出《北洋画报》想要做大、做好,想要本土化转型的趋势。《北洋画报》版面上的“时事传播”的重心也转向了更多的地区,从天津转向上海和整个华北地区。在这期间,女学生的形象在封面一共出现了11次。通过对比同时段的画报和史学资料,针对《北洋画报》封面的女学生形象总结出以下特点:

(一)对女学生持续关注时间更长

在20世纪30年代,女学生群体不只登上《北洋画报》一家的封面,上海的《良友画报》也有刊出,这充分体现了现代城市中女学生群体的扩大和受到的关注度在日益增加。《良友画报》对女学生的封面刊登除了第八期上刊登的余贵玉外更多的都是集中在一个时段内,而《北洋画报》在整个20世纪30年代的封面上都有女学生的形象出现,并且时间越往后出现得越频繁,持续的时间也更长。这充分体现了《北洋画报》上不同新生思想和阶级力量的共存和“在场”,从而更加生动地向后人再现当时的社会状况。

(二)封面女学生来源多样

在《良友画报》上可以发现,女学生大多来源于上海本地的学校,包含中学和大学,这可能是因为《良友画报》就是在上海本地创办的。而在《北洋画报》中,封面上的女学生形象不仅仅只局限于天津本地,从北京到上海,甚至是其他华北城市中的女学生形象都可以看到。这不仅体现了《北洋画报》对女学生这股现代化社会中新生力量的关注,更暗含了《北洋画报》广泛的关注视野,它不再只是一份本地的报刊,更是一份涵盖北方大多数城市的综合性刊物。

(三)针对女学生采取不同的摄影风格

和《北洋画报》同时期的其他报刊上的封面形象大多是由照相馆提供的照片,例如《良友画报》的封面就是由卡尔生、光艺、沪江等当时大型的照相馆来提供报刊封面上的女学生照片,然后再由编辑对其进行后期上色,而这些女学生的照片和报纸上刊登的其他贵妇、明星的照片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都是身居室内的脸部特写照片或是半身照。而《北洋画报》上的女学生封面照和其刊登的其他明星、名媛的照片就有明显的不同,这些女学生的封面照从脸部特写到全身像,从室内到室外,多种场景和姿态的描绘更加体现了这个新生群体独具一格的内涵和正面积极的意义。

四、女学生封面形象得以传播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动荡的战争环境中诞生的爱国力量

我们在研究一份报纸时,不能脱离具体的时空环境。1926年《北洋画报》创刊,这一阶段各种势力交替执政,社会局势动荡不已。在北洋军阀时期,军统政权无暇顾及文化新闻产业的发展,便促成了新闻报业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而天津地理位置甚为特殊,不仅紧邻首都北平,而且还有外国租界的庇护,这些因素更加促使了现代文化思想的发展和进步。时值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军事势力入侵东三省对天津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一时间“抗日救国”成了众多社会思潮中的主要思想。在1931年9月22日期,《北洋画报》就在封面上标写了“国难当头,同胞猛醒,一致对外,救此危亡”的字樣。因而,在从上到下,在对内对外一致的“抗日”舆论的引导之下,女学生作为新时期先进的女性代表,更加受到各种报纸杂志的关注和推崇。例如“1930年10月4日第537期上海爱国女学生吴蕙芳女士”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女学生在抗日的大局势面前所有的言行都会被媒体有意地扩大,从而不仅树立了新女性的形象,又达到了吸引读者的目的,更迎合了社会的大趋势。

(二)契合《北洋画报》自身的编辑方针

在研究一份报纸时,编者的出版初衷不应该被忽视。《北洋画报》希望通过图片的方式传播现代化的思想和观念,而封面女郎又作为报纸的题眼,既希望能够吸引更多读者的注意,更希望借此平台传播更多的现代化思想。另外,在《北洋画报》第九期初旨中提到:“除非与社会发生直接关系的妓女之照片,概不登载,社会交际明星以及大家闺秀之影片,随时摄登。”②这里更是表明了《北洋画报》精英阶层化的思想,从明星贵妇的上流社会到各种职业女性以及学生都代表了不同行业的精英阶层在这个社会的生存状况,即使是女教员、女学生也是代表了社会上的一种女性新职业。

同时,随着西方新思潮的涌入和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各种提倡现代化的先进思想相继迸发,女性也作为一种新生力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第九期的“编者言”中指出《北洋画报》的改革计划,“决心为吾国文化放一异彩做出贡献”,女学生作为五四运动的直接推动者常常和“先进”“现代化”“改革”“思潮”等关键词直接联系起来,加之女学生特有的清纯、素雅的美丽形象和装扮更是在社会中引起一股新的潮流,因而,随着报纸的发展,女学生的形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封面位置。

(三)教育的普及和现代化思想的开放

“传播时事,提倡艺术,灌输常识”是《北洋画报》的口号,作为一份大众传播刊物,以图画的形式,向广大受众传递现代化理念。实际上,《北洋画报》在向民众起教育和传播的作用时,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左图右史”的审美观念相吻合。

首先,随着当时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将“男女教育机会一律平等”列入约法当中后,女生获得了和男生一样的受教育权利,进而女学生的数量更是逐渐增多。其次,读者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女学生的封面形象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受众的需要。在南开女中的开幕典礼上,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曾说:“西人颇多,而中国女宾反甚少,以女中学举行典礼而有此景象,可见天津女界之不注意教育矣,是亦可悲者也。”③加之当时天津本地南开女中和南开大学的成立,对当代女性社会地位影响甚大,对其关注度也日益增高,因而,女学生才更多地出现在报刊的封面上。

注 释:

①《北洋画报》1926年第一期创刊号。

②《北洋画报》第九期,初旨1926年。

③王晏殊:民国时期天津《〈北洋画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13年。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世界图像时代[M].孙兴周,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66.

[2]陈平原.晚清人眼中的西学东渐:以点石斋画报为中心[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46.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生)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