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唐太宗的用人思想

2018-06-27甘泉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7期
关键词:魏征唐太宗用人

甘泉

摘 要:用人问题,历来是一个关系到政权存亡、国家盛衰的重要问题。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封建皇帝,在他统治期间形成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出现,当然是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但唐太宗的人才观和用人思想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唐太宗;用人;贞观之治;魏征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是中国历史上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在位期间任用各种人才,励精图治,天下太平,国家蒸蒸日上,使唐王朝在较短的时间内由隋末乱世转变为封建治世,形成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贞观之治。因此,唐太宗被誉为中国封建历史中杰出的有作为的政治家。贞观之治的出现,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包括推行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和措施,但唐太宗的用人政策和用人思想却是最引人注目的因素之一。贞观一朝人才之盛,历史上少有,著名的贤臣有魏征、萧瑀、长孙无忌、杜如晦等。

1 唐太宗用人思想的主要内容

孟子曾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是对统治阶级统治经验的总结。作为开明君主的唐太宗也深知这个道理,故对任贤和选人特别重视。他的用人思想笔者认为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1 治国理政,治乱所系,尤须得人

靠什么人来协助他一起治理这个大国,是他一直考虑的大事。唐太宗自始至终重视人才,早在他青年时代,便以善于笼络人才而著称。晋阳起兵前,李世民与刘文静、裴寂等人结为密友,共商起兵大事。攻取长安、李渊称帝后,又依靠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程知节、尉迟敬德、秦叔宝等一大批文武贤才,在统一天下的战争中接连取得胜利。即位后,他理所当然地把网罗天下人才作为安定天下、治理国家的前提条件。武德九年(626)八月登位,九月设置弘文馆,表明他对为政得人是何等的重视。唐太宗把得人视为致安之本,向宰相和大臣们下达的有关求贤的指示,表明了他对人才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思贤如渴的急切心情。对此,魏征亦给予充分的肯定:“贞观之初,求贤如渴,善人所举,信而任之。”

1.2 才无全才,用人如器,舍短取长

唐太宗频发诏书求取人才,仅《全唐书》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先后曾五次下达求贤举人诏。在用人上,唐太宗有一条原则,即唯才是举。只要是人才,不论是哪方面的人才,都委以重任,并提出在用人上要“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四海之家,不私于勋旧,不问尊卑贵贱”。春兰秋菊,各具特色,天下之人,才德各殊,“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唐太宗对任何人不求全责备,认为世界上不存在尽善尽美的完人奇才,关键在于发挥每个人才的长处,从而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能。唐太宗对房玄龄、杜如晦、戴胄、萧瑀等人的任用就是如此。唐太宗以房玄龄、杜如晦为相,二人一个善谋,一个能断。太宗扬长避短,很注意充分发挥二人各自的长处。又如戴胄,其短处是不通经史、学问不高,但他忠诚正直、秉公办事,被任为大理寺少卿,掌管刑狱案件审理。

1.3 信任贤才,洞然不疑,注重纳谏

明察秋毫的唐太宗体察臣下的处境,有容人之量。他深知为君不易、为臣极难。认为要使臣下无所顾忌,能尽肺腑之言,就应任贤无疑,相信他们,并推心待士,从谏如流。同时,太宗鉴于隋文帝用人多疑,主张用人不疑。唐太宗还鼓励臣下犯颜直谏,尊重谏官,并对敢于进谏的人士多作鼓励,从谏如流。因此,贞观一代,谏臣济济。

1.4 完善制度,赏罚分明,重视教育

唐太宗注意加强对官史的管理,并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发挥贤官的才能,坚持“官在得人,不在员多”的方针,并多次对中央机构进行裁减合并。在用人上,唐太宗赏罚分明,在赏赐上是文赏谏、武赏战。魏征直言正谏最多,所以得到的赏赐也多。武将打了胜仗,也同样有赏,大将李靖打败东突厥、生擒颉利可汗,太宗拜为尚书右仆射。同时,他也罚罪,且一视同仁,不因小过罪大臣,也不因其罪而否其功。对官员进行教育历来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唐太宗也极为重视加强对官员的教育,要求官员以史为鉴,不忘隋亡的教训。

2 唐太宗用人观形成的条件

唐太宗之所以能够不拘一格地选贤任能,唯才是举,重用一系列的人才,的的确确与他洞察世情、深谙治道的政治素质和从善如流、礼贤下士的宽广胸怀是分不开的。当然,他杰出的人才观和用人政策,除了个人因素外,还有着一系列的社会因素和历史背景。首先,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得他有“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这一思想认识。因为隋炀帝暴政激起农民起义,贞观之治也是隋末农民起义斗争成果的曲折反映。其次,长期的战乱使社会各个方面都有渴求统一、安居乐业的强烈愿望,这就为唐太宗用人观的形成提供了充分的社会基础。唐初官员匮乏、不求仕進的局面迫使他广开才路和耳目,不拘一格用人。第三,唐太宗的自身阅历和个人实践是其用人思想形成的重要条件。唐太宗青年时期接触社会下层,深知百姓艰苦,通晓历代兴亡及目睹隋朝灭亡事实,他自身的经历使他有用人远见。第四,与唐太宗并非名正言顺、一帆风顺取得帝位不无关系。玄武门之变后隐太子和齐王势力仍存,也决定了唐太宗的用人政策。第五,时势造就的一大批英才为唐太宗选贤任能提供了必要的客观基础。

3 唐太宗用人观的启示

人世间的任何事情,归根结底,都是要靠人去做的。用人问题对政治家,特别是最高统治者来说,更显得尤为重要。历史经验证明,唐太宗的用人之道有其过人之处。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一大批方方面面的人才集结到他的周围,形成了唐初贤人在位的局面。也正因为唐太宗有正确的用人思想,迅速建立起了一个比较协调、稳定的统治集团,从而营造了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同时,唐太宗的用人思想对后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开元期间,唐玄宗继承和发展了唐太宗用人思想,任用天下贤能,使国运昌盛、政治清明,唐朝达到繁盛。“用人唯贤”“各尽其用”“选贤任能”“不拘一格”“兼明善恶”“取长补短”,这都是史学界对唐太宗用人的赞美之词。的确,太宗在使用人才方面的某些措施和做法值得称赞和学习,其用人之道对当前选拔、任用干部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能够给现代各级各类领导以深刻的启示。首先,要解放思想,不拘一格选择人才。须从事业的需要出发,打破资历、学历、年龄、职称、身份的限制,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凭政绩论德才,凭政绩用干部,公开推荐,公开监督。鼓励人才参与竞争,加快人才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进程。其次,坚持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正确用人导向。要坚持公平正义的用人原则,突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突出以绩取人,注重群众反应;突出公平公正,注重任人唯贤。通过民主推荐选拔的方式,打破论资排辈的用人传统,真正做到不迁就、不照顾,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让有为者有位,有位者更有为。再次,要改革干部管理制度,让优秀的领导干部能有所作为。一个领导干部任职后,既要熟悉情况、调查研究、理清工作思路,还要深入实践、完善措施,这一切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有限的任期和频繁的调动使相当一部分优秀领导难有所作为。一些身经百战、工作经验非常丰富的中老年领导,由于年龄问题不得不激流勇退。凡此等等,都需要改革。另外,要完善激励引导机制、澄清保护机制和容错免责机制,真正让老实干事的人不吃亏、让敢抓敢管的人不受委屈、让改革创新的人不受非议。嘉奖能官,鞭策懒官,调整庸官,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阶梯、不干事的没市场。

一个封建皇帝能有那样的胆识和胸怀来选拔官员,当然是为了他个人的江山。但是唐太宗一手开创的贞观之治,实质上是贤人之治。因此,我们不妨认真研究,把唐太宗的用人思想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分析,批判地继承,有借鉴地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国家尤为需要人才,只有把党内外、国内外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起来,才能建设起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从而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奋斗。

参考文献

[1]许道勋,赵克尧.唐太宗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叶光大.贞观政要译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3]朱绍侯.中国古代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4]张岂之.中国通史·隋唐卷[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1.

[5]蒋如铭.治吏为鉴[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魏征唐太宗用人
唐太宗慧眼识马周
中国史上最能杠的“找碴儿王”
唐太宗与魏征
魏征身后的落寞
唐太宗 善听劝谏
唐太宗慧眼识马周
《群书治要》论用人:战略定位与导向
李世民为何砸了魏征的墓碑
为什么叫“一把手”
“离任用人审计”值得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