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2018-06-27汪志
汪志
我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小的时候,总听到老家大人们说这样一句话:“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可我知道那个年代,人的温饱才刚刚解决,这个“远大”的梦想是可望不可及的。可万万没想到,如今40多年过去了,这个梦想不仅早在城里人的身上实现了,就是我这个农民的儿子也在多年前就实现了。如今我家光手机就有5部,什么电脑啊、音响啊,早就不在话下。这一切都得感谢共产党,感谢改革开放。
记得小时候饭都吃不上,土坯茅草房一下雨就漏,点的煤油灯。那时候,我虽然知道电话但从未见过,而楼房只有县城才有三三两两的几栋,真正亲手摸一摸电话时,我已经20多岁了。那一年,我去乡粮站交公粮,第一次听到了那清脆的电话铃声,第一次手摸了那个只有在电影里才看到的黑色电话。
后来参加了工作,单位里有一部手摇的黑色电话。但那个时代的电话中看不中用,打一个电话,首先要摇把子,通知邮电局,再由邮电局接通,不仅费时费劲,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不是断话就是声音太小,你这边嗓子都喊哑了,那边还“啊、啊”“喂、喂”地听不见或听不清。
记得有一次,单位里有一个四川的同志给老家县上打电话有急事,早上一上班,我就给他摇电话,胳膊都摇酸了,邮电局那头还没信号,最后虽然接通了,对方说,早晨线路紧张,慢慢等吧。早上挂的号,中午1点多才接通,这期间还专门有人守着,因为不知电话啥时候才能接通。可好不容易通了话,刚说了几句,邮电局话务员说话了,有紧急电话,线路忙,快中断电话。
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个时候,一些大中城市都开始有了拨号电话,但这种电话的通话区域只限制在本地和本电话局,如果打长途,还是要通过邮电局的话务员去连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经常出差,可每次从出差地给单位打电话时,一等就是数小时:打长途电话,先要登记、挂号、排队、预交押金,然后坐着慢慢等,尤其是打往偏远小县城的电话,一等就是半天,一个挨一个,都急死人了。像这樣的“打电话”,眼下大多数人也许都没经历过。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有了好转,“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成了很多人向往的现代化生活标志。这时候电话已经慢慢普及到了一些较富裕的城市家庭,什么初装费啊、选号费啊,装一部电话,没有数千元根本装不起。电话在那个时代还是“紧俏商品”,找关系托人、走后门……直到电话进入普通百姓家庭,打电话才方便了。同时,“大哥大”兴起,拥有“大哥大”,就是身份和富有的象征,一部“大哥大”一两万元,现在想起来,真有点滑稽。
如今装电话都不要钱,还送手机送话费,尤其这5年,手机的普及面太大,几乎人人都有。轻轻一按手机,不仅连通四面八方、五湖四海,而且还能上网、拍照、听音乐、看电视、刷微博、抢微信红包和购物支付等等,手机的功能太多,实在是太方便。
这一切都缘自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缘自改革开放带来的变革,是这些伟大壮举给我们带来了光明,送来了幸福,圆了咱们老百姓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