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保护大山,不亏!
2018-06-27
正是春暖花开的时候,天色蔚蓝如洗,四川攀枝花普威林业局黑谷田林场一片葱翠绿荫。眼前的景色,让人几乎忘了攀枝花曾经是一座饱受空气污染之苦的重工业城市。作为国家第一期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地区,20年来,这里的绿化面积逐渐增加、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森林氧吧”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也让一个崭新的产业—一森林康养日渐兴起。据统计,2016年,攀枝花市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收入达到1 3亿元。眼前这许多变化,也让在黑谷田林场工作了近30年的王彬感到知足——他和妻子是林场的护林员,除了每人每月3000多元的工资,还能领到林场的分红,“20年前哪能想到有这些”。
“工资加上林场的分红,收入比起以往靠伐木可好多了”
王彬和妻子赵海英每天一大早就出门,管护着护林站周围3万多亩林地,每天巡林至少得走上15公里山路。“这片林子有点发枯,可能是得了小蠹虫病。”巡山途中,王彬剥开一棵树的树皮告诉记者,这是一种肉眼很难看到的病虫,必须及早发现并上报。
巡林回来,王彬手中提了一小袋带着泥的黑块:“从土里挖出来的,我们这里管它叫‘黑宝贝。”细嗅清洗干净后的“黑宝贝”,清香扑鼻,原来这就是块菌。“这是野生的,只有长得好的林子里才有,每斤能卖好几百元。”王彬告诉记者,这些年生态好了,林场人工培植的块菌在口感、大小方面,已经和野生的不相上下,“靠山吃山,靠林吃林,我们林场把块菌酿成了酒,虽然是副业,每年也有不少收益”。
“工资加上林场的分红,收入比起以往靠伐木可好多了。”王彬说,林场的收益分配,能让自己每年增收近万元,自己还打算明年再申请种植一些芒果和樱桃。王彬所说的林场收益分配,正是来源于这些年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森林康养是利用森林中高负氧离子、原生态环境等,对人的身体进行调节康复。攀枝花林业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市正以旅游休闲、森林农副产品等为核心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到2020年,全市将种植森林康养林30万亩、建成森林康养基地10余处,森林康养产业年综合收入达到5亿元。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持续实施,除了让当地生态好转,也在变输血为造血,森林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显现出来。
“城里人喜欢我们这大山里的山药,一买就是几十斤。”林场附近的黑谷田村,近年来常有登山游客借宿,村民付兴祥趁机打扫出两间客房做客栈,“每年家里的山药根本不用运出山,供应游客都嫌不够。”去年夏天,付兴祥的两间客房成了游客求宿的“香饽饽”,需要托熟客才能预订,今年他打算在夏季到来前,再打扫一间客房出来。
“当初为啥那么狠,要把这山上的树都砍光伐尽?多留一些该多好”
王彬是标准的“林二代”。1989年,他接替父亲的工作,成为一名林场“赶漂人”:采伐后的木头扎成木筏,通过河水漂运到外地,木材在漂流中时常阻塞在河道,他便用棍子把木材“赶”回河中。“满江都是木头,浩浩荡荡往下游漂。”王彬回忆,沿江赶漂人的号子声,甚至盖过了流水声。
攀枝花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区。当年,仅普威林業局的伐木工便有2000多人,每年砍掉4万多立方米木材。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初,四川水土流失面积一度接近20万平方公里,成为长江上游最大的泥沙输出地。
1998年,随着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林场接到了停止伐木的命令。“伐木锯全部收起来了,当时就是感觉钱袋子也被收走了。”王彬的同事、曾经担任黑谷田林场锯工组长的田云成回忆。刚转型的那几年,林场工人的收入比伐木时少了一大截,再加上造林工作十分艰苦,不少人都先后离开了。
王彬时常会回忆起当年种树的情景,觉得当年的汗没白流,再苦也是值得的。攀枝花地处干热河谷地区,不仅土层瘠薄,而且全年无雨、干旱期长达8个月,夏季最高地表温度可达70摄氏度,造林难度极大。王彬回忆,为躲避烈日,清早5点就得肩挑背扛,送树苗上山。为抢在雨季来临前栽好树苗,每天都要在山上苦干十多个小时。
“一开始,别说把树栽活,不要一栽好就倒下就不错了。”王彬和同事们跟着林业部门派来的技术员边学边干,连续一个多月,才真正掌握了植树的“手艺”。
“挖树坑时先用锄头刨,再用钢钎凿,一个人一天要挖30多个坑,每个坑必须挖足够深,否则树苗栽不牢。”那时候,手上满是血泡和老茧,王彬一边种树一边埋怨,“当初为啥那么狠,要把这山上的树都砍光伐尽?多留一些该多好!”
“这大山是公平的,你用心保护它,它也会关照你”
2002年,林场改制,允许职工提前内退,一次性就有200多名工人走掉。“走了的也是苦得没办法了,每天4点多起来,5点就上山干活,有时候下山都是晚上10点了,换谁能受得了?”王彬说。留下来坚守大山的人,从此挑起了更重的担子:人手少了,植树的进度却不能慢下来。王彬记得,“那时候所有人都必须上山种树,上级部门的机关干部、林场司机,甚至伙房厨师都要上山,能上阵的人都得扛起树苗和铲子。”
要种树,更要管树。“三分栽,七分管。种下的树就像养的娃,不能栽了就不管了。”树种活了,王彬和妻子又当起了护林员,开始了每天用脚步丈量大山的生活。当时负责管护近27万亩林区的普威林业局,共有约40名王彬这样的护林员。
王彬不会忘记,当年送同事走,依依惜别时,工友遗憾地紧握着他的手说,“留下的都是好汉,这大山不会亏待你们的!”留下来的王彬们,逐渐迎来了转机。随着近年来财政补贴逐渐增加,林场工人的收入不仅恢复到正常水平,而且,亲手栽下的林子越来越密,虽然不能再砍树卖钱,但这些树正在给林场带来更丰厚的收益—一越来越火的森林康养、生态旅游,让大家的日子也越来越舒坦。
“靠着伐木砍树,收入不会高,也不会长久。这大山是公平的,你用心保护它,它也会关照你!”望着眼前的林海,王彬感慨地说,这些年,他总算是把这个道理想清楚了,守住这片山林,就是守住了长期的饭碗,靠林吃饭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滋润,“保护大山,不亏!”据监测,20年来,攀枝花增加森林面积超过112万亩,全市森林生态系统共减少土壤侵蚀超过1亿吨。这层峦叠嶂的青山,正是人们不断努力改善生态环境的最好见证。
据《人民日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