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把脉人”白占孝 22年坚守高原地震监测台站
2018-06-27
编辑推荐理由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十个“防灾减灾日”,也是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日。让我们关注那些把青春献给了防震减灾事业的“地球把脉人”。湟源地震台,海拔2829米,条件艰苦,空气中含氧量只有零海拔地区的55%,气候恶劣,经常风沙弥漫。台长叫白占孝,藏族,从防灾技术专科学校毕业后就一直在地震台工作,“怎样有效提高测震成绩,怎样使地震分析更准确”,这成了他毕生的追求。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地震监测台站,但它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数据、一个现象,需要长年累月的观察记录,稍有疏忽全年的努力便付之东流。22年如一日,他默默坚守着地震监测台站,以台为家,让青春与寂寞相伴。在生活中,他完全是里里外外一把手。仪器坏了,也是他一个人修,直到修好为止;甚至排污管道不通,也是他带领大家疏通的……他平易、随和,就像一个邻居的大哥。就是这样一个人,用自己独有的魅力,带出了一支响当当的队伍,确保了台站仪器的正常运转和产出数据的连续可靠。普通台站斩获多项殊荣,平凡岗位写忠诚。
(彭立昭)
一座二层小楼,静静坐落在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波航乡的大山深处,小楼四周的围墙上绘满地震宣传画。这里是白占孝工作的湟源地震台。怎样有效提高测震成绩?怎样使地震分析更准确?他和监测员们常年面临艰苦恶劣的自然条件挑战,尤其是在气候十分恶劣的青藏高原上。为了及时监测分析地震,世界上数以干计的地震台站日夜不停运转着,无数像白占孝和他的同事一样的地震监测员默默坚守在仪器旁,担当着“地球把脉人”的角色。
台站24小时有人值守
虽然已过立夏,青藏高原依下寒风袭人。晚上10点,台站一楼办公室的灯还亮着,白占孝坐在电脑前认真检查每一分钟的波形数据,保证每个地震分析数据都准确无误,这是他日复一日每天都要做的工作。
43岁的白占孝是青海地震局湟源地震台台长,该地震台海拔2829米,距青海省省会西宁市60公里,是中国地震局基本台站之一。
青海是我国强震高发省份之一,地震构造带密布、活动断裂带强烈等诸多因素,使青海地区具有地震分布广、强度大、频度高等特点。
“以前台站周围住着农户,2015年易地搬迁,农户陆续迁出,我们台站就成了大山里孤零零的院落。”湟源地震台台长白占孝说。白占孝介绍,台站24小时有人值守,具备测震及前兆观测手段,拥有超宽带地震计、测氡仪,还架设了钻孔应变仪、井下倾斜仪、气氡、地温仪、地磁仪等.相关数据还服务于中国地震台网。其中,模拟水氡测项的取样点在台站北侧山沟,值班员每天早上9点得准时取水样,往返须徒步3公里。
“前兆值班的全是女同志,为了定时采样,一年四季酷暑严寒,从未间断过。”白占孝说。而离台站5公里之外山顶的“麻尼台”,是水化观测点,有时不得不徒步上山检修,来确保儀器正常工作及观测资料的完整性。有一次,山洪暴发,白占孝和同事蹚过暴涨的河水,远距离绕道麻尼台检修仪器。
普通台站斩获多项殊荣
台站地理位置偏远,在同事眼里,白占孝里里外外是个多面手。“当时排污管道不通,刚打开井盖时,里面臭气熏天,没人愿意下去,白台长第一个下去用工具疏通,一待就是半个小时。”有同事说,白占孝上来时,身上已经充满了恶臭。
白占孝2007年担任湟源地震台台长后,他发现,湟源地震台里的日常地震监测、数据分析工作等存在许多不足,“地震数据的人工记录分析的错误率很高,不仅工作效率低而且精准性差。”
2008年,他自主研发了适合本系统的集纠错、编辑、上报为一体的综合软件。“软件应用后,之前两个小时的工作任务只需半小时就可完成,且数据更为准确。”白占孝介绍,在大家的努力下,湟源地震台工作效率明显提高。10年来,这个青藏高原上的普通台站斩获多项殊荣:2008年全国地震监测预报质量评比地震观测第一名、2012年青海省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一等奖、2013年全国地震系统先进集体等。这些荣誉的背后,是白占孝和同事们的艰辛付出。为了一个个的数据,他带领员工,坚持精益求精地工作,高质量地完成了一年又一年的监测任务。“地震监测是不间断的。我们台里每时每刻都有人在工作,节假日期间也照常。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地震监测员,我们所做的工作能为以后人类预测地震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白占孝说。
每天定时定点取水,一做就是二十几年
湟源地震台人烟稀少,这里昼夜温差大,经常风沙弥漫,监测员们常年面临艰苦恶劣的自然条件挑战。陈永花负责湟源地震台模拟水氡观测,无论春夏秋冬,每天都要定时定点取水,而这个工作,她一做就是二十几年。“从台站到取水点来回大概要走上50分钟,有时候山里面就自己一个人,还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和呼吸声,但也没觉得害怕。”陈永花说。每天清晨天还没亮,陈永花就带着四个水瓶赶往取水点,在路上踢踢腿,唱唱歌,有时候小鸟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着。遇上下雪天,山上还会有动物的小脚印与她相伴。与大山相伴,总得找点乐趣。
出生于198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罗自浩,闲暇之余的爱好是自学日语。罗自浩说:“我觉得日本的地震预警机制很好,全民对地震的认识也比较充分。我想看看他们的地震网站,看看他们的工作是怎么做的。”2009年,罗自浩进入青海省地震局,迅速调整状态,开始学习各种观测仪器,目前,已经成为台里的业务骨干。2011年,台站围墙重新修缮粉刷,看着空荡荡的围墙,罗自浩觉得能利用这些墙做些什么。于是,她和同事们开始在围墙上精心绘制以防震减灾为主题的科普宣传画。但看起来容易的活,做起来才知道要准备很多材料。购买涂料,收集素材,确定主题……罗自浩和同事们利用工作之余,连续工作将近一个月,终于完成了科普宣传画。罗自浩认为,宣传是防震减灾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在大山深处的村民们需要补上这一课。“防震减灾宣传很有必要。它可能在未来挽救一条生命,也有可能影响一个人今后的防震意识,这种影响都会慢慢积累,影响更多的人。”罗自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