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谱解(三)
2018-06-27温炳涛于海成
文/温炳涛 于海成
《书谱》是唐孙过庭著并手书的一篇书法理论专文。其对正草二体书法阐述之精辟见解,广泛为书法家所接受。致其注释、译注、临写者甚多。此卷现存墨迹,据查是孙过庭亲书,纵二十七点一厘米,横八百九十八点二四厘米,乃宗『二王』一派的清丽草书,水平之高可目为唐朝一流水平之作,受历代书家珍重。前有宋徽宗瘦金书『唐孙过庭书谱序』签,并有『宣和』联珠玺等印。原作曾经宋王巩、王诜,元虞集,明严嵩、韩世能,清孙承泽、梁清标、安岐等收藏,后入乾隆内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除墨迹本外,并有历代刻本多种传世。著名的如『太清楼本』是宋徽宗大观三年(一一〇九年)刻本,此本最好。可惜只存残片十四页,原石早佚,此为海内孤本。原墨迹缺三十余字,首开前十七字可补墨迹所缺。有张伯英、罗暖、林志钧、马叙伦、齐燕铭等跋,并有『石门吴乃琛忱珍藏』『清净』等藏印八方,由陈叔通家属捐赠给国家,现藏故宫博物院。还有薛绍彭刻本。宋以后还有几种版本,都不精(如吴说刻本、曹骖刻本、文徵明停云馆刻本、陈瓛刻本等等)。到了清朝,有天津安岐的『安刻本』较好,稍后的『三希堂本』亦好。日本也有刻本流传。
《书谱》局部
原文:
余①志学之年②,留心翰墨③,味④钟、张之余⑤烈⑥,挹⑦羲、献之前规⑧,极⑨虑⑩专精⑩,时逾二纪⑩,有乖⑩入木之术⑩,无间⑩临池⑩之志⑩。
注释:
①余:我。
②志学之年:指少年时代。《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③翰墨:本指笔墨,此之谓书画文章。
④味:体味,体会。
⑤余:遗留。
⑥烈:功业。余烈:犹谓遗留下的功业,功绩。
⑦挹:舀,把液体盛出来。
⑧前规:前人的规矩、规范、法理。
⑨极:尽,达到顶点。
⑩虑:思考。极虑:竭尽思虑。
⑩精:精神。专精:专心一志,聚精凝神。
⑩纪:古代称十二年为一纪。
⑩乖:背离,违背。
⑩术:技艺。入木之术:喻书法内功深厚,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书祝版。二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⑩间:更替,改变。
⑩临池:学习书法。
⑩志:志向。
译文:
我在15岁的时候,便注意书法的学习,体味钟繇、张芝书作的伟绩,吸取秉承羲之、献之的法则,深入思考、专心钻研,时光已过去了二十多年,但还是没有达到入木三分的程度,但还是坚持不懈地临池习书,这志向一直没有改变。
解析:
孙过庭概述了自己对书法之祖——所谓四贤“钟、张、二王”的见解,实际上也是他对书法艺术“文、质”的见解,从这段开始转入书法艺术的技巧论述。孙过庭在这里也“自报家门”,说明自己对“钟、张、二王”的书艺是身体力行的,所以后人说孙过庭书法是二王一家眷属。
原文:
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①雷坠石之奇,鸿②飞兽骇③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④岸颓⑤峰之势,临⑥危⑦据⑧槁⑨之形。或重若崩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⑩之则山安。纤⑩纤乎似初月之出⑩天崖,落落⑩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⑩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⑩,心手双畅⑩,翰⑩不虚⑩动,下必有由⑩。
注释:
①奔:急走,跑。
②鸿:大雁。
③骇:惊起,散。
④绝:断。
⑤颓:崩坏,倒塌。
⑥临:从上向下看,在高处朝向低处。
⑦危:高的,陡的。
⑧据:凭依、倚仗。
⑨槁 :枯干。
⑩崩:倒塌。
⑩导、顿:皆书法用笔之技法。“导”实指执笔中的运指笔法。南唐李煜《书述》:“导者,小指引名指过右。”顿,书法用笔中的顿笔,在垂直方向往下用笔谓之顿笔。
⑩纤:细小。
⑩出:出现,显露。
⑩落落:豁达,大方。
⑩同:一样。
⑩优:美好的,出众的。
⑩畅:没有阻碍地,流畅。
⑩翰,羽毛,指笔。
⑩虚:徒然,白白地。
⑩由:原因。
译文:
看到他们书法变化多端,如悬针垂露的异状,奔雷坠石的雄奇,鸿飞兽散的殊姿,鸾舞蛇惊的状态,断崖颓峰的模样,临高地、据枯木的险形,或者重似云塌,或者轻如蝉翼。引笔前行,仿佛泉水涌动;顿笔一下,如山岳般安稳。像新月出现在天涯一样纤细,如群星分布在天河一般疏落,他们的书法和自然一样奇妙,不是人工布排能达到的境界。确实智慧和技巧兼有,心和手都畅运无阻。他们不随便下笔,每一笔都有它的理由。
解析:
本段是孙过庭对书法艺术的神、形、动、静、字法、章法等有关技巧的传心之语。书法艺术作为一种宏大博深的艺术形式,在具备本身的高深技巧之外,还包含了很多其他艺术的要素。
原文:
一画之间,变①起伏于峰②杪③;一点之内,殊④衄挫⑤于毫芒⑥。况⑦云积其点画,乃成其字。曾⑧不傍⑨窥⑩尺牍,俯⑩习寸阴,引班超以为辞⑩,援项籍而自满⑩。任⑩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⑩拟⑩效⑩之方⑩,手迷⑩挥⑩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
注释:
①变:改变。
②峰:峰或谓锋,指笔尖。
③杪:树枝的细梢。峰杪犹谓变化之微妙原自笔尖之变。
④殊:不同。
⑤衄挫:指书法用笔中的衄锋和挫锋,均为运笔之法。衄锋乃笔往下行至末端逆笔上收。挫锋亦作挫笔,即在运笔时突然停止以改变方向,一般出现在转角或钩处。
⑥芒:某些禾本科植物种子壳上的细刺。
⑦况:何况。
⑧曾:尝,表示从前经历过。
⑨傍:临近。
⑩窥: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⑩俯:向下,低头,与“仰”相对。
⑩引班超以为辞:是说人们借用班超的故事为自己不善书找借口。班超(32—102),字仲升,扶风安陵人,班彪子,班固弟。明帝时除兰台命史,后坐事免官。永平十六年随窦固出击匈奴,出使西域。永元二年任西域都护,后封定远侯。班超于永平五年与母随兄至洛阳时,家贫,曾经受雇于人,以作书供养母亲,久之生厌,乃投笔从戎。《后汉书·班超传》:“超尝辍业投笔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⑩援项籍而自满:犹言不肯学书或书法不佳者,援引项籍不肯学写字的故事来聊以自慰,自我满足。项籍(前232—前202),字羽,下相人。据《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耳。”
⑩任:由着,听凭。
⑩昏:神智不清楚或失去知觉。
⑩拟:仿照。
⑩效:摹仿。
⑩方:办法,做法,技巧。
⑩迷:分辨不清,失去了辨别、判断的能力。
⑩挥:舞动,摇摆。
译文:
在一画之中,有起伏的变化;在一点之内,有顿挫的不同。进一步说,一个字由点画组成。如不深研书法,抓住时间提笔俯身练习,而以班超投笔从戎为借口,以项籍不肯学书而自满,随笔蘸墨而成字,心里不明白临摹的方法,手下不知道运笔的道理,想写出妍美的字,不是很荒谬吗?
解析:
承上文,孙过庭在这一小段里批评了那些不下功夫、不通笔法的人,随便以自己的胡乱涂写为书法。“傍窥尺牍,俯习寸阴”是学习书法的基本功的正确态度。尺牍是最常用的文字,寸阴是每有时间。从中我们可以悟出,学习书法应在日用中从一点一画注意,并需要长时间积累才能出成绩,进而心明手娴。另外,孙过庭批评“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可见这种现象自古有之。现在有些人,不讲传统,无论出处,动辄“独创”“革新”,其实是很荒谬的。当然,那些难成班超、项羽之大业的人,能用这二位的典故自我解嘲,更不待论矣。
原文:
然君子立身,务①修②其本③。扬雄④谓“诗赋小道,壮⑤夫不为”,况复溺⑥思毫厘、沦⑦精翰墨者也!夫潜⑧神对弈⑨,犹标⑩坐隐⑩之名;乐⑩志垂纶⑩,尚体⑩行藏⑩之趣。
注释:
①务:必须,一定。
②修:学问、品行方面的学习、锻炼和培养。
③本:事物的根源,与“末”相对。
④扬雄:(前53—18),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以文章名世,成帝时召对承明庭,奏《甘泉》《校猎》《长杨》等赋。除为郎,给事黄门,后仕王莽,为大夫,又著《太玄》《法言》《方言》等。后人辑有《扬子云集》,扬雄尝谓其少作。《法言》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壮夫不为也。’”
⑤壮:大,有力,强盛。
⑥溺:沉湎,无节制。
⑦沦:沉没,降落。
⑧潜:隐在水面下活动,此处指专注。
⑨对弈:下棋。宋周密《云烟过眼录》:“古画二,一作五丁开山,一作帝仙对弈。”
⑩标:显扬。
⑩坐隐:下围棋的别称,宋黄庭坚《弈棋》:“坐隐不知岩穴乐,手谈胜与俗人言。”
⑩乐:对某事甘心情愿。
⑩垂纶:垂钓。三国魏嵇康《兄秀才穆入军赠诗》:“流磻平皋,垂纶长川。”据传姜太公未仕之时垂钓渭水,后以“垂纶”喻隐居。
⑩体:亲身经验、领悟。
⑩行藏:犹言进与退,语出《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译文:
然而,君子处世,一定要修炼基本的技能。扬雄说:“诗赋是小道,大丈夫不吟诗作赋。”何况沉溺于思考用笔,在书法里浪费精力呢!集中精神下棋,还有“坐隐”的美名;醉心于钓鱼,也体验着“行藏”的情趣。
解析:
为了从书法的意义上讲清楚,孙过庭先自设问,为下面肯定书法的“功定礼乐,妙拟神仙”张本。其中“君子立身,务修其本”一句话已经埋下伏笔。因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推重文字的作用时说:“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端道生。”许氏的本端道生是来源于《论语》“君子立本,本立而道生”。所以孙过庭虽设问而优先拈此句也。
原文:
讵①若功定②礼乐,妙拟神仙,犹挺③埴④之罔穷⑤,与工炉而并运。好异尚奇之士,玩⑥体势之多方;穷微测妙之夫,得推移之奥⑦赜⑧。著述者假⑨其糟⑩粕⑩,藻⑩鉴⑩者挹其菁⑩华⑩,固义理⑩之会归⑩,信贤达⑩之兼善者矣。存精寓⑩赏,岂徒⑩然欤!
注释:
①讵:表反问,相当于“岂”“难道”。
②定:使安定。
③挺:亦作“埏”,用水和土。
④埴:黏土。埏埴,和泥制作陶器。《老子》:“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河上公注:“埏,和也;埴土也。谓和土以为器也。”
⑤罔穷:“罔”犹谓无,没有。《史记·秦始皇本纪》:“初并天下,往不宾服。”(宾服:服从)。“穷”指穷尽,完结。柳宗元《非国语·三川震》:“阴阳之无穷。”,“罔穷”犹言变化之无穷。
⑥玩:观赏。
⑦奥:深奥。
⑧赜:深奥,玄妙。奥赜:《周易·系辞上》:“探赜索隐”。“探赜”指精微的意蕴。《旧唐书·方伎传·一行》:“崇大惊,因与一行谈其奥赜,甚嗟优之。”
⑨假:借。
⑩糟:做酒剩下的渣子。
⑩粕:米渣滓。
⑩藻:指华丽的文彩、文辞。
⑩鉴:观察,审察。藻鉴:品藻和鉴别。唐刘禹锡《上门下武相公启》:“藻鉴之下,难逃陋容。”。
⑩菁:华采。
⑩华:精英。菁华:精华也。《尚书大传》:“菁华已竭,褰赏去之。”
⑩义理:合乎一定伦理道德的行为规则,犹谓道理。苏轼《与章子厚书》:“追思所犯,真无义理。”
⑩归:合并,或集中于一类,或集中于一地。
⑩贤达:贤明通达,有才德有声望的人。汉王充《论衡·效力》:“文儒非必诸生也,贤达用文则是矣。”
⑩寓:寄托。存精寓赏:把最好的见解存录下来,让有识之士来鉴赏。
⑩徒:白白地。
译文:
何况书法有定礼乐安民生的功绩,如神仙一样妙不可言,像陶匠运用黏土,制作无穷的器皿,似金工运用炉锤,铸出无尽的器物。喜欢奇异的人,观赏书法的各种形态;喜欢探究精微的人,探索书法演变的奥秘。著书立论的人,采用不是最重要的东西,而精于鉴赏的,真正吸取它的精华。书法也是义理的集中表现,贤达的人兼擅其长。存录精华,供人鉴赏,这样的作用怎么是白费功夫呢?
解析:
文字的使用和书法的欣赏是两件事。但是书法是以文字为描写对象,也就是美化文字的艺术,所以谈书法又离不开文字。一般使用文字的人只知点画不错,清楚可识,实际上只解决了一个“质”字,如果能“质”而“文”——美化那些正确的文字,“存精寓赏”人皆得而为之,有利于教化、人心修养那可真是妙拟神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