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8-06-26陈心琴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微课科学目标

陈心琴

微课概念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于2008年正式提出的。他认为微课是运用建构主义教育方法与理念构建而成,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国内黎加厚教授将微课定义为:一种以阐释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为目的的、以微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能帮助教师配合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微课作为生动形象、短小精悍的教学资源,能够化静态的教材为动态的教学内容,能够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能够涵盖跨越时空的大容量信息,能够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呈现,对科学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旨在针对小学科学的学科特点,立足课堂实践,阐述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明确微课的选择标准,选择微课应用模式,并利用课堂观察、进阶练习等方法评价微课应用效果。

一、立足教学实践,明确微课选择标准

微课一般针对某一节课的重点、难点或易错点进行研发,突出“短”、“小”、“精”、“活”等特點。一个有价值的微课,绝不仅限于微视频如此简单,它的基本资源构成应该包括一个精彩的教学或学习视频,以及与微课教学视频(知识点)相配套的、密切相关的教与学辅助资源,如微教案(或微学案)、微课件(或微学件)、微练习(或微思考)、微学习任务单等。

依据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思维活跃、持久性差的认知特点,立足小学科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依托于微课资源库,课题组成员及带教青年教师的自制微课,应遵循如下微课选择标准:

(一)选题设计。体现《课标》精神,选题简明,针对某个具体知识点。设计合理,能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

(二)教学内容。科学正确,内容严谨,不出现任何科学性错误。逻辑清晰,内容的组织与编排,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

(三)作品规范。结构完整,技术规范。

(四)制作效果。形式新颖,精彩有趣,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目标达成,有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

(五)配套的教与学辅助资源。如微教案(或微学案)、微课件(或微学件)、微练习(或微思考)、微学习任务单等。

二、依据教学内容,选择微课应用模式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小学科学课程内容以学生能够感知的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中一些比较直观,学生有兴趣参与学习的重要内容为载体,涵盖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结合不同课程内容教学目标的需要,将微课应用模式分为三类:“讲授示范-动手操作型”、“任务驱动-协作学习型”、“翻转课堂”。

(一)“讲授示范-动手操作型”微课应用模式

主要针对技能操作型知识。微课视频可以将教材中的实验步骤细化,为学生呈现实验操作标准,规范学生的操作方式,培养学生严格的求知态度,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降低实验操作难度,排除与目标任务关系不大的影响因素,指向更有效的科学探究。

例如《我们来抽丝》一课中,学会抽丝是本课的重难点。抽丝是脱离绝大多数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高技巧性活动。因此,应用微课分步骤直观解析抽丝的过程及注意事项,突破教学重难点。又如《行星运行周期》一课,教学的重难点是知道行星运转周期与距离太阳远近的关系。但模拟行星运转的器材组装细节繁复,计时方法及实验数据的记录对于六年级的学生仍较难掌控。“讲授示范-动手操作型”微课的应用则能够直观呈现器材组装及计时方法,降低实验难度。

(二)“任务驱动-协作学习型”微课模式

主要针对科学探究型任务。小学科学课程倡导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突出创设学习环境。微课利用生动的微视频,结合任务单,明确科学探究的任务、器材及要求,有助于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例如《物体的形状改变后》一课中,利用微视频展示器材(弹簧、刻度纸、钩码、铁架台)、工具(铅笔、直尺),已知的刻度(0.1N、0.4N),明确需完成的任务(通过动手实验标出0.2N和0.3N的刻度,发现规律,完成任务单),学生目标明确,让探究活动更有效。《认识液体》一课中,利用微课将水、牛奶、油和蜂蜜等不同液体拟人化,让学生当裁判,在猜想的基础上,探究同体积不同液体的重量,及不同液体的流速,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三)“翻转课堂”微课模式

主要针对时空或抽象型知识。小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科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对其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小学科学课程的实际情况,如何不同于大家熟知的可汗学院,或者现在流行的慕课自主学习。针对科学课程软硬件实际情况,由于没有足够的信息化学习设备,不能有课外作业。我们能够探索的是如何在常规的课堂时间里,借助学习任务单,挖掘学生的元认知,再通过微课将碎片化的知识整合,让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在有限的课堂时空里了解无限的宇宙时空,培养自主获取有效知识的能力。

例如《地球的形状》一课中,选取的微课以北宋苏轼的《题西林壁》为导入,告诉学生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认识地球的形状也是一样的道理。接着以时间为主线,以科技发展为辅线,分享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短短的几分钟微视频,配合微课任务单,带领学生梳理并认识了地球的形状,高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当然,微课应用模式并不是绝对单一的。在课堂实践中应注重交叉渗透,灵活应用。例如《认识液体》一课中,在认识“不同液体的流动速度不同”环节中,运用微课将水、牛奶、油和蜂蜜拟人化,让学生再来裁判谁跑得快、怎么比赛、比赛注意事项等,呈现为“任务驱动-协作学习型”微课应用模式;同时用微视频将实验操作中的难点:滴管的使用、使用量的界定等演示出来,呈现为“讲授示范-动手操作型”微课应用模式。应用有法,而无定法。

三、借助教学反馈,评价微课应用效果

以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作为评测微课实践的效果指标,具体分解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要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对知识点的理解及应用。“过程与方法目标” 要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见解是否准确、严密,有否思辨性、独创性,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清晰,笔记是否工整、有否将文字与图表结合,等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要观察学生在教师讲课时,回应是否主动,参与实验是否积极,精神是否饱满等。可以利用课堂观察量表及进阶练习等,分析微课应用效果。

(一)课堂观察量表

课堂观察是一种教育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方法是指研究者(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的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如观察表),直接或间接地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进行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教学研究方法,主要用于“诊断”课堂教学。立足课堂实践,设计课堂观察量表(如表1),从几个不同维度检验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二)微课进阶练习

立足小学科学课堂实践,为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可利用软件在微视频中插入测试题(选择题、简答题、判断题),只有完成相应的测试,视频才能接下去播放,以此实现微课学习的点断式、分层式推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穿插测试题的微课视频要求有网络的支持,在制作中亦存在困难。一般可利用纸质进阶练习,或借助学生已有的《科学探究手册》实现知识的检验。

【作者单位:厦门市滨北小学 福建】

猜你喜欢

微课科学目标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学拔牙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