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2018-06-26杨艳芳
杨艳芳
【摘 要】 本篇文章主要叙述了症状、病原、浸染循环、发病情况与外部条件的关系及防治措施等技术要求。
【关键词】 小麦;黑穗病;防治技术
1 引言
小麦黑穗病包括小麦光腥黑穗、网腥黑穗、矮腥黑穗、散黑穗和杆黑粉。目前杆黑粉在我区没有发现。
小麦普通腥黑穗病是光腥黑穗病和网腥黑穗病的统称。这两种腥黑穗病在新疆发生都较普遍,在伊犁、塔城等地很重,重病田病穗率高达30%以上。以光腥为主,网腥在哈密、昌吉、玛纳斯、乌苏、新和、库车、洛浦、墨玉、和田等部分地区发生。矮腥黑穗植株矮化,分蘖较多,小穗特密特多,比健穗明顯呈炸开状,病粒特硬,散黑穗发生比较普遍,但均零星发生。
小麦黑穗病不仅使小麦减产,而且病菌含有毒物质,使面粉品质变劣,不堪食用或食后中毒。严重病田,机械收获时,由于大量病菌飞散空气中,呈现黑烟滚滚。
2 症状
小麦腥黑穗病株一般较健株稍矮,分蘖稍多,最明显的特征是病穗短直,颜色为暗绿至灰白色,成熟初期,颖壳外张,露出灰黑色或灰白色病瘿(病粒),用手指微压,容易破裂,散出黑粉,即病菌冬孢子,具鱼腥臭味。病粒形似麦粒,外被灰褐色薄膜。多全穗罹病,光、网两种腥黑穗病症状基本相同。
小麦散黑穗主要为害穗部,病株抽穗较健穗早,全穗变成松散的黑粉。初期病穗外面包有一层灰白色薄膜,当薄膜破裂黑粉随风飞散,后期只留下一个空穗轴。
3 病原
小麦光腥黑粉病菌冬孢子表面光滑,网腥和矮腥黑穗病菌冬孢子表面有网状突起,矮腥萌发产生大量呈H型担子。小麦散黑穗病菌冬孢子表面有微刺,萌发的担孢子不结成H型。
4 浸染循环
第一是种子带菌,冬孢子粘附在种子表面,造成种子带菌;小麦散黑穗病菌是种内带菌。第二是肥料带菌,用麦场土垫圈,用病麦秸秆饲喂牲畜,特别以带菌肥料做种肥发病率很高,其中网腥发病最高;第三是土壤带菌,收割时病粒落入田间或病菌被风吹到附近田块,造成土壤污染。保存实验室内的光腥冬孢子能存活25年,网腥冬孢子存活18年,在干土内能活7年。
小麦播种发芽时,冬孢子也随之萌发,由芽鞘侵入并进入生长点,菌丝随着小麦的发育而生长发育,最后进入穗部,破坏子房,形成病瘿。在幼芽鞘未出土前,病菌可直接侵入,但幼芽第一片叶展开后则需经伤口才能侵入。
5 发病情况与外部条件的关系
5.1 菌量
土壤菌量高发病重。光腥最适宜的致病菌量为0.5%一2.0%。
5.2 土壤温、湿度
一般土壤温度在5—15~C间有利于腥黑穗的侵染,因较低温度利于冬孢子萌发,而不利于小麦种子萌发,冬麦晚播,春麦早播,发病较重。在土壤相对湿度40%一60%范围内最适于冬孢子萌发,过干过湿(氧不足)均不利其萌发侵入。
5.3 播种深度
播种较深或覆土较厚发病较多。因为深播幼苗出土偏晚,使病菌有较长时间侵入机会。、
5.4 品种抗病性
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显著,抗病和感病品种所需最低致病孢子负荷量不同,抗病品种明显高于感病品种。
6 防治措施
必须采取严格检疫和检验,并进行种子处理和耕作栽培防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6.1 严格检疫和种子检验
黑穗病中矮腥是检疫对象,必须严格执行种子检疫条例,病区的小麦和种子不能外运和外调。
6.2 调整耕作栽培措施
发病严重的地块冬麦可改种春麦,,春麦播仲不要过早、过深,进行5—7年轮作等。
6.3 药剂处理
可采用药剂拌种方法。如用三唑醇、烯唑醇、立克锈、敌畏丹(种衣剂)、多菌灵、五氯硝基苯等拌种,防效可达90%左右。
6.4 选用抗病品种
选高抗或免疫的材料,作为抗源亲本进行杂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