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蓄文化,丰厚底蕴
2018-06-26陶继新
陶继新
王崧舟老师走上讲台的那一瞬间,人们就已经为他那神清气定的风度所折服。他从容自若的微笑,总会不经意间透射出一种稳操胜券的自信。而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精彩不是“偶尔露峥嵘”,而是全程一以贯之。其间很少有慷慨激昂的情绪渲染,更无故弄玄虚的铺陈张扬;而是在平缓的叙说中,其诗意的语言与深邃的思想,像山涧泉水一样,叮咚作响而又“道法自然”地流泻出来,让人在身心愉悦的精神享受中,抵达课文的内涵深层,并领悟他的独特发现与悟道之妙。
于是,其他教师在钦佩不已的同时,也有了“学而时习之”的冲动与欲求。
有的教师,尤其是王崧舟的弟子,确实在“王氏”语系与思维的影响下,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十几位已经成为特级教师;有的还登上全国名师的殿堂一展风采,让听者顿生“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的感叹。即使如此,他们要想攀升到王崧舟的境界,还需要一段不短的路程。对于更多的老师,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了。
难道王崧舟是孔子称之为“上也”的“生而知之者”?不是的。
笔者在与王崧舟长期的交往中,发现了一个“王氏”成功的密码,那 就是“底蕴”。
底蕴是怎么来的?王崧舟认为,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书读得多,不一定底蕴深厚;但是不读书,或少读书,是一定没有底蕴的。读书的过程,就是不断积蓄精神能量、文化能量的过程。
读书“三观”
王崧舟认为,读书对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以及整个生命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就有了属于王崧舟的读书“三观”,即为己读书、天天读书与随性读书。
1. 为己读书。
王崧舟认为,为己读书不是手段,而是目的。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大体意思是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看来,所谓“为己”,是说学习的终极目的是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孔子之学,要言之,就是“内圣与外王之道”。不为己,无以内圣也;无内圣,亦无以外王也。所以《大学》有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因为“本立而道生”,“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那么,读书就一定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吗?答案是“未必”。如果读了品位低劣、思想贫乏的书,则有可能读得越多,人格越低下。目前,各种各样的图书俯拾即是,优劣不等,稍不小心,就有可能掉到读书的陷阱里。
对此,王崧舟是早有警惕的。他所说的“读书”,并非什么书都读,而是读思想深刻、文化品位极高的书,尤其是要读经典。因为经典之中,不但富有优美的语言、丰沛的智慧,还有真善美的境界。读这样的书,才能净化心灵,升华人格。
真正优秀的教师,不但要有丰厚的知识、极强的教学能力,而且还要有高尚的人格。因为教师的人格修养,会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场景中,有形无形地传递给学生,并让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择其善者而从之”。
由此看来,“为己”除了修养自身之外,还有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境界。恰如《大学》所言:“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所以,走进王崧舟的生命世界,除了欣赏其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之外,还要感悟其超越常人的精神气象。“为己”除了提高自己的修养与滋润自己的生命之外,更有了“修己以达人”的更高境界。于是,王崧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时候,就有了特殊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因为在他看来,每一个生命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而教师生命能量的高下,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成长的速度。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考,王崧舟不但通过课堂教学将其读书的智慧与思想播撒于学生心田之上,也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这样,虽然他的学生当下未必就能考出特别好的成绩,可却为未来发展积蓄了生命能量。他这也是在让学生更好地“为己”,也希望学生未来还能够立己达人,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2. 天天读书。
北宋著名书法家、文学家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言语无味。”此说尽管有夸张的成分,却道出了一个事理:如果每天不读书的话,就有可能少了书卷气,多了市侩气。书卷气,应该是一个教师的最高素养。
王崧舟,就是一个天天读书者。
尽管王崧舟的工作极其繁忙,可他每天都要抽出时间读书。读书不但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而且还成了一种学习习惯,进而升华成一种审美追求。他从书中获取精神营养与知识智慧的同时,也有了对美的欣赏与感悟。所以,天天读书,不但没有成为他心理与精神的负担,反而成了其文化持续升值的审美之旅。
王崧舟天天读书,而且是天天读好书,读经典,天天从中汲取精华。有的时候,他还会与这些书的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而这些作者,皆大师也。其实,很多人讲起王崧舟,不只惊叹于他作为著名特级教师而具备的高超水平,还常常会将其与大师比肩而立。有如此之说者,绝对不是有意吹捧,而是真诚言之。
王崧舟能够抵达如此之高文化境界的原因自然非止一端,而“天天读书”,当是一个重要因素。笔者曾让一位数学教师作了如下算式——
1.01365≈37.8 099365≈0.0255
1.02365≈1377.4 0.986365≈0.0006
以上算式告訴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的文化底蕴,绝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成的,而是“天天读书”累积起来的功夫。孟子说得好:“人皆可以为尧舜。”既然人人都可以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大德大才之人,那么,天天读书,让你成为一位有修养、有才华的教师,也就并非难事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王崧舟的成功,不只是他一个人的成功;他还给更多的教师以启示,天天读书,天天发展,一定会像荀子所说的那样:“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3. 随性读书。
王崧舟的家里有个书房。十年前,他曾作过一个统计,藏书量达12 000多册。近十年又多有购书,其藏书之多,可以想见。这些书虽然一直默默无言,可都与王崧舟有过或多或少的生命接触,并对他产生过或大或小的影响。
他常常在阅读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有的时候,他还会心怀敬畏地站在书橱之前,感恩它们对其生命成长的恩赐。为此,他请浙江省著名的书法家陈大中先生为其书房撰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明月一帘无心照”,下联是“诗书半斋随性读”。
王崧舟开始读书的时候,多有系统,并非“随性”。可现在不一样了,他所读的书不但越来越多,读书的品位也越来越高,已经拥有了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文化底蕴。于是,所需所爱,也会“变迁”与流转。于是,“随性读书”便成了王崧舟目前读书的一种特有形态。
王崧舟说,“随性”之词是他由杨绛先生回忆钱钟书先生读书生涯当中的一个细节“化”来的。杨绛先生回忆钱钟书先生的时候说:“钟书自拿到文凭之后,读书开始变得肆意起来。”王崧舟特别欣赏“肆意”这个词。在他看来,肆意就是随性,就是爱读什么就读什么,想读什么就读什么,什么时候想读就什么时候读。读书不为别的,就是为了灵性的成长。灵性出现了饥渴,读书;灵性出现了困惑,读书;灵性变得寂寞,读书。当然,灵性欢愉、想跟人交往的时候,亦是读书。
“随性”尽管有“肆意”的况味,可千万别错认为是漫无边际,随手拿起来一本书就阅读。因为这“随性”里,是王崧舟对高尚灵魂的寻觅,因为“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萊尔语)。读书,就是在跟书中的灵魂对话。恰如英国诗人、政治家弥尔顿所说:“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富贵血脉。”看来,“随性”还有更高的层次,虽“从心所欲”,却均系“不愈矩”也。
“六六”书系
王崧舟的底蕴越来越厚,名气越来越大的时候,其“粉丝”数量也呈几何数级增长的态势。同时,有些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有了向王崧舟拜师求艺的强烈愿望。于是,王崧舟名师工作室应运而生。从成立到现在13年间,其成员已遍及全国各地,教师人数有三四百之多,其中学有所成的“贤者”也越来越多——王崧舟的十多位弟子被评上了特级教师,几十位弟子还陆续走进了全国名师的殿堂。
他的弟子从王崧舟那里不但学习教学艺术与做人之道,还拿到了一份称之曰“六六”书系的“秘密书单”。从拜师之日起,王崧舟对弟子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用半年时间老老实实地读书,“六六”书系则是必读书目。
第一类书系:国学书系。
王崧舟认为,国学经典要从读《论语》开始,因为中国文化之所以历经磨难而千古长存,原因固然不止一端,但应该与千百年来大家共读一本《论语》关系甚大。因为如果人人都能读好《论语》,并且身体力行,就能形成我们整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不仅如此,《论语》中的思想与智慧,至今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我们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与其中的很多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而《论语》中的很多教育教学智慧,更是提升教师生命境界与教育品位的精神佳品。目前《论语》选本较多,王崧舟认为,一定要优中选优,比如李泽厚的《论语今读》、朱熹的《论语集注》、钱穆的《论语新解》、张居正的《论语别裁》、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李炳南的《论语讲要》等。另外,还有文心工作室的《最美国学孟子》、王岳川的《大学中庸讲演录》、林语堂的《老子的智慧》、王觉仁的《王阳明心学》、星云大师的《六祖坛经讲话》等也都很值得一读。
王崧舟认为,读好与了悟这些著作的要义,就等于对中国儒、道、释三家文化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就会在生命长河里,产生持久的能量,以至影响人的话语方式、思维走向、生命状态与幸福指数。而对于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当然也会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
第二类书系:灵性书系。
灵性是人人本然就有的天性,就如孟子与王阳明所说的“良知”一样,人生而有之,《中庸》“天命之谓性”是也。不过,有的时候,它会被后天社会的影响所湮没。所以,老子主张要“复归于婴儿”。不过,灵性也并非不可以通过“修道”而成,所以子思说“修道之谓教”。既然先天灵性有可能被遮蔽与湮没,我们就有必要通过“修道”而让后天的灵性成长为一个人的灵魂魅力。
王崧舟对笔者说,有以下六本灵性书特别受弟子们欢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魏斯的《前世今生:生命轮回的启示》;世界新时代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唐纳德·沃尔什的《与神对话》;被称为意识研究领域的爱因斯坦、美国的肯·威尔伯的《灵性的觉醒》;华语世界“身心灵第一写手”张德芬写的《遇见未知的自己》;中国情商教育的领军人物曾莉的《情商十五课》;以及目前为止被王崧舟读过并认为是最好的“禅”的入门书——《禅的黄金时代》,这本书由台湾著名学者吴经熊先生用英文写成,后来其弟子吴怡把它翻译成汉语。
王崧舟认为,有灵性的人,不但有智慧,心灵也会特别强大,因为他们明了生命中的一切均非偶然。这样就在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甚至在一般人看来毫无生机的事情的时候,也能做到宠辱不惊,坦然应对,甚至可以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当然,有灵性的人,在平安与成功的时候,也绝对不会得意忘形,忘乎所以,因为一切皆是寻常。
第三类书系:美学书系。
美学,应当成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的必修课。某些教材中就已编入了有关美学的内容,只不过大多不需要对小学生讲美的本质、美感、审美经验、审美范畴和审美机制等理论术语而已。可当一个人拥有一定的美学基础后,他在教学时就会赋予课堂以美学的元素,学生虽不知理论所云,却能获得特殊的美感体验,并有助于其对课文的深度理解。
王崧舟认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朱光潜的《诗论》、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朱良志的《中国美学十五讲》、叶朗的《美在意象》,都堪称美学的上乘之作。对其进行深入地研读,你就会步入美学的神奇殿堂,享受美的滋养,并升华人生的美学境界。
第四类书系:文学书系。
文学名著应当是语文教师的必读之书,因为其中不但有极其优美的语言,还有个性各异而又形象鲜活的人物。读者在感动其人物悲欢离合的人生经历的同时,还会不由自主地去鞭挞假恶丑,张扬真善美。一些文学大师的短篇佳作或长篇节选已经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书系与小学语文有着更深的链接。
中外文学名著浩如烟海,王崧舟既要精中选精,又要考虑到弟子们的阅读需求,所以,他的文学书系选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莫言的《生死疲劳》、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卡夫卡的《变形记》、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泰戈尔的《泰戈尔经典诗选》。除了曹雪芹以外,以上其他几位作者都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曹雪芹在世时还没有设立诺贝尔奖,可他的《红楼梦》,却成了千古绝唱,成了世界文学名著中的一座丰碑。
据王崧舟介绍,他的弟子在如痴如醉阅读这些文学名著的时候,还写了不少体会感受的文章。既有结合自己教学的心悟之语,也有投注生活与社会的“入世”之作。这些在文学作品中汲取生命营养的弟子们,不但教学走到了“更上一层楼”的境界,其感悟世界的能量也更加丰富了。
第五类书系:教育书系。
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王崧舟的教育书系则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之“道”。比如:他所选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佐藤學的《静悄悄的革命》,是公认的教育名著;朱永新的《教育的奇迹》、杨斌的《教育美学十讲》,也各有千秋,读来颇有收益。
而他所选的刘晓东的《儿童精神哲学》,虽是一般教师未必能够读懂的书,但却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好书。作者试图在宏阔的精神文化发生史的视野中,观照和把握儿童的精神世界,所以,他认为儿童是思想家,是“历史之子”,是“成人之父”。 诚如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所说:“孩子就是我的老师。”是的,它让我们发现,“儿童”的思考仍旧滋养着成人的内心。所以,一个真正抵达至善境界的教师,除了拥有智慧之外,还多怀有一颗纯真的心。这让我们蓦然回首,突然明白一个道理——失却童心的人是不可能使生命臻于完善的。
第六类书系:语文书系。
王崧舟是语文名师与大家,他的弟子也都是语文教师,推荐语文经典著作,就情在理中了。如:叶圣陶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王尚文的《语感论》、王荣生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潘新和的《语文:表现与存在》、孙绍振的《名作细读》。而他自己的著作《王崧舟与诗意语文》也在推荐书目之列。一方面,这是弟子们的要求,因为它是王崧舟的代表作,弟子们透彻研读,则可以窥见其语文教学的真谛;如果化成自己的智慧,便会让自己的教学产生巨大的飞跃。另一方面,古代就有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的佳话,孔子闻之而称之曰“善哉”,并言“祁黄羊可谓公矣”。荐书于弟子,更应当不分内外;师从王崧舟,当然也要研究王崧舟。况且,这本书不只是王崧舟的代表作,还是当今中国语文界的经典之作。不要说小学语文教师,笔者所认识的不少中学语文教师,也视之为必读之书,且从中汲取了很多精神营养。
看了“六六”书系,不少人会惊叹于其内容的博大精深。也许有人会说,这对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未必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可在王崧舟看来,要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小学语文名师,不读这些书是绝对不行的。他常常说,一个真正的名师最后教的是什么?是底蕴。什么是底蕴?底蕴就是人的精神能量、文化能量和高级的生命能量。没有底蕴,或底蕴不厚实,哪怕你学了全套的“降龙十八掌”,从“亢龙有悔”开始到“神龙摆尾”,那也还是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诚哉斯言!对于目前一些看起来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如果稍微深入研究就会发现,那不过是一种技巧花样的呈现而已,至于文化底蕴,则难以见到。
教师要想丰厚自己的底蕴,非读书不可。不是读一般的书,而是读经典。久而久之,经典中的生命能量,就会走进你的心里,化为你的能量。那个时候,再进行课堂教学,无须着意设计多少技巧,就能让人“于无声处听惊雷”,让学生与其他听课老师感受到你的丰沛的意蕴与生命的价值。
(责任编辑:林彦 黄晓夏)
链接:
王崧舟,教授,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浙江省十大育人先锋、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开发基地电视教学片主编、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国家级远程培训小学语文主讲教师、浙江教育资源网特级教师工作室首批专家、浙江外国语学院教师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中心副主任、浙江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分会副会长。先后出版《小学作文教学改革与流派》《王崧舟小学语感教学法》《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王崧舟讲语文》《听王崧舟老师评课》《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语文的文化品格》《王崧舟与诗意语文》《语文的生命意蕴》等多部教育教学论著,公开出版中国首套特级教师音像专著《语文教师的十项修炼》,在省部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论文320余篇。现任教于杭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