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年轻球迷的狂欢与成长
2018-06-26黄靖芳
黄靖芳
沒有什么能像足球一样,每位被其收归麾下的圣徒,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和跃跃欲试的个人想法。他们既是球迷,也是喜爱指点江山的“裁判”,内心铺满了一坪横冲直撞的绿茵场。
当终场哨声响起,胜负只是值得铭记的其中一部分,足球场上90分钟、120分钟乃至点球决战的过程—跌倒爬起、临危不惧、起死回生,才是最动人的时刻。
现代足球运动从19世纪中叶起源于英国至今,激荡起一代又一代普通人的内心情绪,组成了他们生活中难以抹去的印记。
时间年轮拨到2018年,第21届世界杯的举办地移师俄罗斯,四年一周期,球迷也在迭代,更年轻的一代正在涌升,接力看台上的主力位置。
这些年轻球迷的故事依然如故吗?
当我们还在惊叹90后的成长速度之快,00后却已崭露头角,他们成长于足球产业高度发达的时代,其目光、口味还有选择已然变得不同,也正是得益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高速前进,他们获得了一些显性的“球迷红利”。
但有意思的是,足球的发展虽然飞快,对某些永恒物质的理解却是固定而缓慢的,追随绿茵场的后来者看起来更时髦、疯狂、具有棱角,代际间的差异却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大,而是先后共享着相似的理解和理念,这或许是最有力诠释足球魅力的所在。
启蒙时刻
1981年,正在上初一的佛山人陈镇海通过电视接触到了一项很刺激的比赛。
晚自修下课后,他和30多名同学整齐地趴在学校礼堂的窗户外,盯着里面一部只有20英寸的彩色电视机,在那场对阵沙特阿拉伯的比赛中,中国队在落后两球的情况下力挽狂澜,连追四球反超比分,看得所有人激情澎湃。
那晚因为错过了关门时间,他是靠爬窗才回到宿舍的,不过此后这成了常态,他当时心里只有一个疑问—足球比赛怎么这么好看?
成长于70年代的陈镇海比同龄人稍早一点接触到足球,五年级的时候,隔壁邻居家的香港亲戚回来,都会带着他们一起去踢球。在此之前,他们的娱乐方式单调而欠缺,来去无非是没有场地限制的羽毛球和乒乓球,强调团队合作和身体对抗的足球运动让他觉得非常“新鲜”,足球给他们带来了改变生活方式的一种机会和希望。
他很珍惜与此有关的所有资源,当时能得知相关新闻的唯一途径是逢周二出版的《足球》报,他会用掉一个星期的零花钱,在早读课的时候偷偷骑自行车去镇上买一份,然后翻来覆去地看,还会仔细地剪报收藏。
与球星和球队勾连起来的记忆反而是新一代球迷成长起来的底色。他们大多有自己的追星经历,目光更多只专注于一支球队。
在那个年代,杰出的球员众多,但是球星却不会被放大和着重宣传,除了当时以容志行命名的志行风格作为民族精神的代表风行全国,更多的球迷关心的是比赛的现场情况以及直播给人带来的新奇刺激。
但当时传播手段极为单一,只能通过央视收看。陈镇海记得,因为随后的世界杯比赛没有中国队的入围,学校也不再慷慨地打开电视让学生收看。这是80年代球迷的记忆,有限的渠道意味着主流足球话语的单一,转播方的选择定义了何为主流。
到了同一座城市出生的11岁的韦尚宏成长的年代,欧洲五大联赛的直播已经是常态,五年级的他可以娓娓地说出国外球星的特点。尽管起初父母更多带着他看中超的比赛,但在他心里,皇马和巴萨是“宇宙第一和第二”,而偶像则是大众所熟知的“C罗”。
上一届世界杯前夕,艾瑞咨询发布了《2014年世界杯球迷游戏行为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球迷关注较多的赛事分别为欧冠、英超、中超、亚冠、西甲、德甲等等,同时我们也发现,不少小众联赛如巴甲、葡超、荷甲等等也获得了在中国的粉丝群体。报告还提到,女球迷的比例在球迷群体中占到了大概三成。换言之,可供选择的比赛多元,使得每个人都有底气叫嚣,自己关注的才是主流。
而信息道路四通八达,外界资讯随手可得,对于足球信息的观看与获取不再值得一提。
因此,与球星和球队勾连起来的记忆反而是新一代球迷成长起来的底色。他们大多有自己的追星经历,目光更多只专注于一支球队。
2010年,正在上初二的梅州人黄鱼在半夜时无意中瞥到父亲在熬夜看南非世界杯,那时正值C罗长达16个月的进球荒,就是在那场比赛中,他在第87分钟推射空门斩获入球,黄鱼看到了这一画面,“觉得这个男孩子好帅”,从此成为了千万C罗球迷中的一员,并且“顺带”成为了皇马的球迷,直至现在也未变。
刚进入游戏行业工作一年的小七接触足球的时间更早,在他读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家里的亲戚在他的电脑上安装了FIFA(一款足球类电子游戏系列),这是跟他平时玩的《大富翁》、《三国群英传》完全不同类型的游戏,可以自己对比赛进行操纵。他还不懂上面的英文意思,就点进了评级为五星里面的第一支球队—AC米兰,红黑的配色让他印象深刻,也给他的生活带来了转折,接下来的17年,他的生活从未离开过这支球队,这给他带来了无数高光而感性的时刻。
追逐的路
足球比赛的普及和大范围传播,得益于商业化的深入发展,这是属于球迷的黄金时代,他们因为市场上的重要位置得以被重视,已经深深嵌入如今足球发展的产业链中,成为了比赛中的一部分。对于他们而言,碰上了一个对球迷更友好的时代。
60后的陈镇海回忆起自己时代的球王,巴西队的贝利、“白贝利”济科、阿根廷的马拉多纳、哥伦比亚的“金毛狮王”……这些名字很快就能从记忆里蹦出来,不过,他从来没想过会有机会去现场和他们有接触。在他看第一场电视上的意甲比赛时,内心还暗暗惊叹,原来外国赛场的草坪如此平整,连场边的广告牌看起来都是那么光鲜亮丽。这个对比强烈的反差停留在他心里很长一段时间。
但如今这样的差距越来越小,并且还有得到逆转的趋势。近年来,外国的国家队、俱乐部来华进行商业和友谊比赛的交流机会愈加频繁,中外足球资本的互动也不欠缺,根据《环球时报》的报道,截至2018年,在世界范围内与中资有关(包括完全持股或部分注资)的俱乐部数量已经超过30家。距离的拉近,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年轻球迷对足球的认知和想法,偶像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意象。他们尽管年纪不大,但是球龄不小,往往占据了1/2的年龄,在追逐偶像光环的目标上,有着做其他事情也难以达到的毅力。
黄鱼没想到,在喜欢C罗的第二年就碰到了球队到广州的机会,她在皇马下榻的酒店门口蹲了三天三夜,终于见到了那副帅气的脸庞;当时坐着小轿车进出酒店的阿隆索,把车窗摇了下来,守在前面的黄鱼被人潮一推,不小心还摸到了他的脸,这让她激动了好长一段时间。
即使在大众看来,这一代的年轻球迷更张扬,更疯狂,但这只是他们这一代人的成长方式。他们在足球中学到的,也会在生活中应用。
四年后的中国行,她成为唯一一位随队球迷,再次见到了C罗,还和他进行了一段简单的交流;马塞洛临走前,还在她手上画了一个点。
回想起来,黄鱼觉得,见到偶像那个时刻,像是球迷生涯的顶峰,然后就很难达到这样的高度了,过后会慢慢理性化,她做球迷之初,喜欢在班里大喊大叫,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自己喜欢谁。
作为百度AC米兰吧曾经经验排名前十的粉丝,小七尽力争取的机会还要多得多。
就在几天前,他的偶像舍甫琴科来到了他工作的深圳,他带着自己收藏的球衣,两天时间分三次蹲守在了酒店。
去之前他不抱什么希望,因为听说偶像的签名本就很难得到,而且他不喜欢现场混乱的秩序,于是大家一等到舍甫琴科出来,就自动排成长队,他刚好排到最前面,签完一件球衣后又跑回到队伍最后开始排,没想到两天内完成了签三件7号球衣的“壮举”,碰上了自己人生的“大满贯”。
还有一次在更远的高考后,他因为考驾照放弃了米兰在北京的一场比赛,但是预感到那可能是这个阵容最后一次完整的出现,他在福建的家里躺着,越想越伤心,直到被叫起来吃饭,忍不住了整个人哭出来。最后父母帮他联系了驾校调整时间,他坐了24小时的硬卧在第二天去到鸟巢体育馆,才如愿。
在朋友前面,他是一个随时都能开玩笑的人,但是在作为球迷这一面上,他却意识到自己变得极其感性,几乎人生中不多的落泪时刻,都是因为足球。
这一代的球迷,更加懂得和球场、球员沟通,也更注重维护群体的整体形象。因为曾经体验过人数众多却完全没有气势的时候,小七所在的球迷群自发建立起系统的球迷组织,在赛前学习一些集体的口号和助威歌曲,还是一次在鸟巢的比赛中,碰见两位从印尼到来的球迷,更向他们请教了很多知识。他们意识到,球迷素质的提升,也是维护球队形象的体现。
他也曾经听到有些球迷在看台上很激动地大喊C罗,不过他知道C罗本人其实并没有意会到,因为他可能根本听不懂自己的这个外号。
不变的东西
几乎所有受访的球迷都表示有考虑从事足球相关工作。
但并非每个人都能赶上这样的好时候。在政策层面上,如今对足球的重视程度更上了一台阶。2015年正式通过的《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规定,各地中小学要把足球列入体育课教学内容,加大学时比重。全国中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在现有5000多所基础上,2025年内达到5万所。
二年级的时候,韦尚宏放学回家拿了张足球兴趣班的报名表,母亲一开始并不愿意让他参加,她不觉得儿子有足够的精力坚持,也害怕他受伤,后来反而是儿子写了四百多字的申请书,里面说,“如果像自己这一代人都不去踢足球,那中国足球的未来就没有希望了”。
母亲很惊讶他这样的认识,最后还是让他去试一下,没想到儿子竟然坚持了下来,每周的固定时间都风雨不改地前去练习,现在已经成为了学校足球队的队长。
从父亲到母亲,一家人都很喜欢看足球比赛,他们会经常带儿子一起去越秀山体育场和天河体育中心看中超。
刚结束高考,18岁的潘应臻也是在父亲的带动下,慢慢开始接触足球。从小学开始,他就加入了不同的体育球队,但他最喜欢的始终还是足球,“毕竟进球难度更高一点” 。他说父亲不像他会有特别喜欢的球队,但会追着看不少的比赛,他们经常一起交流。他知道自己虽然年轻,但是在很多球赛的看法上,都是和父亲相近的,也是来源于他。
大多数年轻球迷都像他一样,家庭氛围的熏陶成为这种喜爱重要的启蒙来源。因此在社会已经发生了不同变更的环境下,对于足球文化的核心理解和认识其实没有出现很多偏差。
即使在大众看来,这一代的年轻球迷更张扬,更疯狂,但这只是他们这一代人的成长方式。他们在足球中学到的,也会在生活中应用。
一次比赛中,因为队友的疏忽导致无法换人,本来打后场位置的潘应臻调到前场,70分钟的时候,还0比1落后,十分钟后他身体已经出现反应,开始猛地抽筋,但是球队奇迹般地在补时进了两球,最后一球还是他拖着透支的身体打进的,这是他耳濡目染中学会的坚持。射入球门的那一刻,他已经累得倒地,怎么都站不起来了。
“如果像自己这一代人都不去踢足球,那中国足球的未来就没有希望了”。
同樣,他也为足球场上出现的不少肮脏,没有底线的小动作所不耻,最近的一场欧冠决赛中,拉莫斯的行为就让他颇为生气,“不想说了,怕说完变得很激动”。
另外,即使选择的增多,对国外比赛的更多关注,也并没有扯夺原本对于国家队的感情。在这一代球迷的成长中,尽管暂时还没迎来国足曙光,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对国家队的支持和情感,“还不是边骂边爱”。
今年的世界杯赞助商出现了更多中国品牌的面孔,也许场边的中文字会让观众磨去许多陌生感,不过说起这些,小七的第一反应是:“中国元素增多固然亲切,但这肯定比不上让我们看到中国队来得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