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018-06-26吕亚娟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精神家园民族团结少数民族

文丨本刊记者 吕亚娟

辽阔的内蒙古大地上,生活着除珞巴族以外的蒙古、汉、满、回、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朝鲜等55个民族。在这里,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团结和睦,共同谱写着自治区发展的壮丽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我们要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总书记的深切嘱托和重要要求,不仅为我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了强大动力,也指明了前进方向。

“民族团结、互相友爱、爱国爱家的种子早已在孩子心里种下”

六月的第一个周一上午,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的民族教育园区里传来学生们的欢声笑语,只见穿着不同民族服饰的学生们从教学楼奔跑而出,很快到指定位置站成整齐的队列,等待着每周一次升国旗仪式的开始。

庄严的国歌声奏响,所有学生面向国旗敬礼唱起了国歌。与众不同的是,学生们是在用蒙古语唱国歌。清风习习,柳枝轻舞,红旗微展……天籁般的国歌声里,你能听出学生们的向往和坚定;朝气蓬勃的脸庞上,你能看到明天的美好和希望。

作为少数民族边境旗县,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非常重视民族教育,从2006年开始,这里就率先实行了民族教育全免费政策,建成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民族教育园区。

“我们是巴彦淖尔市唯一一所具有蒙古族特色的校园民俗文化教育基地”,民族教育园区格日勒图校长介绍说,“平日的教学中,学校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开设了民俗课、民族体育兴趣班、民族艺术特长班等,把民族文化教育贯穿到各阶段、各环节。但为学先为人,育人先育德,我们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教育的魂。”

民族幼儿园的孩子们 嘎茹迪/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教育园区通过升国旗、主题班会、诗篇背诵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搏克、射箭、马头琴、蒙古象棋等民族文化教育,增强学生对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崇德向善、诚信敬长、礼让宽容等文明礼仪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这样的教育环境里,学生们对国家和自己民族的热爱自然融通,对“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理解更为深刻。

在内蒙古,各民族孩子一起接受教育是很平常的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入人心。我区中小学生新学期第一课均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所有高校大一第一学期都开设《民族理论》公共课。在办学方面,民族教育得到优先重点发展,全区所有民族中小学、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均为当地同级同类中的优质水平。

“在我们幼儿园,蒙古族孩子和汉族孩子一起吃饭、一起上课、一起玩耍。”民族教育园区幼儿园园长孟更陶格斯笑着说,“民族团结、互相友爱、爱国爱家的种子,早已在孩子心里种下。”

“民族团结,说到底是人与人的互帮互助,是人与人的团结”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对于内蒙古来说,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大局。”“各族干部群众都要明白,没有民族团结,整体乱哄哄的,哪一个民族也过不上好日子。”

回看内蒙古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蒙汉等各民族不断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无论是哺育上海孤儿、为航天事业让出牧场的无私大爱,还是共同生活在一个乡村嘎查或社区的互帮互助,一幕幕民族团结的生动场景有力说明: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什么时候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什么时候就能兴旺发达、长治久安。

姚志敏一家是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清泉街社区的蒙古族居民,“如果没有社区的帮助,没有邻居的帮忙,我们就圆不了孩子上大学的梦想。”谈起几年前大女儿考上大学拿不起学费的窘境,他记忆犹新。姚志敏因为一次车祸导致下肢残疾,家庭生活十分困难。社区工作人员在入户走访了解情况后,为他申请了低保,孩子考上大学后,又为他们申请了3万元的大学生家庭贫困救助金。“过去我们不知道还有这一项助学政策,是社区的帮助让孩子顺利迈进了大学校门。”

清泉街社区总共有居民8800人,其中少数民族有920人,包括蒙古、回、满、朝鲜、维吾尔、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多个少数民族。社区党支部书记武荷香对民族工作深有心得和体会。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30多年来,武荷香在社区里不断加大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力度。武荷香说得好:“民族团结说到底是人与人的互帮互助,是人与人之间的团结。我们努力把民族政策宣传好,各个民族团结好,我们各项工作就都能走到前列,社区就会成为一个和谐的大家庭。”清泉街社区先后获得了“全国爱老敬老模范社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内蒙古自治区和谐社区”等多项荣誉称号。前不久,在国家民委公布的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名单中,清泉街社区也榜上有名。

民族团结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在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用心呵护和自觉行动。这几天,乌拉特后旗巴音宝力格镇的蒙汉新村,树木掩映,绿草如茵,快70岁的嘎查长哈伊尔没事就到小广场散散步。“生活环境好了,心情也好了。”哈伊尔乐呵呵地说。蒙汉新村是由附近的老旧村落和退牧转移的牧民组建的新村。依托政府补贴,每户自拿一部分钱就住进了窗明几净的砖瓦房。哈伊尔当过三十多年的嘎查书记,对民族团结他有切身感受:在我们这里蒙汉族抱团生活是非常自然的一件事,我们一直生活在一起,没有距离,大家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互帮互助,促进共同富裕,这是好传统,也一定会由我们的下一代传下去。

“要尊重和保护每个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等都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需要尊重、传承和保护。

被称为“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的鄂伦春人,世代居住在兴安岭上。1996年,鄂伦春自治旗全面禁猎之后,鄂伦春人放下猎枪逐渐走出山林。虽然没有了狩猎生活,但他们“敬畏自然、爱护自然、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文化却日益被重视和保护。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包括鄂伦春自治旗在内的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都在呼伦贝尔市,全区19个民族乡、苏木中有14个在呼伦贝尔市。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坚持尊重、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和创新,打造了杜鹃节、斡包节、瑟宾节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品牌,全市有34项文化遗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7大类43人入选自治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册……在辽阔草原和茫茫林海中,少数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丰富的民俗活动展现着独特的魅力。

“要尊重和保护每个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白兰说。目前,我区已建成100多家国有或民间非遗博物馆或展示中心,在全国率先设立了“草原文化遗产保护日”,规划建设了36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区”,启动实施了“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研究工程”等重点项目。这些举措让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充分彰显并走向了世界:融合了蒙古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元素的现代民族服饰成为年轻人的新时尚;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的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多地走进大众的视野;千百年流传在蒙古高原上的各民族民谣借助现代音乐表现形式唱响世界;各民族的美食与现代烹饪方式碰撞出新火花,增添了新魅力。

头顶同一片天空,脚踏同一方热土。新时代呼唤新作为,内蒙古各族群众将不负总书记的期望和嘱托,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共同续写“模范自治区”的光辉篇章。■

猜你喜欢

精神家园民族团结少数民族
民族团结之歌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强化“四个意识” 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经营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坚守精神家园 争创文明城市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创民族团结和谐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