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乌梁素海三种野生天鹅种群数量与分布动态研究

2018-06-26赵格日乐图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8年2期
关键词:乌梁素海成体大天鹅

赵格日乐图 灵 燕 高 敏

(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疣鼻天鹅Cygnus olor、大天鹅Cygnus cygnus和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是我国境内自然分布的3种野生天鹅(郑光美,2011),均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易危或近危物种(郑光美等,1998;国家林业局,2003;蒋志刚等,2016)。目前,国内外对大天鹅、小天鹅已进行了很多地理分布和种群特征等系统研究,国外对疣鼻天鹅的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繁殖生物学特征、食性等也开展了一些研究,但国内缺少相关的研究(Newth et al,2011;赵格日乐图等,2016;段文科等,2017),特别是对3种天鹅交叉分布区的天鹅种群数量与分布动态的报道和研究较少。

乌梁素海为目前我国3种野生天鹅迁徙停留和繁殖栖息的共用湖泊湿地。在乌梁素海,疣鼻天鹅和大天鹅1959年就有分布记录(张荫荪等,1963),疣鼻天鹅1960年有采集记录(沈守训等,1964),之后邱兆祉(1986)、邢莲莲等(1988,1996)也记录报道了这两种天鹅。小天鹅2003年首次在乌梁素海被记录(潘艳秋,2006),2009年3种天鹅在乌梁素海均有分布栖息(李霞,2010)。乌梁素海为开展3种天鹅的行为习性、数量变化及原因、种内和种间关系以及保护管理等长期系统研究提供了理想场所(旭日干, 2013; 赵格日乐图等,2016)。乌梁素海疣鼻天鹅迁徙行为和种群数量已有研究报道(赵格日乐图等, 2017),但未见乌梁素海3种野生天鹅季节和年际分布变化方面的比较研究。2015-2017年我们通过资料查阅和多次实地调查,比较了乌梁素海3种野生天鹅种群数量与分布变化,以期为3种天鹅的种群生态学研究,以及乌梁素海湿地的保护管理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图1 研究地点位置示意图Fig.1 Geographic sketch maps of study sites

1 研究区概况

乌 梁 素 海 淖 尔(40º36′~ 41º03′ N,108º43′~ 108º57′ E)蒙古语意为“盛产红柳的湖泊湿地”,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境内,是由黄河改道后形成的河迹湖(图1)。现有面积约305.97 km2,其中芦苇区177.46 km2,明水区128.51 km2;南北长35~40 km,东西宽5~10 km,湖岸线长130 km;湖水深度0.5~2.5 m,平均水深0.7 m,最深处有4 m,蓄水2.5~3.0亿m3;湖面高程平均值为1 018.5 m。

乌梁素海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典型湿地,是我国八大淡水湖之一,水生植物资源、鱼类资源和鸟类资源较丰富。该地区大陆性气候特征十分显著,降雨量少而蒸发量大,多年平均降雨量224 mm,蒸发量为1 052 mm,湖水每年11月初结冰,翌年3月底4月初融化,冰封期约5个月(李畅游等,2014)。乌梁素海位于东亚—澳大利亚及中亚—印度两条迁徙路线上,也是我国西部水鸟迁徒的重要途经地,是候鸟极其重要的繁殖地和停歇地(邢莲莲等, 1996, 张雅棉等, 2012)。1998年,乌梁素海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级保护区,也是国际鸟盟确定的主要鸟区(IBA)。

2 研究方法

2.1 野外调查

在查阅乌梁素海已有文献和保护区原有监测记录的基础上,对该湿地野生天鹅分布栖息区域,采用路线和定点观察统计法,岸边和水路调查相结合的手段,用精确计数法统计天鹅种类和数量。使用10×42 Kowa双筒望远镜、25~60倍Kowa单筒望远镜和500 mm定焦镜头Canon数码照相机观察记录。野外调查分春、夏、秋、冬4个季节进行,调查时间为2015年1月13-17日、4月18-22日、8月13-18日、10月24-29日,2016年1月19-22日、4月12-16日、7月1-5日、10月3-6日、11月17-21日、2017年1月14-17日、3月27-4月3日、5月9-14日、6月30-7月3日,11月1-5日,共调查14次,累计72 d。

2.2 实地访谈

本文除了对野生天鹅进行野外观察记录外,对保护区管理人员和乌梁素海渔场及当地渔民进行了多次访问访谈,进一步获取天鹅的迁徙时间、行为习性、数量变化及原因等信息。弥补了野外调查区域所限,调整和完善了调查方案,提高了调查数据的可靠性和分析问题的准确性。

2.3 文献比较

搜集整理乌梁素海已有文献后提取3种天鹅相关的重要信息,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文献及文献与本文调查数据进行了比较,用于3种天鹅在乌梁素海的季节分布、年际分布及数量变化等内容的综合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种群数量特征分析

2015-2017年的监测结果表明,乌梁素海分布较为稳定的大天鹅、小天鹅和疣鼻天鹅种群(图2),其中,小天鹅种群数量最多,种群平均大小为1500±185只,而疣鼻天鹅其次,有568±35只,大天鹅最少,种群数量保持在261±55只。研究期间这3种天鹅种群数量均呈现一定的波动,但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和趋势,每年乌梁素海天鹅种群的数量为小天鹅>疣鼻天鹅>大天鹅。小天鹅种群数量最大,其种群数量波动幅度也较大,2016年监测到的种群数量最高,达到了1 701只,而在2015年和2017年分别为1 464只和1 336只。在2016和2017年,疣鼻天鹅和大天鹅种群数量均低于2015年,但整体变化幅度较小。2016和2017年,疣鼻天鹅种群数量基本持平,并有所回升。

图2 乌梁素海3种天鹅种群数量变化Fig.2 Population changes of three species of wild swans in Wuliangsuhai

3.2 季节分布特征分析

由于3种天鹅在乌梁素海具有不同的居留型,因此大天鹅、小天鹅和疣鼻天鹅的季节分布差异明显(表1)。其中,疣鼻天鹅在乌梁素海夏季繁殖,其余两种为旅鸟,因此疣鼻天鹅在夏季数量众多,最多时达到了199只。仅有少数(1~6只)大天鹅和小天鹅个体因老弱病残或迷路等原因一直停留到秋季。而在春秋迁徙季节,大天鹅和小天鹅种群数量明显增加,凸显了该地区作为其迁徙停歇地的重要性。其中,春秋季小天鹅种群数量均最多,春季大天鹅种群数量高于疣鼻天鹅,秋季疣鼻天鹅种群数量高于大天鹅。疣鼻天鹅秋季种群数量高于春季,大天鹅春季种群数量显著高于秋季,小天鹅秋季种群数量高于春季。此外,2017年秋季疣鼻天鹅种群数量比前两年少,主要原因是9-10月发生了水污染事件,部分亚成鸟较早被迫迁离。

表1 乌梁素海3种天鹅种群数量季节变化 只Table1 Population changes of three species of wild swans in Wuliangsuhai in diあerent seasons Individual

3.3 居留期分析

疣鼻天鹅于3月中旬至4月上旬期间成体和亚成体几只、十几只、数十只等成群分批迁来乌梁素海,迁徙期为20-30 d,直到4月中旬种群数量趋于稳定。3月下旬开始繁殖成体和非繁殖亚成体分群,繁殖行为一直延续到8月下旬;长达5个月的繁殖和换羽期间警惕性和隐蔽性极高,常在芦苇丛深处活动;繁殖期间亚成体距离成体繁殖领域较远的水域集群活动,开始约6个月的独立生活。幼鸟9月上旬开始具备飞行能力,9月中旬亚成体开始与成体和幼体合群活动;10月上旬开始集群个体数量增加到数十只到上百只。11月上旬至中旬期间成体、幼体和亚成体成群分批迁离乌梁素海,迁徙期为20-30 d。由于老弱病残或幼鸟飞翔能力差等原因,个别家庭或个体11月下旬才迁离,甚至到12月初(表2)。

大天鹅于3月中旬至下旬期间成体和亚成体十几只、数十只、上百只等成群分批迁来,停留10-20 d后迁离。其中少数个体整个春季和夏季一直停留在乌梁素海,如2016年7月在瓦窑滩(41º7′N,108º53′E)发现了3只。于9月下旬开始五六只、十几只等小群分批迁来乌梁素海,但没有发现大规模的集群和迁徙停留现象,10月上旬迁离,仅停留10-20 d(表2)。

小天鹅于3月下旬开始成体和亚成体数十只、上百只、数百只等成群分批迁来乌梁素海,此时大面积冰面已融化,其偶尔与疣鼻天鹅非繁殖亚成体混群活动,多数4月上旬迁离,少数4月中旬迁离,停留20-30 d。其中也有少数个体整个春季和夏季一直停留在乌梁素海,如2016年7月在口口敖包(40º32′N,108º31′E)发现 1只。小天鹅秋季迁来时间晚于大天鹅,于10月上旬开始三五只、二三十只、四五十只等成群分批迁来后集群活动,10月下旬时常见到数百只甚至上千只集群现象,11月上旬至中旬迁离,部分个体11月下旬才迁离,停留期长达50-60 d(表2)。

此外,2015、2016年两次冬季野外考察中未观察到野生天鹅。2017年1月考察中在退水渠河道(40º47′N,108º42′E)活水处记录到1只大天鹅(幼鸟,具有飞行能力),其在乌梁素海越冬,直到春季才跟随其它天鹅群迁离。

表2 乌梁素海3种天鹅停留时间Table2 The resident period of three species of wild swans in Wuliangsuhai

4 讨论与分析

疣鼻天鹅于1959年(或以前)开始在乌梁素海分布并繁殖,直到2017年已有58年的繁殖记录,繁殖成鸟数量1960年为80~100对(张荫荪等, 1963),1984至1995年期间2~5对 (邢莲莲等1988, 1996),2004年200对(潘艳秋等,2006),2009年151对(李霞,2006),2015年42对、2016年46对(赵格日乐图等,2017),而2017年为40对。历年来在此繁殖的疣鼻天鹅种群数量波动较大,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最低,2004年最高,近3年则保持平稳。大天鹅在乌梁素海的历史文献记录也较早,最早记录于1960年(张荫荪等,1963),至今也有57年的迁徙停歇记录。而小天鹅最早记录于2003年(潘艳秋等,2006),有15年迁徙停歇记录。大天鹅和小天鹅在乌梁素海不繁殖且迁徙时间较分散,因此种群数量的文献记录缺少,近3年小天鹅迁徙种群数量众多,显著高于其他两种。

在乌梁素海,疣鼻天鹅在春、夏、秋均保持较多的种群数量,春夏季与秋季间的数量差别主要取决于当年的幼鸟数量,体现了乌梁素海作为其繁殖地的重要特征,也说明乌梁素海成为春季迁徙的终点站、秋季迁徙的始发站。大天鹅和小天鹅为春秋迁徙停留的旅鸟,分批迁来和迁离,因此春秋季数量出现峰值,这两个种的活动地点和停留时间不稳定而且经常来回飞行,所以整个迁徙期间的个体数量呈动态变化状态。其中,大天鹅种群主要在春季迁飞路线上经停乌梁素海,秋季种群数量较少,其春秋迁徙路线可能并不一致,而小天鹅春秋迁徙停留期较长,种群数量也较多,其春秋迁徙路线基本一致。

已有文献记载和本次实地调查发现大天鹅在乌梁素海为旅鸟,但据乌梁素海渔场职工和渔民介绍,1998年前大天鹅在乌梁素海有少量繁殖,随着疣鼻天鹅数量的增多,大天鹅数量减少并不在此繁殖。大天鹅和疣鼻天鹅在同一个湖泊湿地繁殖栖息是否存在竞争排他行为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每年2月下旬3月初开始3种天鹅分批迁来乌梁素海三河湖区,即黄河边(40º37′N,108º46′E),3 个物种间保持一定距离,不混群。到4月中旬疣鼻天鹅繁殖成体和亚成体分群后,可观察到小天鹅和疣鼻天鹅亚成体在乌梁素海同一处水面上混群活动现象。10月,小天鹅和疣鼻天鹅经常混群活动。3种天鹅在乌梁素海的迁徙中,其生态位即存在差异,也存在一定的重叠,具有一定的种间竞争关系。

3种天鹅除了觅食水草外,也有采食湖岸及浅滩沙粒的行为,其春秋迁徙季节经常在湖岸和离湖岸较近的水域集群觅食、梳理羽毛和休息过夜,此时容易发生投毒等非法狩猎事件。同时,随着芦苇市场价的下跌和收割、打捆、运输等费用上涨等原因,冬季乌梁素海有些区域芦苇不收割,或收割后没有及时清运而在水中漂浮和腐烂,加快了湖水富营养化进程,最终导致水质恶化,天鹅等水禽因觅食污染食物和水而死亡。建议保护区及相关部门在天鹅等雁鸭类迁徙期间加强巡护和执法力度,停止捕鱼、围堤(或航道)施工和近距离拍摄等人为干扰;每年冬季结冰后在天鹅经常集群活动的浅滩处撒些沙粒,保证肌胃消化水草所需的沙粒;妥善解决芦苇资源过剩现象,加强生物多样性和水质的长期科研监测工作,建立健全投毒、偷猎、水质污染等事件的应对措施及制度。

致谢:野外考察及访谈工作受到了乌梁素海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马海明站长和张长龙巡护员(原乌梁素海渔场职工)的帮助和支持,谨致深切谢意!

猜你喜欢

乌梁素海成体大天鹅
守候
散养猎豹发病情况分析
三门峡市黄河公园大天鹅日间越冬行为研究
■内蒙古: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启动
三湾黄河湿地:一群大天鹅在湖面振翅起飞
十字路口的乌梁素海
浅谈乌梁素海的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工作措施
志愿者倡议保护乌梁素海湿地
动物变态发育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