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可行思路
2018-06-25陈香秀
陈香秀
【摘 要】本文以行政事业单位为研究对象,扼要概述了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作用及其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相关优化建议,以期为单位内部控制效果和质量的提升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内控评价;内控审计
一、内部控制的作用概述
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方针的全面落实,有关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的法规政策正逐步完善和健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的稳定性和有序性。但相关内部治理、管理机制等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相关理念和措施并没有得到全面推广和普及应用,仍有部分企事业单位缺乏对抗风险的应对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处理能力,一旦出现经济萎靡、市场供需波动等,将极易陷入管理僵局。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就在于缓解和改善这一现状带来的系列问题。具体地说,内部控制是内部治理的有效手段,也是对内部资源合理配置、均衡各种利益机制,保障运营管理稳定、有序的关键环节。其次,内部控制能够加强企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使之管理、运营更加连贯,从而形成一股合力,促使运行效率更高。再者,内部控制也能够让各部门之间自主监督,相互制约,从而确保财务管理体系更加透明、准确和完善。简而言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能够有效强化企事业单位对外防控风险的能力,同时也能提升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故务必引起重视并合理利用。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现实问题
1.内部控制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实践中,仍有很大一部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都是在一边管理,一边研究中建立的。也就是说,只有在单位内部管理已经发生问题后,才制定与之相应的制度措施来解决,缺乏预见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这种模式虽然能够有效弥补单位已经存在的风险、漏洞,但却很难对此后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问题进行有效防范和管控。其次,有的单位还存在内控机制分散化现象。即,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一套内部控制机制,导致不同部门之间的内部控制制度相互交叉,有的存在冲突,有的存在重叠,场面相当混乱,更别提管理和治理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此外,还有的单位甚至仍然沿用“人治”模式,即管理中的大小决策均由最高领导——管理者的主观意识和认知来进行,有的凭借经验心得,有的凭借个人喜好,随机性极大。可想而知,如此管理,长此以往将直接累及单位整体管理效率。
2.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缺乏客观性
内控评价报告是检验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依据。根据相关政策规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应当将单位主管业务、高危风险领域、资产总额、财政划拨与收入金额等一并纳入。然而,实践中部分单位并未严格遵照政策规定,也没有建构符合单位实际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即便有的单位已构建相关评价体系,但却没有将应纳入项目和要求依规纳入考核范围,又或是缺乏科学的评价指标加以考评,导致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丧失指导功能,最终流于形式。
3.未发挥内部控制审计監管作用
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是检验单位财务流程、管理等是否合规、合法,以及财务问题有否得到及时解决的重要依据。但现实中,很多单位并没有重视内部控制审计的关键作用,也没有在内部控制中融入会计监督和内部审计监督环节,对于《会计法》《审计法》等法律法规的强制性措施置若罔闻,对于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视而不见,导致单位财务报表、报告的信息与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存在较大差异,由此极易出现滥用职权、贪污舞弊等违法违纪问题。
三、优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效能的可行建议
1.强调内部控制管理的突出地位
实践证明,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是降低和控制风险的必由之路,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突出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即,明确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综合运用控制手段检测和降低单位管理风险。例如,可通过实施内控风险评估,识别高风险领域及高风险组织,为单位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以此确定管理重点。又如,可建立风险矩阵,通过对以往内部控制调查问卷、风险管理等资料数据的审查,总结历史经验,发现、搭建基于内控视角的风险库,为内控风险评估提供基础;再以风险库为基础,通过风险评估打分的方式,实现风险等级排序,形成风险图谱等,以此支持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业务的有序开展。
2.设计科学化、规范化的内部控制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在设计、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务必遵从《内控规范》等相关要求,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做好内控业务调研、风险评估,在此基础上进行内控制度编制和内控手册的编写。但要注意的是,内控制度的设计应当结合单位与业务两个层面综合考虑。首先,单位层面的内控制度设计应当包括机构设置、岗位设置和分工的设计,同时要考虑集权分权、归口管理、三权分离等管控模式设计。其次业务层面的内控制度的设计则要包括预算管理、收支管理、合同管理、采购管理、项目管理、资产管理等六大领域,同时将管控事项分类、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纳入其中,以此全面强化流程控制。
3.优化内控评价信息收集程序
行政事业单位在审查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源时,应当遵循规范化、标准化和连续性的内控信息收集原则,力保相关信息收集的真实性、完整性,以提高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严肃性。再者,还要进一步重视对内部控制评价管理工作的考核,探索建立相关考核机制,围绕内部控制信息的收集、问题的整理,以及信息的共享和应用进行全覆盖式的考核,以督促相关人员将严谨性、审慎性等原则始终贯穿于内控工作实际的每一环节,从而切实提升单位内部控制的水平和效率。此外,还应当重视对内部控制信息公开工作的落实,定期公开内部控制相关信息,探索建立规范有序、及时可靠的内部控制信息公开机制,由此确保内部控制工作的监督作用和促进作用的充分发挥。
4.提高对内部审计作的重视,推动单位审计体制改革
具体地说,首先,要重视对审计对象的有效评估,确保审计风险最小化。这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在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前,必须全面、有效审查、评估被审计对象,根据评估结果厘清审计主次,以确保审计样本的合理性,降低审计风险。其次,要加大对内审工作独立性的重视,根据实际推行审计工作回避制与交叉审计制,最大限度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坚持客观、科学、理性的态度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尽可能地避免审计结论受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以切实提高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四、结语
综上,内部控制不仅是改善单位业务管理、风险管理、内控合规的有力措施,也是提高整体管理水平,保障单位稳健运行和价值提升的核心环节。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严阵以待,始终从实际出发,遵循“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的基本原则,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管理思想和内控方法,加强风险管理,提高内审水平,将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引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实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佳.新形势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必要性与对策分析[J].财会学习,2016(17):239-240.
[2]李扬.浅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6(19):134-135.
[3]骆良彬,乔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几个重点问题[J].财务与会计,2016(13):64-65.
[4]唐大鹏,王艺博,王璐璐.强化内控评价工作推动内控体系建设——基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经验[J].财政监督,2016(23):5-10.
[5]平华.新常态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27):45-46.
[6]孙海丽.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6(16):46-47.
[7]冯冬梅.新时期如何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规范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6(1):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