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饶宗颐: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2018-06-25李兴丽赵蕾

老年博览·上半月 2018年4期
关键词:敦煌学饶宗潮州

李兴丽 赵蕾

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2018年2月6日凌晨于香港逝世,享年101岁。

饶宗颐字伯濂、固阉,号选堂,1917年8月生于广东潮安。他曾执教于无锡国专、华南大学等校,1949年迁居香港,先后执教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1978年退休。1962年,饶宗颐因《殷代贞卜人物通考》获法国法兰西学院颁发的汉学“儒莲奖”。

饶宗颐与季羡林、钱钟书齐名,汉学界一直有“北季南饶”“北钱南饶”的说法。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称他是自己“心目中的大师”,法国汉学家称赞他是“全欧洲汉学界的老师,当代最伟大的汉学家”。

但饶宗颐自己并不认同。

2003年秋天,他把自己所藏的4万余册图书全部捐赠给了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他给学术馆起了个外文名字,叫The Jao Tsung-I Petite Ecole。petite是小的意思, ecole指学校,合起来就是小学校、小学的意思。“我把这个地方叫小学。我不敢把自己放大,我还是一个小学生。”

1917年,饶宗颐出生在广东潮州的首富饶家。他的父亲饶锷在家乡建起了潮州最大的藏书楼天啸楼。

饶家家学深厚。饶宗颐的名字是父亲起的,希望他能师法“宋五子”之首周敦颐。母亲在他两岁时过世,父亲训练他写诗、填词、写字、画画。到了14岁,他从初中退学,回到家利用天啸楼的十万藏书自学。

“我这个人很孤独。我知道我自己。我有我自己的天地,一早就是这个样子。这是我的个性,我不觉得孤独很奇怪。”饶宗颐在日后接受采访时坦承,他很早便知道自己是个与众不同的人。

1 6岁时,他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了《潮州艺文志》,震惊广东学界。1935年,19岁的他应中山大学邹鲁校长之邀,受聘于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负责艺文纂修。

到香港后,他在大学主讲诗经、楚辞等。之后,他又先后前往日本考证甲骨文,到法国研究敦煌遗迹,赴印度研究梵文,研究的领域也从早期的地方史转变为中国史,继而扩大到印度、西亚以至人类文明史。

彼时饶宗颐所取得的学术建树,内地专家是在多年后才逐渐认识到的。

“20世纪90年代,有年轻学者发现莫高窟里的白描画鲜有人著述,于是提出来想作为一个领域去研究。”主攻美术史研究的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赵声良回忆。那位学者后来看到饶宗颐在20世纪70年代完成的《敦煌白画》,颇感惊讶—“很多问题,比如敦煌的绘画、书法、乐谱,饶老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做了研究。”

在赵声良的印象里,每次到敦煌,饶宗颐都要进莫高窟待一段时间。20世纪五六十年代,饶宗颐在巴黎国家图书馆和大英博物馆接触到了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在斯坦因掠走的敦煌遗书中,他发现了敦煌千佛洞的道教宝典《想尔注》。1956年,饶宗颐发表了他的第一部“敦煌学”著作《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校笺》,引起了欧洲人研究道教的热潮,也奠定了饶宗颐在敦煌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

饶宗颐的研究范围涵盖上古史、甲骨学、敦煌学、经学、宗教学、史学等13大门类。他凭借一人之力,开辟了多个汉学研究的新领域。

饶宗颐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他解释说,“不磨”,就是“不朽”的意思。中国人讲“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德”是第一,然后立功、立言。而“自在心”是在不朽中找到你自己的一个所在,用现在的话讲,可以说是一种独立的精神。

猜你喜欢

敦煌学饶宗潮州
潮州乐调的音阶流变梳理与分析
项楚先生与川大敦煌学研究
饶宗颐常用印
饶宗颐作品欣赏
百余年来敦煌学成就的全面总结
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诗。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2019 年上半年第二次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潮州手拉壶“飞鸿”的象征意义
潮州优质杨梅高接换种技术
略论饶宗颐古代“语— 图” 互文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