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学科大学生“第二课堂”创新文化构建
2018-06-25唐时俊
唐时俊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3)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作为一所民办高校,其办学定位于“建设高水平技术应用型高校”。该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包含工商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等6个本科专业。
近年来,该校在教学实践中,基于工商管理学科人才培养要求,将“创新理论教学”、“管理创新实训”与“创新创业实践”三者有机统一起来,将“第一课堂”的创新教育与“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实践融合于一个“全时空”的创新环境与机制之中,通过学校专业教育资源的注入与引导,较为有效地克服了一般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自组织耗散性,有力地形成与“第一课堂”的创新教育紧密结合的“第二课堂”大学生创新文化氛围,并取得了良好的创新、创业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
1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与创新文化形成的关系
“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教育行为,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与空间中进行的教学活动。从教学内容上看,它源于课堂理论又不限于理论,更加侧重于实践,是“知”践之于“行”,实现“知行合一”的重要途径,因而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
1.1 第二课堂对于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对于民办高校而言,与研究型大学不同,其办学定位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之上,追求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对接”,强调“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而“产业需求”、“职业标准”与“生产过程”这三者,又是难以在课堂中直接呈现的事物,学生只能通过第二课堂中的多种课外社会活动(如:实习、兼职、竞赛等)才能最直接地进行了解、体验与学习。
“工商管理”是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的学科。彼得·德鲁克说过“管理在于行,而非知”,因此,工商管理类专业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它培养的人才要求具备依据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等基本理论,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因此,本质上实践了“知行合一”的第二课堂“天然地”成为了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理想土壤。
1.2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主体
一般情况下,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核心主体是以各类志趣为追求的学生社团,我们的研究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学校行政型、学习导向型、个人兴趣型(见表1)。
表1 武汉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社会分类
上述三种学生社团类型中,学校行政型社团以学生会为代表,学生在其中得到的锻炼以行政(党务)管理能力、人际沟通等技能为主。在这类社团中活动的学生,由于具有得到学校高质量信息资源的优势,其行为的养成受到学校行政资源的影响较大,如:先于其他同学知晓某种奖学金的评选标准,而提前采取行动以获得。个人兴趣型社团则内涵五花八门,学生的能力培养以个人兴趣为主。只有学习导向型社团,其活动内容与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联系较为紧密,学生在其中所获得的能力培养以专业的管理知识与技能应用为主。同时,这类社团所开展的活动本身就是相关高水平的大学生学科专业竞赛(见表2),全面地体现了大学“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巨大作用与意义。
表2 武汉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学习导向型社团
1.3 第二课堂活动与创新文化氛围的形成机制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第二课堂“创新文化”是指:在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第二课堂课外活动中,主要由学习导向型社团学员,在参加各类管理专业知识或技能竞赛中,所自觉性营造与形成的,具有鲜明的“管理创新”与“新创企业管理”内涵与特点的,创新精神与创新物质形态的综合,是创新价值观、创新活动空间、创新知识与技能、创新管理制度的综合体。
本文的研究认为:虽然,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第二课堂创新文化的活动主体为经济与管理专业大学生,但是,实际上学校才是这一文化氛围形成的主导性因素。学校应该以开展多种“第二课堂”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为切入点,从大学生课外活动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的视角开展实践,将现有创新、创业教学融入第二课堂活动,构建经管专业创新创业教学新模式;并积极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管理与发展路径,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的“全时空”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
2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第二课堂创新文化氛围建设的路径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第二课堂创新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学习导向型社团,学习导向型社团的主要活动是与第一课堂教学紧密关联的各类专业知识与技能竞赛。因此,建设好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第二课堂创新文化,关键是要管理与建设好学习导向型社团,并将其活动与第一课堂的创新创业教学有机融合,进而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结合的“全时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2.1 学习导向型大学生团队建设
我们针对专业特点,组建学习导向型社团,并配以专业指导教师团队。专业指导教师团队以ERp协会及KIWI俱乐部等社团为主体,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如:挑战杯、新道杯、学创杯等赛事。
在活动内容上,我们注意将第一课堂的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实际应用于现实之中,特别竞赛活动中。
在活动空间上,我们积极开放经济与管理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室资源给学生社团,并成立了三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
在社团管理上,积极探索自由组队、自主管理、教师指导、以赛代练、赛练结合的管理模式和机制。此外,进一步强调信息管理技术在社团管理中的应用,大力加强“云团队”建设,如建设社团“微信公众号”,应用“校友邦”信息管理系统等。这样即有利于形成社团的微观创新文化氛围,提高社团的人员的组织与动员效率,又有利于减轻指导教师的管理时间与精力成本。
2.2 改革工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学
“第二课堂”说到底还是“课堂”,是第一课堂在课外时空中的延续。因此,更好地建设第二课堂的创新文化,必须对第一课堂进行相应改革。
一是,完成原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以课程、实训、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训、毕业论文等形式融入到整个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过程中。
二是,以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改革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将“创业基础”升级为专业课,新开“创业综合实训”、“创新思维与管理”等。其次,一些传统课程做创新、应用化改革。例如:将原“项目管理”改革为“项目开发与管理”,将原“企业案例分析实训”调整为“创业案例分析实训”。
三是,通过参加各类“第二课堂”竞赛活动,巩固并建设一支能指导创新创业活动开展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和创新创业研究团队。
2.3 形成第一、二课堂融合的“全时空”课堂
依托两院ERp协会、KIWI俱乐部等学生社团与经管学部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组建“创新创业教学与研究教师团队”专业指导其课外科技竞赛活动与基地管理,并开放的经济与管理综合实验教学中心。
同时,学习导向型社团在专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自觉将第一课堂中的创新思维训练、创业基础理论、企业模拟实训、创业模拟实训等内容,有机结合与融合进入第二课堂中的挑战杯、用友新道杯、学创杯、互联网+竞赛等活动中。从而使得第一课堂中的《创业基础》等内容在第二课堂中的“挑战杯”等活动中自然延伸。这样不仅克服了一般学生社团活动容易出现的自组织性耗散问题,并且实现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课后不断线的“全时空”培养。
2.4 建立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的研究团队,以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为对象,重点探讨了其课外创新文化形成的内在机制与多种外界环境因素之间的有机关系,并据此,基于大数据应用思想设计研发了一套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软著2017SR654946)。从而构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其中包含五项关键评价指标:资产管理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品牌建设能力。实际应用中,该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在创新实训教学中取得了良好应用。
3 城市学院大学生第二课堂创新文化建设的成效
近三年来,上述措施的应用与实践,应该说较为有效地营造了我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创新文化氛围,切实提高了其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升了专业的办学质量。
第一,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共获批国家级、省级、院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5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12项。
第二,人才管理创新能力方面;在“用友杯”、“新道杯”、“学创杯”等赛事中,学生共计获奖十余项,其中国家一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6项。
第三,人才创业能力培养方面:每年平均形成80余支“挑战杯”团队,涌现出“芒果超市”、“我校团”、“开学派”、“枇杷酒”、“智能衣柜”等一批优秀创业项目与创造发明。学生获得“挑战杯”国家、省级奖项21项。其中, “挑战杯”国家二等奖一项。另有多支大学生团队入驻青山区“创业孵化苗圃”,获得政府5万元扶持资金。
4 城市学院大学生第二课堂创新文化建设的特点
我们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将“创新理论教学”、“管理创新实训”与“创新创业实践”三者有机统一,形成了一个“全时空”创新教育的环境与机制,并给出了评价指标体系,呈现出了以下特点:
第一,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创(新)融合”改革,建立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引入管理创新实训,开放实验室等措施,我们找到了学校作为一种“外部因素”,在大学生创新文化形成与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有效路径。
第二,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的创新环境与机制,将创业教学自然延伸到创业实践(各类竞赛与活动)之中,基本实现了创新人才“全时空”培养的状态。
第三,第一课堂的教学改革,是严格基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基本课程体系进行的调整,“自然”包含了“新创企业管理”与“企业管理创新”等“创新” 因子。
第四,我们基于大数据思想研发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一套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也使得本项目的研究可以不断自检与修正。
5 结论
本文以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为对象,重点探讨了其课外创新文化形成的内在机制与多种建设途径。实践证明,这些举措是行之有效的。城市学院在第二课堂创新文化建设领域的有关实践,为我国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教学实践探索了一条科学务实的路径。
[1] 唐时俊.议ERp人才培养“第二课堂”的开拓与创新[J].当代经济,2013,(7).
[2] 陈建勋.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
[3] 何舒卉,唐时俊.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综合实训的设计研究——基于ERp实训平台以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