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学生学业规划现状比较研究
——基于对部分985、211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实际调查
2018-06-25曹兰英郭媛丽王露纯刘港权
曹兰英 郭媛丽 王露纯 刘港权
(河南科技大学,河南 洛阳 471023)
1 引言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重学历的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后学历时代”的大众化教育阶段,而许多家长的观念仍然停留在前者,认为进入大学就功成名就了。这使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产生了“人生目标已经实现”的错误认知,学习生活开始进入心态消极、无所事事的状态,使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处于荒废和散乱之中,极易陷入与学业无关的琐事里,从而虚度了大学时代的美好光阴,浪费了青春,最后导致综合素质低下,大学毕业缺乏求职竞争力。因此,近些年来大学生学业规划在我国逐渐被广泛重视,从国家各级教育部门到高校都开始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科学合理的学业规划,以提升其在校期间的增值度。那么,各级高校学生学业规划的实施效果如何?本研究通过对普通院校与985、211高校学生在学业规划实施效果和影响学生学业发展因素等方面进行实际调查比较研究,以探究提升普通高校大学生学业规划效果的具体实施途径,从而助推普通高校大学生向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层次人才跨越。
2 问卷调查
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研究课题确定以后,课题组成员经过多次讨论协商设计调查问卷。首先从大学生对学业规划的了解程度、实施学业规划的过程及作用、未实施学业规划原因三方面着手,开始设计问卷。在问卷设计过程中,我们咨询了老师以及有经验的学长学姐,确定初稿。随后在本校其他专业随机抽取100名同学进行调查访谈,并让他们对调查问卷进行评价,最后在全部收回的100份问卷中,我们得到了非常有效的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成员对一些问题进行设置修改,形成了最终调查问卷。由于要考虑到被调查者可能做过学业规划,也可能没做过学业规划,所以网上问卷共设置10题,访谈设置13题,均采用答案分流的方式使做过和未做过学业规划的受访者分别回答相关问题,保证了数据的科学性、合理性。
2.2 调查方法
(1)发放网上问卷:网上发放对象为全国范围内的在校大学生,院校类型涉及“985大学”、“211大学”、普通本科。
(2)实地走访调研:课题组3名同学利用暑假期间先后到北京、南京、上海、杭州的十余所“985、211院校”进行实地调查。调查院校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人民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调查样本选取的对象是这些学校假期留校的学生,调查地点是校园的人行道、食堂、自习室等地,以随机选取为原则与被访谈者面对面进行深入交流。
2.3 问卷的回收与数据统计处理
本次数据搜集针对网上调查与实地调研共发放问卷1000份,其中有效问卷948份,包括网上问卷711份,访谈问卷237份。数据来源覆盖24个省及直辖市、一百多所高等院校,可认为本论文所使用的调查数据来源科学合理,具有一般代表性。
数据的统计结果来源于问卷设计平台的自主分析程序,后续使用SpSS 19.0和Excel 2010对数据进行了筛选、处理和图表的制作。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多数院校的“职业发展规划”中心形同虚设
在实地走访的学校中,我们发现:大部分高校都会针对本科生开设学业规划指导课程,或设立专门的学业(职业)发展规划中心。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很多学业规划的辅导工作都流于表面,不注重学生的实际受益情况,进而导致学生们对学业规划这一教育活动产生错误的认知,丧失参与的积极性;另外,尽管一些学校为学生专门设有学业规划辅导服务,但由于宣传不足,导致学生对相关信息了解甚少,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3.2 大学生的学业规划意识不足
通过对985、211和普通院校的学业规划了解程度进行比较分析如图1(学校类型与学业规划制定情况),可以了解到三类院校的学生制定学业规划比例均未超过40%。但对于学业规划的了解程度,“985、211高校”的学生比例要高于普通高校,其中,“985院校”的学生制定学业规划的比例最高,为39.98%;而“211院校”与普通院校的情况相差不大,分别为31.58%和33.57%。可见,多数大学生学业规划意识不足,对学业规划仍处于观望态度。
图1 学校类型与学业规划制定情况数据来源:课题组调查数据经过统计分析获得。
3.3 “985、211院校”多数学生短期目标和发展方向明确
从图2(院校类型与短期目标是否明确)和图3(院校类型和毕业后发展方向是否明确)来看:“985院校”学生的短期目标和毕业后发展方向明确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院校,分别为81.42%和68.76%。而211院校与普通院校的情况相差不大:从学生的短期目标是否明确来看,211院校“目标明确”人数的比例高于普通院校3.75%;从学生毕业后发展方向是否明确这个问题来看,两者中“方向明确”的人数的比例分别为47.05%和53.22%。
图2 院校类型与短期目标是否明确数据来源:根据课题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所得。
图3 院校类型与毕业后发展方向是否明确数据来源:根据课题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所得。
3.4 积极有效的学业规划效果明显
“制定学业规划的影响”调查结果显如图4(制定学业规划的影响)所示:超过半数(64.31%)的学生认为制定学业规划能使学习目标更加明确;32%的学生认为制定学业规划使毕业后发展方向更加明确;35.37%的学生则认为制定学业规划能起到内在激励的作用;另有20.73%的学生认为学业规划使时间管理效率更高;仅有10.98%的学生认为学业规划对自己没有什么影响。由此得出结论:学业规划对于学生的目标确立、时间管理和内在激励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其中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的作用最为显著。
图4 制定学业规划的影响注:此题为多选题(至多选两项)数据来源:根据课题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所得。
3.5 绝大多数学生呼吁配备合适的导师来进行学业规划指导
从图5(如果学校配备相关导师,学生是否愿意做学业规划)可以看出,“愿意接受学业导师并进行学业规划”的学生人数为665人,占比达85.81%,远远超于拒绝的人数及比例,可见大学生对学业规划需求是多么旺盛。同样,我们在访谈中了解到,同学们希望学校能够选配对学业规划有经验又有热情的合适导师来给学生做学业规划,他们能够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想法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业辅导,能够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进行自我认知、自我管理和自我实现,而不是任意指派一些官方认为符合条件的导师,按照文件要求照本宣科,按规定定期开个会走个形式,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图5 如果学校配备相关导师,学生是否愿意做学业规划数据来源:根据课题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所得。
4 结论及原因分析
4.1 多数高校“学业规划”拘泥于“职业发展规划”的形式
我们在实地走访的过程中发现,多数高校的“学业规划”拘泥于“职业发展规划”的形式,这忽视了学业规划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诸如理想的树立、价值观的成长、学习目标的确立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等其他诸多方面的作用。真正的学业规划实际上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定位、自我实现的过程,它涉及到一个人的方方面面,而职业发展规划只局限于职业的选择及相关技能的培养。
我国的学业规划模式之所以存在这样的问题,主要是起步晚、可借鉴经验不足致使发展不成熟而导致的。学业规划理论的前身是20世纪初期起源于美国波士顿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被誉为“职业规划之父”的弗兰克帕森斯教授在《选择一个职业》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理念,即“选择一项职业远比找一份工作重要”。他成立了职业指导局,并发展起了一套以指导大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确定专业方向、选择就业目标和规划未来人生为核心的职业发展理论体系。而这一理论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被引入中国,晚了西方近100年。加上国情和教育体制的巨大差别,导致我国可借鉴经验匮乏,使这一理论在我国的发展进度缓慢。近年来虽逐渐被教育界所重视,但因缺乏一套完善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理论体系而难以得到系统的发展,加之长期形成的形式主义弊病和滞后于时代发展的内容模式,使学业规划的理论完善与推广难上加难。
4.2 学业规划对普通院校学生的意义更大
4.2.1 985、211高校拥有丰富的学习资源
“985、211工程”作为我国政府为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高等教育建设工程,从国家的角度出发,将有限的财政和教育资源更多地投入到工程计划内高校无疑是使效益最大化的最佳选择。但这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普通类高校因缺乏竞争机会和资金支持逐步拉大了与重点大学的差距。
从传统教育资源来看,“985、211高校”配备有高水平的教师资源、教学基础设施和雄厚的历史积累,与国外优秀大学的密切合作也促使这些学校拥有率先接触先进理论和开发尖端技术的机会。以实地调查中的同济大学为例,拥有教授级教师945人,其中有22位担任“973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国家级实验室及研究中心十余个;仅2012年的进校科研经费就达到了11.2亿元……与普通大学的差距不言而喻。
从新兴教育资源来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资源和开放性平台资源对教育发展的影响日益加大。很多大学越来越看重自身的信息网络建设和资源平台建设,以求增强自己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校企结合、产学研结合”模式在重点大学行列里的快速发展,它作为教育平台延伸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实习就业的平台,便于将科技力量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同时也满足了服务企业、推动学校、学科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我们以清华大学为例,清华大学于1995年就成立了清华大学与企业合作委员会(简称“企合委”),并得到了国内外企业界的大力支持。目前已有海内外成员单位190家,而这些成员单位几乎都是国内外知名企业,如:宝钢集团、中国电信和丰田汽车等。这些企业看中的正是清华大学所拥有的强大的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能力,而这恰恰是普通高校所不具备的条件。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教育资源的长期分配不均加剧了我国教育界的“马太效应”,使普通院校和重点院校的差距不断拉大。
4.2.2 “985、211高校”学生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优于普通院校
虽然近几年来的大学录取率逐年增高,但是关于重点大学学习机会的竞争仍然很激烈。“985、211大学”的学生或许在智力方面与普通院校的学生差距不大,但是在个人学习方法及意志品质方面会明显优于普通院校学生。尤其是在后续四年大学的培养过程中,在浓厚的学习与学术氛围中,不断丰富自己,从与同学的竞争中完善自己,不断接受一流的思想、前沿的科技,这使得重点高校的学生更容易明晰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能尽早地规划自己的未来。这些都是提升自我发展内驱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普通院校的学生来说,在高中阶段就形成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会一直延续到大学,而这种习惯和方法往往是非高效的。但在普通院校普遍低效率环境的影响下,这种学习习惯和方法不仅难以被改变反而极易加深,从而逐步消磨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同时使得其与重点院校学生之间的差距拉大。
4.2.3 “985、211院校”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总体高于普通本科院校
院校类型与父母的文化程度调查结果如图6所示:“985、211院校”学生父母是高中毕业及以上学历的占比分别为35.59%和28.95%,普通院校学生父母是高中毕业及以上学历的仅占的17.32%,而初中毕业或以下学历的占被调查人数的比例高达49.61%。从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985、211院校”大部分学生父母教育程度在高中及以上学历的,而普通院校的学生父母所受教育水平也大多在初中及以下水平。父母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影响到家庭对子女的知识和能力的传递,这种传递对于孩子将来的成才,可能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但其影响是十分重大的。父母是孩子重要的导师之一,而父母所受教育水平和从事的职业方向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指导孩子的深度和广度。许多父母由于所受教育的限制,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关注较少,只一味的追求满足孩子们的物质需求。当大学生面临着就业与继续深造的双重选择时,许多人就陷入了迷茫、不知所措的困境。此时,如果父母碍于知识和眼界的限制无法提出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建议,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发展及人生规划。因此,普通院校的学生更需要完善的学业规划指导。
图6 院校类型与父母文化程度数据来源:根据课题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所得。
5 提升普通院校学业规划效率的对策
5.1 重视学生学业规划是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
从以上调研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积极制定学业规划对于确立学习目标和激励机制的形成有很大帮助,尤其是对于内驱力较差的普通高校学生来说,这一影响将更为明显。所以提升对学业规划的重视程度将是普通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一大途径。首先,学校应充分认识到学业规划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并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符合“校情”的理论框架和实施准则,切忌照搬他人经验,陷入 “低效率”困境;其次,各院系要严格执行校级的实施准则,充分做好学生工作,把学生的利益放到首位,依照自愿原则为其提供学业规划辅导,一定要注意在统一的框架下灵活运用形式,避免体制僵化和形式主义的出现。
5.2 建立双重监督机制和跟踪管理完善机制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5.2.1 建立“学校对老师、老师对学生”的双重监督机制
大学是一个需要独立,自主性的地方,各方面设置应尽可能尊重学生的选择,包括老师;老师更多起的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作用,这种观点不可否置,但是我们更应该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从以上调查数据与实地访谈内容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出,“985、211高校”的学生内驱力要明显好于普通高校学生,他们的学习目标、毕业发展方向也相对明确,因此对于老师与学校的依赖要小于普通高校,而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之下则更需要老师与学校的督促和帮助。在实地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在执行独立制定的学业规划时因内驱力不足而导致完成情况不理想。因此,在学业规划制定后,老师对学生学业规划内容执行情况的监督是非常必要的。导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执行能力的差异,对学生采取不同的监督方式,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老师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在实地访谈中我们还发现,虽然部分高校存在良好的导师制度,但是存在一些指导老师对待学生学业规划敷衍了事或仅仅完成学校规定的指标而不切实关注学生学习动态的现象,学生的学业规划同样难以真正落实。
因此高校应该首先落实老师对学生的监督机制,针对学生执行能力的差异,采取不同监督方式,比如定期问询学生的计划进度、定期检查核实、不定期交流等,从而确保从老师这一方形成对学业规划顺利实施的保障。其次应着手建立学校对老师的上层监督机制,确保老师能真正指导学生完成符合自身的学业规划以及老师对学生的监督。另外,针对部分导师对学生学业指导敷衍了事的情况,也同样需要学校能建立相应的督导机制。这就形成了 “学校对老师、老师对学生”的双重监督机制,以确保学业规划的实施效果。
5.2.2 导师对毕业生进行跟踪管理,及时取得反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学业规划体系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太短,对于学业规划,普遍存在着一些片面的观点使得我们无法正确认识它。这也导致我们在实施学业规划过程中所拟定的制度、方式会不合时宜,或者出现制度与现实脱节的矛盾,所以及时的修正是必须的。跟踪管理机制是在学业规划前期运转良好的情况下开展的:首先老师对于自己分管的学生要充分了解;其次老师能够协助每个人制定学业规划的具体内容;然后认真实施,严格监督,做到言行一致;最后为跟踪管理,即与实施学业规划的毕业生建立长久的联系,在他们步入社会之后,针对现行学业规划与社会脱节的部分或者更好的建议及时反馈至老师,老师再根据反馈信息给出现行制度的修改方案,在实践中逐渐丰富对学业规划的认知度,使得学业规划能与时俱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5.3 建设开放的资源交流平台有助于学生实施学业规划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已经来临,学生在享受大批量信息的同时,也有着无法从中高效简洁地筛选出有效信息的苦恼。因此学校各学院应该利用其自身优势,整合一些真正对学生有利的信息,能让学生在实施学业规划方面做到有所参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这也将成为学生实施学业规划的动力源泉。
5.4 建设“适合导师制”为主体的学业规划体系
所谓的“适合导师”,即具有极强的责任心,眼界开阔,社会经验丰富的老师,在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能够自愿、耐心地为学生指导,切实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并根据学生特点为他们提出适合个人发展的建议。而以“适合导师制”为主体的学业规划体系,即一个资格具备的优秀导师以“一对多”的形式组成一个小团队(这里的多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分别为不同的学生进行指导,学生之间互相协助监督,不定期与导师交流,可以有效提高普通院校学生学业规划制定和实施的效率,进而提高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5.5 学生自身应强化学业规划意识,全面提升学业素质水平
学业规划只是帮助学生更清楚地定位自己,并结合自身特点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一种途径,这个途径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在于学生自身有较强的学业规划意识。普通院校的学生大部分自我管理能力较差,而学生又是学业规划的主体,因此他们必须认识到学业规划对自己人生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到自己与重点大学学生的差距,确立好目标并坚定信念,才能在实施学业规划的过程中,有效地解决遇到的问题,战胜困难,抓住大学这个黄金时段,找准自己的方向,增强各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积极向上,全面提升学业素质水平,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目标,让自己的大学生活丰富而充实,为以后成为高素质高水平的社会可用之才打好基础。
[1] 温多红.高校实施学业规划导师制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18).
[2] 蔡映辉.我国城乡大学生学业规划差异的实证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4).
[3] 何静.大学生学业规划现状及对策分析 —基于对上海高校学业规划现状的调研[J].职业教育研究,2013,(9).
[4] 董秀娜,刘洁.近年来大学生学业规划研究综述[J].中国成人教育,2012,(22).
[5] 汪小布.大学生学业规划与学习绩效相关性研究——基于学生投入的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