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搜神记》中的巫术现象
2018-06-24方舒铭
方舒铭
文学作品的发展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这就使得对于不同时代文学作品的分析更加重要。《搜神记》作为魏晋时期志怪小说的代表,十分具有研究价值。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搜神記》中有关自然的巫术、有关人的巫术、与鬼魅有关的巫术和占卜巫术,并浅析了魏晋时期人们的思想特征。
汉武帝时期,海外交通和贸易开始发展。魏晋时期,南北贸易受到制约,海外贸易却更加活跃起来。这样的社会环境为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孕育与发展提供了条件。巫术作为一种较为原始的宗教,在两汉三国时期十分盛行,其间佛教传入中原,因果报应的说法迎合了人们对于战争的厌倦。受这些因素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神仙鬼怪的故事涌现出来,《搜神记》就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应运而生。
一、与自然有关的巫术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试图掌控自然,以降低自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伤害。在《搜神记》中,对于自然和环境控制的巫术有很多种,主要的有两种。
第一种是对雨的控制。《搜神记》中,有关雨的巫术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求雨的巫术和止雨的巫术。《搜神记》第六条记载,彭祖作为雨师一直受人崇拜,他求雨的能力十分卓越,凡是他去求雨,上天“莫不辄应”。可是,雨水不断也会给人们带来洪涝灾害,止雨的巫术也就顺应而生。《搜神记》第二十条记载,平常生经历了多次的死亡和复生,仅通过“平常生在此”和“水五日必止”这两句“咒语”来止雨。
第二种是止风的巫术。大风作为一种破坏性很强的天气,会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危害。然而,大风天气往往无法避免,止风的巫术就此形成。《搜神记》第二十六条记载了吴猛使用神符和法术来止风的有关巫术。吴猛本身就具有法力,加上神仙给的神符,使其法力倍增,让止风的巫术得以成功。《搜神记》中还有很多有关控制自然的巫术记载,如灭火巫术、灭蝗巫术等,都是人们对于自然灾害所作反抗的记载,也表达了当时人们对于自然的畏惧与面对灾害的无奈。
二、与人有关的巫术
巫术除了试图掌控自然世界,也尝试对人类进行控制。在《搜神记》中,这样与控制人有关的巫术也有很多,主要分为控制人体与控制人的行为活动两类巫术。对于控制人体的巫术,最具有神秘色彩和代表性的当属蛊道巫术。蛊术就是利用鬼魅性质的毒虫来攻击他人和控制他人。《搜神记》第三百一十六条到三百一十八条都有对蛊术的记载。由此可以看出,魏晋时期蛊术广泛流传,十分盛行。在《搜神记》这三篇有关蛊术的记载中,有两篇是关于放蛊害人的,有一篇是关于养蛊致富的,可以看出,魏晋时期人们对于健康和财富的追求。
除了控制人本身的巫术,《搜神记》也记载了大量有关控制人的行为和活动的巫术,如神行巫术、神判巫术、致富巫术、生子巫术等。这些巫术都反映出魏晋时期人们的欲求,幻想着财富可以不劳而获、腾云驾雾、子嗣昌盛。
三、与鬼魅有关的巫术
人们对于鬼的信仰时间久远且没有地域的限制,其他世界民族中也存在对于鬼的信仰。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都能了解到鬼只是人脑中的一种幻想,但是,古代人对于鬼的敬畏和迷信十分强烈和坚定。《搜神记》记载着大量有关于控制鬼魅的巫术。例如,第十六条中记载“刘根字君安……能招鬼”这样的招鬼巫术;第四十六条和四十七条记载了视鬼巫术;第四十八条记载了夏侯弘视鬼役鬼的巫术等。
在这些有关鬼魅的巫术中,《搜神记》记载最多的是视鬼役鬼的巫术。古人常常把遭遇祸端或是患恶疾等不好的事情看作是鬼神的作祟,甚至认为人的寿命也掌握在鬼神的手中。例如,《搜神记》第九十八条记载,散骑侍郎王祐病入膏肓,病中“看”到鬼神来取他的性命,他以母亲年迈没有别人照顾为由,向鬼神祈求性命。鬼神十分感动,不仅没有取走他的性命,反而为他祛除了疾病,并赠予他十支辟邪的赤笔。在这样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古人认为鬼神也并不全是面目狰狞的,也有很多“人情味”,具有公道和正义的特点。这些都反映出魏晋时期人们对于鬼神的信仰与敬畏。
四、占卜巫术
魏晋时期是占卜巫术发展的关键期,而《搜神记》作为魏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志怪小说,同样记载了大量关于占卜巫术的描写,从这些描述中,人们可以了解到魏晋时期民间的占卜巫术发展情况。《搜神记》中有关占卜巫术的记载,大致分为两类:禳除祸患性占卜和预测未来性占卜。
在《搜神记》禳除祸患性占卜的记载中,巫术的实施还需要借助一些巫术灵物的力量,可以看出人们对于灵物的崇拜。《搜神记》第六十条记载,淳于智通过猴和狗作为巫术施展的媒介,禳除了母亲的病痛。《搜神记》对于预测未来性占卜巫术的记载也有很多,基本都是通过一些反常的征兆进行占卜以获得一些有关未来的信息。例如,第二百零四条记载,占卜者针对张聘家的牛开口说话这一现象进行占卜,认为这是不祥的预兆,结果张聘家果然发生了不幸。
五、结语
《搜神记》作为魏晋时期志怪小说的代表,记载了很多种巫术,如控制自然与人的巫术、鬼魅巫术、占卜巫术等。通过分析这些巫术可以看出,魏晋时期人们十分厌恶战乱,对于世事无常感到万分无奈,这有助于今人更好地研究魏晋时期的社会文化。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