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不辞桑榆晚余热生辉霞满天
2018-06-23
在唐山市滦县滦州镇,活跃着一支由“五老”组成的关心下一代队伍——“老爷爷报告团”。在他们的带领下,全镇关心下一代工作开展得红红火火,先后多次获得省、市、县的表彰。2013年滦州镇关工委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五好关工委先进集体”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一位老同志,他就是滦州镇关工委主任、“老爷爷报告团”的领头人——骆宗明。
骆宗明今年76岁,从2004年开始一直投身于关心下一代工作。由于他十几年如一日地无私奉献、倾情付出,先后荣获“十佳优秀共产党员”“十佳校外辅导员”“十佳老年志愿者”,连续多年被评为县级“优秀共产党员”。2013年骆宗明被评为“全省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2014年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骆宗明年轻时从事过教育工作15年,在学校任过大队辅导员、团支部书记,那时候他就积极致力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教育工作。后来任滦州镇党委书记时期,他曾在本乡中小学宣讲抗日英雄李恩良的故事,并为其树碑立传。退休后,他又积极参与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来,开始为本镇中学生宣讲革命故事。
为了增加新的教育内容,挖掘出本土爱乡、爱国的素材,做学生愿意听、易接受、又真实的宣讲,骆宗明与另一位老同志花费3个多月的时间,历程2200里,走遍了全镇91个村,采访了451名75岁以上的老人,召开座谈会120余次,把全镇抗日战争时期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等情况进行调查汇总,真实地再现了日本鬼子的野蛮行径,适时地挖掘了隐藏在民间、鲜为人知的真实生动的历史资料。在十几万字的调查材料中,经过认真整理,编辑成了八个专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本土教材。一位听过骆宗明宣讲的学生深情地说:“骆爷爷的宣讲材料,不是用脑、用手写的,而是用关爱我们的大爱之心写的。”
每当有人问骆宗明退休以后为何不放松休息,仍要四处奔波时,他都坚定地说:“我退休后的16年,由花甲之年变成了真正的耄耋老人,回忆起这段往事我感到自豪,余热还能生辉,人老还能为党和国家做些贡献,甚至超过了我退休前任职期间的工作成绩,这是我没想到的。”
駱宗明每次都把宣讲的内容用摄像机录下来,然后制作成光盘,一是作为资料存档备用,二是他们每次宣讲后都进行复看并讨论、改进宣讲方式。十几年来,“老爷爷报告团”已进校宣讲100多场,受教育人数3万多人,骆宗明保存下来的进校宣讲光盘也已达100多张。
2004年,在他刚任滦州镇关工委主任时,听说本县油榨镇中学有一名叫王文的学生家庭困难,面临辍学。他了解情况后,联系12位老同志捐款二千余元对该学生进行了帮扶。汶川地震后,他带头捐款500元,最后筹款一万多元,化作爱心汇向远方。在那一年,他又上交特殊党费5000余元。
每年开学,滦县第一中学高一学生马悦都会收到1000元的爱心助学基金。2013年5月,马悦的父母在一次车祸中双双去世,留下他和双胞胎哥哥,靠叔叔和伯父的照顾勉强维持着学业。骆宗明了解这一情况后,便将他列入了首批帮助对象。同马悦一样,该镇还有其他63名贫困学生接受了捐助。三年来,爱心助学基金会共捐助帮扶资金8.65万元。
什么是乡愁?乡愁就是你离开后还很想念。“我们这里的民俗古物很多具有本土特色,这不就是可触摸的乡愁吗?”骆宗明说。他要让孩子们记住乡愁,留住乡愁!于是,他决定建一座民俗博物馆。他和关工委的老同志商量后,向镇党委提出了建议,并得到了大力支持。
从2015年6月开始,骆宗明带领老同志下乡入村搜集70年代以前的民俗古物。村民们听说他们要建民俗博物馆,纷纷将自己家里压箱底的老物件捐献出来。到2015年9月底,他们共收集物品3980余件,560余种。展品有了,展馆也有了,滦州镇党委在花果庄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400多平米的大厅和一个小院。骆宗明和老同志们不顾连日辛苦,马上开始布展。老同志们精挑细选,分组分类,在室内室外布置出大小25个展厅。2015年9月13日,民俗博物馆正式开馆,也迎来了一位老人——全国文联副主席刘兰芳。在省市县领导的陪同下,刘兰芳参观了整个博物馆,并对老同志们的无私奉献精神表示敬佩。听着刘主席暖心的话语,骆宗明偷偷抹去了欣慰的眼泪。
他每次向青少年介绍展品的时候,都会说:“这不仅是我们老一辈人的乡愁,也是你们年轻一代的乡愁,希望你们不仅要记住,而且要把它留住。”
丹心不辞桑榆晚,余热生辉霞满天。骆宗明,一位普通的老人,用实际行动传递着共产党员的正能量,诠释出关心下一代的高尚情怀,用“爱心、知识、奉献和坚持”赋予古稀之年的生命如灿烂阳光,温暖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