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式棒垒球特色课程是中小学校实现健康第一的好平台
2018-06-23王军
王军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阐述软式棒垒球特色课程在广东的发展概况、人文历史和地域的优势,以及软式棒球运动的特点、锻炼价值与教育功能。研究结果表明,软式棒垒球特色课程极易在校园推广,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体育课需求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较强,对开拓师学国际视野、汲取世界优秀体育人文理念和培养具有国际体育观人才有一定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软式棒垒球;特色课程;中小学;健康第一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6-1487.2018.02.017
软式棒垒球运动是我国新开展的时尚球类项目,其运动过程清新健康、充满活力,课堂教学气氛热烈。目前我国有几百个城市的5000余所校园开展棒垒球运动,发展前景广阔。
1 推广校园软式棒垒球进课堂符合国家有关政策
近期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体育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关于“增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立德树人、全面提升高校教育水平和育人水平”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三个面向、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与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养成终生锻炼习惯等重要文件。同时强调体育课程要创新体育活动内容、方式和载体,增强体育课程教学的吸引力、特色性和实效性。教育部也将软式棒垒球运动列入全国中小学推广的體育特色课程。
据相关调查,教师学生对广东棒垒球人文历史和作用地位较认可,软式棒球课程在广东校园开展的容易度较高,值得普及推广,对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国际合作的作用较强,对开拓教师学生国际视野、汲取世界优秀体育人文理念和培养具有国际体育观人才有一定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2 广东校园开展棒垒球运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地域优越,国际交流频繁,与知名人物有关联
广东是全国开展棒垒球重点省份,本土化发展有百年悠久历史。19世纪初期美国西方传教士已在广东教会学校传播棒垒球运动。中国棒球之父、我国著名铁道工程师詹天佑出生于广东(1872-1881赴美留学期间组建首支中华棒球队)。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是广东籍,于1911年曾在湖南长沙组建棒球会,通过棒球技能提高士兵军事素养。上世纪30年代全运会广东队曾夺得棒垒球冠军。新中国2009年广东队再次荣获全运会冠军,广东多所大中小学校参加全国、华南学生棒垒球赛事多次荣获冠军。目前广东校园棒垒球的普及率、对外交流、课程设置、竞技成绩、基地建设、校园文化等综合水平位居全国前茅。
广东地缘优势明显,与具有世界棒垒球水平的日本、韩国、中国台湾毗邻,临近棒垒球发展较快的香港特区。为广东校园棒垒球特色课程开展、国际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天然条件。
3 软式棒垒球发展概况
软式棒垒球从奥运会竞技棒垒球项目演变而来,国际官方英文名为“Tee ball”,中文译为“T座棒球”。软式棒垒球运动起源于20世纪大约40年代的美国“T座棒球”,已有70余年的历史。由美国的霍布斯博士(Hobbs)发明,并于1970在美国进行了官方注册。1958年美国成立了首个Tee ball棒球联盟,随后加拿大等国家也成立Tee ball棒球组织。
1966年美国棒球大联盟在中国台北首次推介Tee ball软式棒垒球游戏活动。1970年美国举办了首届世界Tee ball赛事。日本、韩国和中国台北地区Tee ball协会分别于1993年、1996年和2003年成立。1998年中国台北开展全台地区校园Tee ball活动,2001年将Tee ball称为“乐乐棒球”,其英文译名为“Happy Ball”。2004年中国台北举办了首届Tee ball总决赛。2010年8月,首届亚洲Tee ball锦标赛在日本东京西武巨蛋棒球场举行,共有日本、韩国、中国台北等32支球队参加。
1980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借鉴Tee ball运动作为垒球初级的入门游戏,面向6岁至12岁的小学生推广。目前Tee ball在世界的传播有四大主流区域:一是北美区的美国和加拿大;二是亚洲区的日本、韩国、中国、中国台湾地区、菲律宾等;三是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四是加勒比海地区和南美区的古巴、墨西哥、波多黎各、委内瑞拉等。
软式棒垒球运动是我国全民健身的新时尚项目,国家体育总局于2006年从国际上引入国内。2007年广州体育学院率先在国内开展软式棒垒球探讨并于2016年在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国内首部校园《软式棒垒球教程》。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手曲棒垒球运动管理中心将“Tee ball”运动正式称谓为“软式棒垒球”。
4 软式棒球运动特点、锻炼价值与教育功能
4.1 软式棒垒球运动玩法
软式棒垒球运动是在规定的直角扇形场地范围内,参赛两队各出9名队员(或根据赛会比赛规程规定的人数),在老师或教练员指导下由1名或1名以上裁判员执裁情况下进行比赛。比赛中,进攻队击球员依次在击球区内用球棒击T座上的球后跑向1垒,若能逆时针依次踏过一、二、三垒并安全穿越得分线则得1分;防守队队员通过高飞球接杀、封杀(持球踩垒)和触杀等手段使进攻队的击球员或击跑员或跑垒员出局,9名进攻队的队员依次完成击球任务后或进攻队队员有3人被判出局,则两队交换攻防,即进攻队改为防守队,防守队则改为进攻队;两队进攻和防守各1次为一局。比赛在规定的轮次或局数或时间内结束后,以得分多的队为胜方。两队游戏或比赛的目的是争取得分多于对方队而取得比赛胜利。
进攻队9名队员依击球顺序轮流击球,直到9名队员完成击球任务或三人出局才轮换到防守。在击球区用棒击球的队员称击球员,击出球后跑向一垒的称为击跑员,击跑员安全进入1垒后即成为跑垒员。防守队9名队员按其防守位置及职责有规律地分布在场地内防守。防守位置名称为投手(自由人)、捕手、一垒手、二垒手、三垒手、游击手、左外野手、中外野手、右外野手。
正式比赛需1~4名裁判员,其中1名为主裁判,其余裁判员为司垒裁判。主裁判位于捕手侧面。根据玩法特点和班级人数情况,两队可各出10~12人上场比赛,男女可同场参与。
4.2 软式棒垒球运动特点
4.2.1 软式棒垒球运动集跑、传、接、投、击、礼等多种素质于一身,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智力开发、灵敏协调、判断反应和临场应变有极大裨益,极具田径特色、军事色彩和充满智慧的特点,与人类的基本生存技能紧密相连。
4.2.2 软式棒垒球课堂气氛热烈、清新健康和充满活力。游戏性、趣味性和刺激性强,可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情感。
4.2.3 软式棒垒球运动由于简化了竞技棒垒球比赛规则,使用软棒和软球,因此易学易懂易玩,安全性高,几乎零风险。可见软式棒垒球运动在校园、社会极易推广和容易普及。
4.2.4 男女老幼皆宜。只要身心健康(含部分特殊人群)均可参与。目前世界特殊奥运会设有棒垒球竞赛项目。
4.2.5 软式棒垒球运动的场地和器材要求不高,只要有40米×40米的平地就可开展,教学器具成本低。因此,软式棒球运动极适合在各类型运动场、校园、社区、公园、广场、室内、户外和乡村田野等地开展。
4.3 软式棒垒球运动的锻炼价值
软式棒垒球的运动特点和内涵决定了其具有较高的锻炼价值,如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爆发力、耐受力、准确性、反应判断、协调等)、心理素质、运动技能和智力水平,能改善人体各项生理机能(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缓解学习工作压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4 软式棒垒球运动的教育功能
4.4.1 讲究礼节和文明高雅
软式棒垒球竞赛活动时讲究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尊重观众和同伴。参与者每次上场击球前都要向裁判员敬礼,雙方在赛前、赛后都要列队握手致敬,赛后还要向观众鞠躬敬礼和向球场致敬等。因此,软式棒垒球运动对参与者的人格塑造和培养良好公民有极大裨益。
4.4.2 培养学生执行力、肯于牺牲奉献和进取拼搏的精神
软式棒垒球运动与其他体育项目的主要区别是教练员必须上场指挥,队员必须服从教练的进攻暗号。为了战术需要,队员有时要“牺牲”自己而送队友进垒得分。比赛中队员须依靠自己努力依次跑一垒、冲二垒、夺三垒和抢本垒才得1分,对铸造学生积极进取和拼搏向上精神有极大帮助。
4.4.3 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的优质教育平台
软式棒垒球运动既讲究技艺美、礼节美、智慧美和素质美,又强调形象美、时尚美。棒垒球服饰时尚前卫,参与者穿上棒垒球服,戴上球帽和拿起手套、球棒阳光帅气,精神抖擞。可见,软式棒垒球运动是新时期课改的优质教育载体,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三个面向的重要途径,符合国际教育发展潮流。
参考文献:
[1] 王祥茂,徐佶,陈小敏,陈文. 软式棒垒球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2016,11.
[2] 王祥茂.广东省高校棒球课程内容建设和国际化发展路径研究. 广东省教育厅,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