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思考
2018-06-23施乐怡孙军
施乐怡 孙军
摘 要:在当今农村缺乏技术人才,无法实现大转变,国家鼓励大学生回农村基层创业的背景下,即使城市就业难,毕业生大多数仍不愿意去农村基层就业,因此全方位思考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对于大学生就业和加快农村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现状、问题、解决措施三方面加以论述。
关键词: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
一、引言
中央政府在2005年就出台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推出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奠定了政策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引导和推动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是农村振兴的关键。 一方面近几年农村快速发展,农村企业不断崛起,农民素质能力的提高,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在高校扩招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压力变大,大学生向农村流动是必然趋势。
二、 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现状与问题
当今社会对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看法正在转变,但由于城市发展日趋成熟,即使农村环境改善,就业压力大,也只有小部分学生愿意下基层工作,同时这部分学生绝大多数对农村发展前景不清,没进行过农村就业的专业教育,对农村发展起不到关键作用。影响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主要问题如下:
学生对农村基层就业的认识问题。当代学生高考结束就倾向于选择发达地区的大学,毕业后大部分学生更愿意在城市工作,即使面临租房,工资低,物价高等问题,毕业生仍愿意在城市摸爬滚打,究其原因是城市发展空间大,出路多,而农村发展空间则略显狭小。并且,农村工作在大多数的毕业生眼中可用“脏、苦、累”来概括。
来自社会及父母对农村就业偏见的压力问题。社会及父母在固有思维的影响下,对农村就业持“档次低、没前途”的观点,而是否进入到城市的白领阶层或是政府工作单位是检验一个大学生是否有能力的标准,来自社会以及家庭的重重压力,使对农村基层就业本就不抱有太大期望的大学生,更难下定决心到农村基层就业。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村老干部观点落后问题。农村一方面基础设施落后,无高科技产业与设备,也没有足够的发展资金,能让大学生学有所用。另一方面部分农村老干部适应了悠闲的工作作风,而初到农村的大学生对工作充满热情,一心想有所成就,但是部分老干部不给予支持,使得大学生干部在走项目,拉投资的时候遇到层层阻力,因为拖延而错失良机,久而久之,部分到农村就业的毕业生自然也失去自信与耐心,最后主动放弃。
学校关于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指导滞后问题。面对社会的飞速发展,高校体制不断改革进步,却依然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部分高校教材设施陈旧,课程设置不合理使大学生素质偏低,导致乡镇企业在用人时,毕业生达不到企业征用的“复合型人才”的标准,同时,高校对于就业指导方面只单一的进行了招聘信息发送与求职技巧介绍,并未真正向学生介绍该职业的终身意义与发展前景,因此大部分毕业生就业意向不明、求职迷茫,最终学生不能尽其才,社会不能用其才。
三、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措施
建立积极的宣传导向机制。宣传工作应当是从学校做起,高校应该合理设置课程引导学生对农村就业的正确认识,政府部门也应该配合学校,让学生意识到到农村基层就业是时代赐予自己的使命,是广大村民的愿望,逐渐引导学生面向农村、服务农村的就业观。媒体部门也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比如报道农村就业做出成就的典型,,形成较好的社会舆论导向。
完善社会制度。新农村不断发展,当今中国只有吸纳大量毕业生自愿服务农村,中国的新农村才有更多发展机会。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各种政策,然而鼓励基层就业的力度不够大,政策含金量还不够高。完善社会制度迫在眉睫。比如可以进行户籍制度改革,破除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建立健全同等待遇的城乡保障体制,把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纳入到农村,让大学生到农村就业能够享受到安心的社会保障,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措施应该制度化、常态化。总而言之,种种政策重点是出台,关键是落实,只有这样,才能最后受益于广大毕业生。
优化农村基层就业环境。在浙江等发达地区,新农村的创建,大大优化了农村环境,因此不乏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的高材生愿意到农村就业。因此政府首先对农村进行投资优化环境,才能吸引更多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
高等院校应重视专业教育。农村基层在选拔大学生村官,专业水平是考核的重要标准。因此高等院校必须处理好人才培养与新农村人才需求的平衡,避免高校人才在农村发展中起不到作用。高校应设置一些针对农村就业的专项课程,比如在社会实践能力,开展“下乡”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业务能力,农村工作适应能力。当高校的专业教育能与农村工作切合时,大学生才能学有所用,农村才能雇有所用。
重视就业指导,正确引导毕业生择业观。高等院校应秉持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增加就业指导课程数目,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就业指导方式,向其他高校学习。在毕业生择业观方面,学校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农村就业的发展前景,切勿一味追求就业起点高的职业,应平等对待各类职业,慎重考虑自身能力、兴趣所在,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才能充分发挥自身价值。
四、结语
各种措施的实施,目的在于减少“学生不愿去,基层不愿接,用了不管用,有用留不住”的现象。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发展迅速,鼓励大学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是缓解就业压力和农村突破“建设人才”瓶颈的关键。高校和政府应当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大学生应培养自己的吃苦耐劳精神并且对农村发展前景有准确认识,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发展新农村是时代賦予当代大学生的使命,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郭志平《对大学生农村就业的理性思考》02-0078-03.
[2]綦群高 王英姿《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策略》06-0029-02.
[3]杜丽华 《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创业就业的机制与对策》10-0265-03.
[4]丁潇淳《大学生农村就业倾向调查与分析》07-0078-03.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