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的初等教育合作教学构想
2018-06-23邸小龙杨安平
邸小龙 杨安平
【摘要】利用最新信息技术成果构建互动直播课堂,能够以之为基础变革教育教学模式,实现教育与教学的相对分离。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互动直播课堂;互联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适时采用新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但只有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上转变观念,更新机制,才能充分利用技术进步的成果。作者对在线教育和智慧课堂进行了考察,结合自身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展望,认为在高品质的信息技术环境中能够实现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以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更有成效的在线教育和智慧课堂。只要把机制调整得更加实际,更加得当,可以把资源共享、在线教育和智慧课堂做得更好。
一、高画质互动直播课堂环境的搭建
互动直播课堂的实现主要依赖于设备,如果采用最新的高水平电视电话会议系统,效果当然会非常好,搞好互动直播课堂也值得置备高水平电视电话会议系统。鉴于作者所使用的设备条件,本文论述使用一般设备和软件搭建效果尽可能好的互动直播课堂。
硬件环境:第一组电脑,安装有Windows 10 Pro且使用比较流畅的两台电脑,(至少一台)连接电子白板,两台电脑由一台路由器构建成有线局域网,路由器可连接便携设备,手机、平板电脑等。在简易使用情况下,可用一根网线连接两台电脑。第二组电脑,使用流畅,安装QQ、微信,连接互联网,显示器尽量大一些。领夹式话筒,或蓝牙耳机,与便携设备连接。在使用演示文稿教学时使用屏幕的扩展功能。
软件环境:第一组电脑中连接电子白板的一台安装伽卡他卡电子教室教师端,另一台安装伽卡他卡电子教室学生端,两台电脑都安装QQ、微信,以把便携设备的屏幕投影到电脑屏幕,也可使用有关教学软件或AirPlayer、SideSync等。
二、高画质互动直播课堂环境的使用
(一)常规教学
教师使用电子白板讲授教学内容,电子白板屏幕画面同屏呈现在另一台电脑的屏幕(电子白板)上,教师讲授的现场使用另一组电脑通过QQ或微信进行直播,直播时可把便携设备屏幕投影到电脑的屏幕上,以达到双向互动的效果。
(二)教具演示
教师使用教具向学生演示,通过QQ或微信进行直播。
(三)学生板演讲评
教师给学生布置了课堂练习,教师需要把个别学生的练习内容进行展示,可先把便携设备屏幕投影到电脑屏幕,通过便携设备的视频直播或拍摄,在电脑屏幕上进行讲评。远端学生的练习本映像获得后可资源共享到此端电脑。
(四)师生问答
教师提问,学生通过QQ或微信直播回答;学生提问,教师通过QQ或微信直播解答。
三、合作教学模式的探讨
(一)班组的构建
互动直播课堂可以扩展,在一个学校的一个年级可以同上一节课,如果一个教室的学生太多,互动直播课堂的意义就不太大,可把教室分割或充分利用学校的闲余教室,最好是一个教室15—20名学生。
分班后的学生没有太多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对于这种情况,可以充分调动全校教师的积极性,每个教师都担任班主任,或者一名班主任管理1—3个班,实行班组制。由于这一模式需要较少的授课教师,可以让一些教師专职管理班级,实现教育与教学的分离。
一个教室的学生数适当,有利于每个学生搞好学习,也有利于班级的管理,但是,这可能对学生的自觉性要求比较高,对此,可鼓励学生自主管理,必要时采取轮流担任班干部的方式,互相督促,共同学习。学校可安排人员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二)合作教学模式的构建
合作教学的人员确定好以后,各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承担相应章节的教学任务,分头备课,并做好衔接工作。由于时间充裕,应该都能查找和搜集到充分而又恰当的资料,领悟到恰到好处的教学要领,既能让学生适当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为将来的知识和技能的拓展提供线索,又能为迎接考试考核做出准备和训练,给学生以精彩而又印象深刻的讲解。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以教师在教学上的辛勤付出为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做出贡献。一位教师担任主讲教师后,其余教师自动成为助教。
(三)合作教学模式的使用
合作教学模式虽致力于减轻教师的负担,但并不是鼓励教师偷懒,而是让教师避免重复性劳动,以时间的充裕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显著。教师备课时可征求一下具有合作关系的其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要熟悉电化教学,熟练使用电子白板并全程使用,掌握演示文稿的编辑和使用,上课前一定要先演练好,对于演示文稿要做好备注。上课前要对设备和网络的可靠性进行检查,确保正常运行。对于演示文稿的采用以自己编辑制作为主,也可购买或定制,对于有一定规模的学校,最好是一个县或区的教育系统,可安排一些教师专职进行演示文稿的制作、收集、整理、改编、完善。如果出版数字教材并且全国教材的基本内容一致,就能方便数字资源的使用,简化加工和制作的复杂性。
参考文献
[1]王晨,刘男.互联网+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7.
[2]杨剑飞.“互联网+教育”:新学习革命[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
附 注
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信息技术的小班教学规模化应用探讨”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7]GHB2436)。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