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全身麻醉深度的临床研究
2018-06-23梁华娜陈德全黎达锋
梁华娜 陈德全 黎达锋
【摘要】 目的 研究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全身麻醉深度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 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 各40例。对照组根据医师经验调整用药, 实验组根据BIS判断麻醉深度并调整用药。对比两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10 min(T0)、气腹开始时(T1)、气腹后5 min(T2)、气腹后10 min(T3)、气腹后15 min(T4)、气腹后20 min(T5)、气腹停止时(T6)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BIS, 并观察对比两组用药总量、苏醒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T0时点SBP、DBP、HR以及BI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T1时SBP, T1、T2、T3、T4时DBP, T1、T2、T4、T5、T6时HR, 以及T3、T6时BIS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各指标整体波动较对照组小。实验组患者用药总量(420.51±70.46)mg少于对照组的(545.67±100.25)mg, 苏醒时间(7.11±2.14)min短于对照组的(9.88±3.24)min,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BIS监测可较好地反映患者全身麻醉深度, 有效保障麻醉安全, 可在临床中指导麻醉用药。
【关键词】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全身;麻醉深度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14.042
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 BIS)属于目前临床较为常用的一种麻醉深度监测指标, 可较好地反映患者的意识状
态[1]。在围手术期期, BIS监测可保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缓解疼痛、降低麻醉风险, 对创造良好的手术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 主要采用BIS对本院于2016年7月~2017年
6月收治的40例患者的全身麻醉深度进行监测, 相关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7月~2017年6月收治的8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 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 各40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28例, 女12例;年龄最小33岁, 最大66岁, 平均年龄(44.22±8.64)岁。实验组患者中, 男27例, 女13例;年龄最小32岁, 最大67岁, 平均年龄(43.68±8.5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所有患者进入手术室前30 min, 均肌内注射0.5 mg阿托品。进入手术室后, 开通静脉通道, 以咪达唑仓(0.05 mg/kg)麻醉诱导。将丙泊酚(3.0 μg/ml)、瑞芬太尼(4.0 ng/ml)采用费森尤斯卡比麻醉输注管理系统进行输注。待患者无意识后, 进行气管插管(给予0.7 mg/kg阿曲库铵)。术中, 靶控丙泊酚、瑞芬太尼, 并给予阿曲库铵进行持续麻醉, 其中实验组患者根据BIS值判断麻醉深度并调整麻醉用量, 对照组根据麻醉医师的经验调整麻醉用量。术后30 min, 停止使用肌松药, 并停止靶控。患者意识恢复后, 拔除气管导管。
1. 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T0、T1、T2、T3、T4、T5、T6各时间的SBP、DBP、HR以及BIS值。②对比两组患者的用药总量、苏醒时间。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SBP、DBP、HR以及BIS比较 两组患者T0时SBP、DBP、HR以及BI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T1时SBP, T1、T2、T3、T4时DBP, T1、T2、T4、T5、T6時HR, 以及T3、T6时BIS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各指标整体波动较对照组小。见表1。
2. 2 两组患者用药总量、苏醒时间比较 实验组患者用药总量(420.51±70.46)mg少于对照组的(545.67±100.25)mg, 苏醒时间(7.11±2.14)min短于对照组的(9.88±3.24)min,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临床上, 为了让患者的手术顺利进行, 常借助麻醉将患者的手术疼痛消除。为了控制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 减少循环抑制等并发症的发生, 患者在进行麻醉的过程中, 需要对其麻醉深度情况进行监测[2]。然而, 通过简单的HR、血压等生命体征情况变化, 难以对患者的麻醉深度进行有效监测。因此, 为临床寻找一种有效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对患者的手术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BIS是用于麻醉深度检测的唯一商业化指标, 经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应用[3]。麻醉镇痛的程度, 与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药物血药浓度等均具有较大的关联性, 其中以丙泊酚作为突出。本研究中, 实验组患者根据BIS判断麻醉深度, 调整麻醉用量, 得到了良好效果。
根据BIS适当地对麻醉深度和用药进行调整, 可保持患者血压、HR平稳, 减小波动幅度。结果中, 两组患者T0时SBP、DBP、HR以及BI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T1时SBP, T1、T2、T3、T4时DBP, T1、T2、T4、T5、T6时HR, 以及T3、T6时BIS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各指标整体波动较对照组小。实验组患者用药总量(420.51±70.46)mg少于对照组的(545.67±100.25)mg, 苏醒时间(7.11±2.14)min短于对照组的(9.88±3.24)min,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 在BIS监测下, 可减少麻醉药物用量, 且促进患者苏醒, 有利于患者术后清醒和机体恢复。若根据麻醉医师的经验, 则难以把握麻醉深度, 使得术中患者的血压和HR变化较大, 手术麻醉药物用量相对较多[4-9]。不仅如此, 术后易出现苏醒延迟、嗜睡以及躁动等现象, 不利于恢复。
综上所述, 患者在进行手术中, 根据BIS的变化进行麻醉药物的用量调整, 可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 保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可更好地在临床指导麻醉。
参考文献
[1] 邱友庆. 小儿全身麻醉中监测脑电双频指数与麻醉意识深度指数的价值.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4(11):1222-1224.
[2] 李真, 金宁, 万静洁, 等.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小儿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维持剂量的临床研究.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6, 45(1):17-20.
[3] 程宏霞, 王晓冬, 邱颐. 熵指数和脑电双频指数在学龄期儿童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对比研究.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6, 48(1):8-10.
[4] 侯铁柱, 徐炳欣, 王晓慧, 等.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地佐辛联合依托咪酯与丙泊酚静脉麻醉在老年胃镜检查中的应用. 中国临床研究, 2015, 28(1):4-6.
[5] 庄少惠, 曾兆东, 程明华, 等.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全身麻醉深度的临床评价. 华西医学, 2010(10):1846-1848.
[6] 陈琳, 满元元, 曹江北.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对全身麻醉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3, 29(6):
618.
[7] 王娟娟, 申岱, 贾晓宁, 等. 心率变异性分析指标与脑电双频指数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相关性研究.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1, 27(11):1048-1050.
[8] 张建敏, 王芳, 吕红, 等. 脑电双频指数仪在不同年龄全身麻醉患儿中监测麻醉深度的应用.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1(5):
664-667.
[9] 耿秀, 王胜, 张琪文. 脑电双频指数用于老年患者七氟醚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研究.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 13(1):43-45.
[收稿日期:2018-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