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特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效果观察
2018-06-23杨平石方竞国
杨平石,方竞国
(广东省普宁华侨医院,普宁 515300)
老年糖尿病患者多病程较长,有较长的口服 降糖药史,胰岛β细胞功能显著衰退,继续单纯依赖口服降糖药难以维持理想的血糖水平[2]。胰岛素皮下注射是治疗老年糖尿病较为理想的方案,然而,胰岛素的应用对每次注射的剂量要求较为严格,老年患者容易因药物剂量掌握不准确而影响降糖效果,甚至发生低血糖事件。因此,有必要优化胰岛素使用方案,进一步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的疗效和安全性。本研究探讨地特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在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和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中,男30例,女23例;年龄60-82 岁,平均(68.08±6.12)岁;病程 3-11 年,平均病程为(9.51±4.31)年;身体质量指数(BMI)21-30kg/m2,平均 BMI指数为(25.18±4.66)kg/m2;空腹血糖(FPG) 为 (10.75±2.07)mmol/L, 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9.64±1.39)%。 对照组中,男 28 例,女25 例;年龄 60-79 岁,平均(67.15±5.71)岁;病程3-14 年,平均病程为(9.47±4.08)年;BMI指数 22-31kg/m2,平均 BMI指数为(24.96±4.51)kg/m2;空腹血 糖 (10.88 ±2.13)mmol/L,HbA1c 为 (9.81 ±1.29)%。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对比,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出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的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3年版)》[4]进行诊断。所有患者均确诊为2型糖尿病。同时排除1型糖尿病、继发性糖尿病以及其他原因引起血糖升高的患者;排除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患者;排除合并严重肝肾功能衰竭、感染性疾病等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的患者;排除需要服用糖皮质激素等其他影响血糖检查结果的患者;排除合并精神疾病等,不能配合本研究治疗措施的患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饮食及运动指导。观察组采用地特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进行治疗。瑞格列奈片 (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Co.KG生产)于每天3餐前15min口服,每次服用0.5mg,根据患者的血糖检测结果可增加剂量至每次餐前服用2mg。地特胰岛素注射液(丹麦诺和诺德公司生产)于每晚21:00左右皮下注射,每次10U。对照组采用门冬胰岛素注射液30(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于每天早餐、晚餐前15min皮下注射,初始剂量为0.4U/kg,根据患者的血糖检测结果调整胰岛素的注射剂量。两组患者血糖控制平稳后可出院,出院后仍按照住院期间的治疗方案继续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后进行相关指标的对比。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PG、餐后 2h 血糖 (2hPG)、HbA1c、24h 平均血糖(M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 (MAGE)以及血糖变异系数(CV);对比两组患者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FPG、2hPG的检测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仪器和试剂为雅培C16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HbA1c的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MBG、MAGE以及CV的记录和分析采用美敦力动态血糖检测仪,腹部皮下置入感应探头,连续记录72h的血糖波动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进行表示,计量资料的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对比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糖相关指标的对比 两组治疗后的FPG、2hPG、HbA1c、MBG 以及 MABG 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CV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 FPG、2hPG、HbA1c对比,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 MBG 为 (7.04±0.83)mmol/L,CV为(1.97±0.13)%,MABG 为(1.79±0.26)m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0.05),见表 1。
2.2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低血糖事件发生率的对比 观察组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为7.55%,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3 讨论
2型糖尿病是以胰岛素分泌相对或者绝对不足以及胰岛素抵抗为主要的病理基础,而老年2型糖尿病由于其病程往往较长,胰岛β细胞的凋亡更为严重,胰岛分泌功能缺陷更为明显[5]。张建波等[6]的调查显示,与中年2型糖尿病患者比较,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早时相胰岛素分泌受损更为明显。因此,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多需要使用外源性胰岛素以维持血糖达标。然而,由于老年患者的脏器功能衰退,胰岛素在体内的代谢较慢,容易发生药物蓄积而导致低血糖事件的发生。同时,老年患者肾上腺皮质、垂体功能下降,胰高血糖素等其他调节血糖的激素减少,进一步增加患者低血糖发生的风险[7]。廖淑金等[8]的研究也证实,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无症状性低血糖、严重低血糖以及夜间低血糖。低血糖作为使用胰岛素主要的不良反应事件,如何有效防范低血糖事件的发生是安全使用胰岛素的关键。
表1 两组各项血糖相关指标的对比(±s)
表1 两组各项血糖相关指标的对比(±s)
注:和治疗前对比,aP<0.05,和对照组对比,bP<0.05。
3.41±0.49 1.79±0.26ab 3.48±0.57 3.43±0.52a组别 例数(n)观察组53对照组53时间 FPG(mmol/L) 2hPG(mmol/L) HbA1c(%) MBG(mmol/L)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10.75±2.07 6.47±0.72a 10.88±2.13 6.15±0.71a 14.25±3.06 8.34±1.21a 14.67±2.92 8.54±1.68a 9.64±1.39 7.04±0.63a 9.81±1.29 7.03±0.71a 13.17±2.51 7.04±0.83ab 13.21±2.64 7.35±0.81a CV(%) MABG(mmol/L)3.15±0.29 1.97±0.13ab 3.17±0.31 3.23±0.3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低血糖事件发生率的对比[n(%)]
本研究两组患者的降糖方案均包含了胰岛素的使用,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PG、2hPG、HbA1c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两组的对比,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两种降糖方案均可有效降糖,且两种治疗方案的降糖效果相当。但是,观察组治疗后的MBG、CV、MAB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这说明地特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可更为平稳的降低血糖,减少血糖的波动幅度。地特胰岛素是胰岛素分子与脂肪酸通过酰化反应结合,皮下注射后可形成独特的六聚体而在体内缓慢扩散和吸收,同时,地特胰岛素在血液中能可逆性地与血浆白蛋白结合,减慢其在体内的吸收速度,从而发挥长效、持久的降糖作用[9,10]。地特胰岛素的使用可为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基础胰岛素,有效控制空腹血糖的升高。同时,由于地特胰岛素在体内无明显的峰值,显著降低了低血糖事件的发生风险[11,12]。本研究的结果证实,观察组仅有1例发生低血糖事件,显著少于对照组。因此,地特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的降糖方案具有更好的安全性。研究表明,地特胰岛素可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变异性和低血糖风险,对于老年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等特殊人群糖尿病患者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这与本研究的结果一致[13]。
综上所述,地特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可有效、平稳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同时其发生低血糖事件的风险较低,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2]苏磊,修玲玲,何文,等.老年糖尿病的诊疗进展[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14,34(3):165-168.
[3]高文,陈大方.低血糖及严重低血糖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4):1-4.
[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8(7):447-498.
[5]朱凤平.老年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分析[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4):59-60.
[6]张建波,韩振霞,李保应,等.新诊断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表征初探[J].新医学,2013,44(5):306-310.
[7]翁光明,雷挂兰.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504-505.
[8]廖淑金,黄萍,傅明捷,等.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特征的临床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6,24(3):205-209.
[9]刘俊祥,王志发.2种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研究与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1):163-165.
[10]吴广飞,张运捷,铉绪敏,等.动态血糖监测评价地特胰岛素与甘精胰岛素的降糖疗效 [J].医学临床研究,2013,30(8):1487-1488,1489.
[11]陆菊明.回到基础——地特胰岛素的安全性评价[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20(8):638-640.
[12]黄海华,许文琼,汤佳珍.维格列汀与沙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对比研究[J].江西医药,2015,50(9):859-860
[13]沈素芳,曹家驹.急性胰腺炎伴2型糖尿病的用药监护[J].江西医药,2015,50(9):953-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