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1+1”指导模式建构及运用研究
2018-06-22任克朱斯斯
任克 朱斯斯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专业实践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本文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模式进行回顾与解析,以专业技能应用和社會服务为核心内容,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1+1”指导模式,旨在进一步完善社会实践育人机制,充分践行社会实践育人的积极意义,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全面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模式
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码:A
1表演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分析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参加假期实习或校外实习活动的总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1高校表演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现状
自十八大以来,高校社会实践活动蓬勃发展,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社会认知、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专业能力的重要手段。表演专业大学生经常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但因为缺乏对活动的正确认知和缺少相应的社会实践指导,容易呈现出“三分钟热度”,持久性不强。表演专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大多在运用传统的模式,服务内容单薄,深度不够。在艺术院校中表演专业的学生通常重视技艺的学习,而容易忽视自身的全面发展。该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常由团组织带头,但大多数参与者表示,参加社会实践并非出自本意。而社会实践本身就是一个无私奉献的事业,如果参与者都是为了个人利益而参与活动,便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
1.2表演专业大学生的自身发展及发展目标
伴随着表演专业在高校中的快速发展和教学体系日益完善,高校表演专业的分类更加明确,譬如影视表演、音乐表演、体育艺术表演、武术表演、服装表演等。如何利用体院自身优势,发展办学特色,在众多高校中做到“脱颖而出”满足社会需求,这就需要不断探索体育艺术表演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充分结合。
表演专业应当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要为各个行业,各个社会生活的领域培养高素质人才。在社会服务方面,表演专业应当为人们精神追求提供途径,要有主动介入和影响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鉴于人才培养是专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专业最显著,最基本的职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是表演专业发展的核心。因此,需要通过对表演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模式的建立来培养应用型人才。
2“艺漾年华”社会实践指导模式研究
“艺漾年华”是武汉体育学院艺术学院成立的一个自上而下推广,自下而上发起的社会实践模式,随着组织运行机构的逐步成熟,参与者专业素养的不断提高,累计参与的人数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武汉体育学院以“艺漾年华”社会实践队为例的指导模式在建立中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本研究立足于表演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实际,通过以“专业实践”与“社会服务”为支撑的“1+1”指导模式研究,为指导表演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评价依据。
2.1“艺漾年华”组织社会实践特色模式
“艺漾年华”组织社会实践以体育赛事实践服务、社区指导服务、体育支教服务及舞蹈助残服务为主,参与队员结合自身专业优势让指定体育舞蹈、健美操、啦啦操、艺术体操等专项的专业人才通过寻找社区健身锻炼骨干、少数民族落后地区青少年等进行新兴体育艺术专业培训,营造学习氛围,为其服务。通过以“专业实践”与“社会服务”的指导模式,在建立健全表演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机制、促进表演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良好发展的同时,也对落后地区青少年、社区群众等带来新兴体育项目技术指导和体育艺术文化宣传,并为其树立积极锻炼意识服务,成为社会服务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2“艺漾年华”队员社会实践评估研究
表演专业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对自我能力培养具有促进作用。专业实践能够提高学生对舞台表现的感受力、创造力,拓宽自身的视野。在学生评价标准中:准备是否充分、表现方式是否呆板毫无新意、实践过程中自身参与度如何、自身能力是否有提升等都可列为学生自评当中。将自身专业技能运用与实践过程中服务于社会,无疑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艺术思维与创作平台,使其达到质的飞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将会对学生专业有很大的帮助。此外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表演专业学生对于实践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和自身能力的加强,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学生对于专业的认识也更加理性,更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重点加强。
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艺漾年华”社会实践队队员的评价进行调查、研究。评估方式多维度、多样化。定性评价是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表示出的工作态度、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评价。定量评价是指要量化实践教学评价标准。
通过调查访谈“艺漾年华”社会实践队队员与其同专业其他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在该运行机制和项目的专业程度上优势明显,超过90%以上的队员认为运用专项技能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无论是个人自我认同、应急能力、认知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方面均超过其他同专业的学生。通过对“艺漾年华”队员社会实践指导的研究,不仅能够提升表演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水平,更能激发表演专业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与积极性,发掘表演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潜在社会价值,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提供参考。
3社会实践提升能力的路径建构
3.1表演专业大学生“1+1”社会指导模式机制
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高校的育人功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研究开始不断深入。表演专业大学生“1+1”社会指导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师生主体意识的运行机制为基础,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指导。该指导模式以表演专业大学生为对象,对社会实践进行专业实践与社会服务的分化,细化表演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建立社会实践指导评价体系。
3.2表演专业大学生“1+1”社会指导模式内容
在专业实践方面,表演专业大学生利用本身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给城市和农村青少年以及少数民族落后地区青少年带去新兴的艺术表演指导,并宣传一定的艺术文化知识,进行一段时间的表演项目展示、教学和新兴表演项目推广,实现支教服务;表演专业大学生利用自己的舞蹈专长为残障青少年编排适合他们的简单舞步,为他们营造一个学习舞蹈的氛围和平台,用舞步梦想去温暖残障青少年,实现舞蹈残助服务。在社会服务方面,表演专业大学生通过参加一些大型体育赛事的服务工作,例如,裁判、组织、引导、礼仪、检票等一系列与比赛秩序相关的事宜来实现体育赛事的服务;通过自身专业优势以及专业资源在各个领域为教授群众健身锻炼项目提供服务,例如在社区寻找健身锻炼骨干,为社区全民健身骨干进行专业培训,为社区群众树立积极健康锻炼意识,实现社区指导服务。
3.3表演专业大学生“1+1”社会指导模式的发展和建议
该指导模式将实践、文化、氛围等育人方式相结合,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环境。内容上的创新,更深层次体现了社会实践的专业性,社会性,服务性,科学性,实效性;方法上的创新,使其向课程化、项目化、全员化、基地化发展。该模式指导大学生把专业技术同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对个人和社会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实现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参与红色活动,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等社会实践,对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奉献服务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进行一定的培养,深入社会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教育,促进表演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1”社会实践指导模式具有项目化运作的特点,将指导教师、组织者和参与者的任务按照内容和目标进行要求,合理设置实践项目,并推动学生在项目化的社会实践环境中完成预期任务。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化建设,对参加实践的表演大学生的专业所长与地方需求的进行有效对接,将社会实践作为一项有计划、有目标的教育实践模式,将理论和知识在实践中进行检验,提高了大学生实践能力,也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做了准备,提高了社会实践的效率和质量。
从表演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证研究出发,对其参与实践动机、培训指导、素质提升、知识运用、社会化等方面做深刻了解;加强对大学生的领导,建章立制,实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强化主体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形成充分发挥师生主体意识的运行机制;从知识运用与创新、团队合作、适应社会,社会责任感四个维度进行,加强该指导模式的社会实践育人功能。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2016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表演专业大学生“1+1”社会实践指导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6Y154)的成果。
參考文献
[1]金瑶,陈华洲.论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34(04):101-104.
[2]江耀峰.大学生社会实践状况及实践态度影响因素研究——对华中科技大学600名本科生的调查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