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018-06-22廖润莉
廖润莉
摘要刚刚步入初中生活的很多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动机以及智力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为了更好的在英语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特点,尊重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学习英语,将分层教学法引入初中的英语教学中,以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英语的教学效率以及教学水平。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初中英语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从初一下半学期开始,两极分化逐渐显现,到初二便发展到白热化的程度,给学校教学与管理带来了一系列棘手的问题。为此,我校英语学科组在认真学习英语教育理论和先进教法的基础上,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分层教学法”,即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提出不同要求,采用不同方法,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本文就“分层教学法”的依据和实践作一些论述。
1实施“分层教学法”的依据
1.1“分层教学法”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应试教育”实质上是“升学教育”。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提出的要求,老师总是“充耳不闻”,即使举手,也是“熟视无睹”。这些做法客观上剥夺了后进生应有的权利和个性得以发展的机会。原国家教委主任柳斌曾指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应该是走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和个性发展教育和谐统一的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为每一位同学创造条件,提高全部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分层教学法”将每一位学生都纳入教育对象,并能提出都能接受的要求和目标,从而为每位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舞台。
1.2“分层教学法”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
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求教学按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系统周密的思维能力。学生升入初一时成绩的差距,意味着学生的认识、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均处于不同层次。如果从班级的平均水平出发,后进生不会因知识间的断层和学习能力弱而无法完成任務,会渐渐丧失学习信心,最终放弃学习。“分层教学法”强调以学生原有知识为起点,逐步提高,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1.3“分层教学法”符合目标教学理论
布鲁姆认为:只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与适当的学习帮助,95%以上的学生都能够达到确定的教学目标,获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分层教学中教师的“教”就是要适应学生的“学”,这就要求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更加注重“导”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目标导向下得到激励,主动学习,达到成功。
2实施“分层教学法”的步骤及应用
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笔者实行了以下的分层教学方法:保留行政班,进行班内隐形分层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2.1以多元智能理论指导学生分层
美国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出,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强势智能和弱势智能,教师应该善于发掘学生的强势智能,提高学生学习自信,从而达到弥补其弱势智能的教学目的。
2.2以目标教学理论进行学习目标分层
对学习目标进行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
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备课时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确立认知分层的目标,认知分层可应用“同教材、同进度、异要求”的策略。
2.3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性差异分层授课
主要采取“大班导学,小组议学,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措施。根据备课要求,授课着眼于B类中等学生,实施中速推进,课后辅导兼顾A、C优差两头,努力为差生当堂达标创造条件。具体做法是:上课时合为主,分为辅;课后则分为主,合为辅。做到对A类学生少讲精练,让他们独立学习,注重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智能,提高学习能力;对B类学生,则实行精讲精练,重视双基教学,注重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的处理,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对C类学生则要求低,坡度小,放低起点,浅讲多练,查漏补缺,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堂提问注重层次性,具有启发性,及时点拨,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用,让学生“不跳得不到,跳一跳抓得到”,只要努力,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2.4对学生进行分层辅导
分层辅导学生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各层次学生可以利用老师辅导的机会及时解决自己头脑中的问题。
3实施“分层教学法”的效果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分层教学法”已初步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它锻炼了教师的教研能力,培养了教师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了学生学业水平。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学生的呈现如下特点:优秀学生越来越多,后进生越来越少。当然,“分层教学法 ”应用还处在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探讨。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构建并实施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也深深体会到教学模式本身应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模式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尤其是在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需要不断发展优化教学模式,使之更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树仁.试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