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法探索
2018-06-22徐志霞
徐志霞
摘要美术是学校美育的主要途径,它通过美的形式以情感感染人,教学方法要根据其特点实行素质教育。
关键词美术教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美术分基基础知识,基于技能和欣赏与创作。但传统的教法是完全按教材体系,照本宣科地注入式地教。学生处于被动训练的地位,兴趣不能得到很好的激发,更不能产生学习激情。素质教育强调“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一、創设认知矛盾和认知情境,让学生产生需要感,从而激发兴趣。在教某个基本技能时,如果先教方法,再让学生仿照画,这应该说是符合循序渐进的规律,但这就没有认知情境。在美术教学中,我采取了第二种办法。今天就是教画正方形,我一句话也不指导。只布置在本子上画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学生有直角三角板,有直尺,铅笔,还有橡擦。学生被赶上了架,各自画了起来,学生画的过中,我巡回观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画的正方形的四角不相等,这是不会使用直角三角板造成的,学生完成了,老师才说,我看见不少同学画得不标准。随即把某个学生的画放大在黑板上,让同学们观察,找出不准确的地方,大家找出来了,由于每个角不相等(每个角应都是直角),正方形就不标准而难看,还有每条边没有画成完全统一的尺寸,这是操作的失误。这时我在黑板上进行纠错,学生在下面进行纠错,印象十分深刻。这时再布置学生重画一个、两个,直到画标准为止。学生终于掌握了操作方法了。故意让学生先出错,然后再纠错的方法,就好比领着一个从未到过这里的人走路一样,故意让那人在前边走,另一个在后边走,说是听后面人的指挥,但有时该倒拐了。故意不发指令,让他走错了,才把他叫回来,这时印象特别深刻,第二次再走这条路,在这儿再敢不会出错了。
二、美的欣赏。对画的欣赏,一般是由挂一幅画在黑板上,老师指着让学生观察,分析,教学理解。但这种教法,学生只能跟着老师的思维走,主体精神发挥不充分,因为这仍然是注入式而非启发式。应怎么做呢?我是这样做的,先出示一幅画,画的内容由简到繁。比如先出示一支铅笔。让学生观察是否画出了铅笔的特质,当学生理解不了铅笔的特质时,又形成了认知矛盾。这些我仍让他按自己的猜想理解钻笔有何特别的质地。他们豁出去了,有的说铅笔杆画得象水笔杆,太粗了,有的说笔头削得不尖,不好使用。有的说铅笔杆的字太潦草了,有的话铅笔的尾部没有现出圆心,还有的说铅笔杆的条形棱子不一样宽。等等。学生们发言,我一一肯定。肯定他们敢于发表意见,这和平时的培养分不开的,我平时鼓励他们勇于发言,说错也没关系,说错了是好事,这就暴露了问题,说明那是个难点。当同学们说完了,我问同学们有没有反驳的意见。有个学生发言了。他说铅笔尾部有没有铅心,要看铅笔的位置怎样,如果平直放,便见不着钻心,如果倾向观众才看得铅心。好,我充分肯定了他的见解,这为以后画圆柱体、正方形、长方体的立体透视图打了点观察角度的基础。没有发言了,我才补充一点说,还有一点你们没反驳到,这时同学们的注意力最集中,因为这又是故意让学生出错后纠错的时候。也是同学们要检验自己为什么没发现哪一个问题的时候。我说铅笔削得尖与不尖,要看作何用。如果画线条则需尖些,如果涂深浅颜色,则需粗些。同学们点头领会了,认为这里不是缺点,我又说至于铅笔杆上的棱子条形不一样宽。我随即叫同学们拿起自己的铅笔变幻位置看看宽窄是否一样。同学们纷纷操作起来,啊,明白了,正对着自己的这一面看起来宽些,侧面的看起来窄些,但说不出原理。我点拨说这是立体透视原理,以后会学到的,这里不作解释。这为今后讲立体透视埋下了伏笔,设置了一个悬念,让学生们知道,原来画画还有这么多原理,需要不断学习,这又激发了学习兴趣。自我评析,教学中不断制造认知矛盾,不断让学生出错,然后纠错,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才能使学生思维活跃,从而内化为能力,比满堂贯注入式的效果好多了。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先出示几组竹叶,一组是相机拍摄的照片,一组是交叉组合的竹叶,但排隐得太匀称,无艺术美,一组是排列得疏密有致的,有艺术美,我让学生观察后找出拍摄的那组,学生找出来了,问为什么?学生回答他们常见到竹叶,觉得它真实,再问学生另两组你们喜欢哪组,都说最后那组,问为什么?说好看些。这时我从大口袋里拿出一竿竹枝,这是较全面的竹枝。竹叶各种排列的样式都有,我让学生找出排列得好看的那组。同学们找出来了,我又问,画家画的竹叶为什么要以排列得好看的为模特?这个问题把学生问住了。他们有所意会而不能言传。我告诉他们,这就是艺术,艺术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因是为了表现某种精神。好象一个人穿的衣服,需要花色好,样式好的,穿上也合身,这是爱美的表现。竹子向人们展示出它美丽的风姿,能激起人们对竹的喜之情。因为竹的本质就是美的,创作时就会去其缺点而取其优点,才能展示竹的美丽本质。这又为以后学习创作原理播下了种子。
综上所述,美术教无定法,但有规律,只要遵循教育规律,可以创造出灵活多样的好方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