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积极心理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作用
2018-06-22赵秀华
赵秀华
摘要积极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二者具有紧密的联系,在终极目标上是一致的。本文通过将积极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谈了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积极心理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创新工作,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摆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在创新方面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方法,努力探索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体系,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方法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这既是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主要方面,也是思想政治工作深入的重要标志。
1积极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致性
1.1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指利用心理学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本质特点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
1.2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综合教育活动,是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与重点,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共同推进的综合教育实践。 具体来讲,它是针对人的特殊心理活动,主要解决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问题,不断提高人们思想觉悟和辨别是非能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完善人格的综合教育实践,其目的是使社会成员的立场、观点、价值观符合党和政府倡导的主流意识,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基层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优势。
1.3积极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致性
心理和思想都是以客观现实作为源泉的。客观现实是人脑产生心理和思想的基础,都是人脑反映的客观存在。心理和思想都是以实践为桥梁的, 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提高。心理是思想形成的前提, 没有这个前提就无法也不可能產生思想;思想是心理的升华, 没有这个升华, 心理就只能停留在事物表象, 失去实质的价值和意义。思想与心理的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人的活动的探索,它们是相互紧密联系的:人的心理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思想素质的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好,才能更客观,更科学地去认识世界,认识社会,有科学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则容易保持平衡的心理,从容应对工作和生活。
积极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一致,都是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服务的, 都是培养社会成员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其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这都符合了党的十八大报告的要求。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就要求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建立融洽和谐的思政教育主客体关系,尊重社会成员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社会成员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社会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成员的自由全面发展。
2积极心理学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体现
思想政治工作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求有较高的说服力、较强的影响力,同时也要求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应当给人们以新的思想、新的信息、新的知识、新的启迪、新的思考和新的追求。
2.1积极心理学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创新
积极心理学通常将研究对象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主观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包括主观幸福感、快乐及其生理机制和获得途径;第二个人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宽恕、创造性等;第三群体层面上,研究公民美德,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包括健康的家庭、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总之,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具有成长的潜力和向上的心理趋向,关注和挖掘社会成员个体和群体中积极的品质和潜能,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致力于增强他们的积极体验,发掘和培育他们的积极人格品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同时与社会积极倡导“正能量”的文化价值理念相结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2.2积极心理学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创新
积极心理学从挖掘和培育社会成员的正能量的基本理念出发,探讨其自觉地以积极的人格和心理去主动地获取先进思想理念和文化价值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活动机制。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乐观型解释风格出发,帮助社会成员在面对失败或挫折时做出一种积极乐观的理解,从失败或挫折中汲取营养,进而学会对自己的宽容。同时,运用积极人格理论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变革传统教育模式,学会挖掘、肯定社会成员个人旳积极品质,努力培养社会成员良好的自尊,增加归属感,营造安全感。
2.3积极心理学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创新
积极心理学通过对社会成员集体信念、集体目标的教育,“使不同价值取向和目标需求不同的个体能按(下转第98页)(上接第87页)一定的组织规则结合在一起,并在多元的价值取向中找到共同的需要和价值目标。”它非常重视积极的组织系统的建构,重点研究怎样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等系统,从而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它认为积极的社会制度是构建积极人格特征的支持力量,也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最直接的来源;它认为社会关系、文化制度与政治环境在个体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通过理想信念教育、榜样示范教育营造氛围,通过社会实践和体验式教学增加社会阅历,增进社会成员的积极乐观的情绪体验,培养他们的意志力、自信心、人际交往和情绪管理能力等积极品质,激发他们内在的积极取向,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和成长成才需要,结合多种途径全面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才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3把积极心理学运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运用积极心理学原理时,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着力点放在热点、焦点问题上,注意与时俱进,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为出发点,特别突出社会成员的积极心理情绪和积极人格特质的挖掘,通过凸显正能量而增强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善于发现社会成员个体存在的发展潜力,用肯定的、开放的和欣赏的眼光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问题,把不断挖掘和彰显人的积极品质和道德自豪感、使社会成员成为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主体作为出发点,来完善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等环节,不断丰富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法,培育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新精神,才能够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时代性、前瞻性,才能够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全面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勾画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但国民素质与实现中国梦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目前,人们的利益需求趋于多元化,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多样化,思想需求和实际问题明显增多,新的环境和新的任务错综复杂。因此根据群众的实际需要,掌握了他们的通常心理,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注重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要,以欣赏肯定的眼光对待、接纳他们,注重培养他们的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积极特质,才能够使思想政治工作得民心、顺民意、服民气。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将社会发展的要求内化为国民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推动国民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社会化,促进社会治理的进一步完善与和谐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书目
[1]姚书志,张英.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探析[J].学术研究,2012.
[2]申金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要有新作为[N].焦作日报,2017-06-07.
[3]孙涵.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