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我要走了
2018-06-22王胜华
王胜华
农村娃书读得迟。7岁的时候,我才背起书包对父亲说:“爸,我要走了。”
乡考之后,我就离开村子到十几里外的地方去读初中,这是一段去时完全下坡、回时完全爬坡两头都黑的路。父亲为我舂米磨面,备足一个星期的口粮,说:“村口有几条不识字的狗,专门咬那些识字的人。”于是常常脚跟脚地把我送到那排柴篱笆村口。我站在篱笆墙外说:“爸,我要走了。”父亲就站在篱笆墙内,两眼有些茫然和空落,却努力地从底层衣兜里拿出几块钱,实实地摁在我的手心上说:“家里不宽裕,节约着用。”然后就左手扶篱,右手搭眼,一直看着我走远。我这一去,要到周五的下午至黑的时候才能回到家。如果周五天黑了我还不到家,父亲就会急得放下手里的活计,顺着我上学的山路穿过那片鹰飞鼠跳、蛇行狼藏的密林对着山下奔跑和呼喊:“仨儿——到哪里了?”暗夜沉沉,星眼眨眨,父亲的喊声有时候隔着山梁传来,我就用鸟叫的口哨声远远地应答父亲;有时候,父亲的喊声就在眼前,我就用狼的叫声应答父亲,父亲就拍拍胸脯说:“儿啊,你吓死我了。”不管是真吓着,还是假吓着,父亲都拉扯着手袖揩干我额上的汗粒,接过我的背包扛在肩上,边走边递给我一个煮熟的洋芋、烧熟的包谷,或者半绿半白来不及弃土的萝卜。
父子的感情,一周一次是不是太少?
然而,比这更少的还在后头。初中毕业,我考到一百六十多公里外的州府读高中去了,“爸,我要走了”也由一周一次变成半年一次,甚至有时候还要延迟到一年才能够说一次了。好在父亲在州府兼了一个闲职,时不时地到州府来开会,遇上周末,我还能跟父亲出去走走,从父亲身上去感知一点点乡息。每次出去,父亲都要亲自把我送回到学校门口,我站在学校门里说:“爸,我要走了。”而父亲就站在学校门外,点点头,目送我走入校园。
本以为大学毕业了、工作了、有家了、有孩子了,我就可以回去多陪陪父亲,可回老家待不过三五天,我又以工作忙、朋友约、孩子上学、那边的老人等等一番番理由和父亲说“爸,我要走了”。我与父亲总是聚短离长,甚至就连说声“爸,我要走了”也是越来越少,我离父亲越来越远了,远得即使父亲没有一点病痛的时候也够不着。
2012年的春天,经过组织推荐、考察,我当上自治州的一名政协委员。父亲极为高兴,可一贫如洗,身无长物,他把自己曾经在政协会议上穿了二十年的麻布花衣递到我的手上说:“穿上它,到政协会议上为民建言。”我接过父亲的花衣,穿在身上,站在父亲面前说“爸,我要走了”的那一刻,父亲似乎看到了自己年轻时候的样子,踉踉跄跄地走过来,用力扯了扯我身上皱皱褶褶的衣服,陪我走了很远一段路才停下脚步,脸上露出他平生最为高兴的神色,目送着我下山、走远。
父亲七十七岁那年的一个早晨,他用颤抖的声音在电话里说:“仨儿,你娘刚才就丢下我们走了……”我气喘吁吁地闯进家门的时候,老屋土院早已聚集了泣不成声的人群。见到我,一向硬朗决绝的父亲一下子就失去了自制力,不知所言:“仨儿,我没有把你娘留住等你回来……”然后,就在亲戚朋友面前雙手掩面地失声痛哭,无法自持。在泪海里办完母亲的丧事,亲戚朋友就像风吹落叶,纷纷离去,挤拥的老屋土院顿时空寂下来,形单影只的父亲坐卧不宁,对着母亲长久病卧而今空落落的那张床滞目凝神,凝神滞目。他忽而走过去拍拍母亲的床,把母亲的床平了又平;忽而走出门去,像丢了魂似的东张西望,似乎是在等待外出劳作的母亲回来。我说:“爸,别这样,我娘真走了……”父亲似乎听清了我的话,从屋外走回屋里,继续在母亲的床边这里摸摸,那里拍拍,然后说:“你娘只是穿戴漂亮地出门做客去了,我在家里等她……”情到深处,我的眼泪破帘而出,瀑湿了双襟。
母亲走后,父亲努力去扮演着母亲的角色,洗菜做饭、收碗刷筷、喂鸡唤猪……艰难地给我们维系这个日渐苍凉的家。拜别父亲回到自己的小家里没有几天,女儿也背起行李对我说:“爸,我要走了。”
那一刻,我也只能挥一挥手,去做女儿前行的风帆。毕竟,我们都是父母的孩子,又都是孩子的父母。
责任编辑:曹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