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亲情线
2018-06-22李大旭
李大旭
线的这头是妻子,距离35公里。
3年来,每个周一早上六点,当儿子和母亲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妻子和我就得拎着装满衣服、蔬菜、水果的大包小包赶赴妻子的学校,吃的用的,都是头天晚上从超市买回来的,基本上能管一星期。妻子总是自嘲说,咱这整天跟蚂蚁搬家似的。先把她送到学校安顿好,我再马不停蹄地赶回市里上班。周一早晨惊心动魄的程度,用“打仗”来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
夏秋季节的时候还好一些,那时的天亮得早,视线好。清晨六点的天空已经褪去黑色外衣,夜晚的繁星也隐去不少,唯独天边的启明星格外耀眼。拂去车窗上的露水,乘着微凉的风,我们迎着泛着鱼肚白的熹微晨光,向学校出发。
一路上,一群赶着早读的中学生骑着自行车、电动车疾速驶过,你追我赶,生怕自己被落下似的;去早餐店买早餐的大爷大妈,晃晃悠悠、不慌不忙地和炸油条的老板打着招呼,一阵寒暄,老板一看就知道:又是老三样;公交站台等着坐头班车的人们,个个神色严肃,朝着公交车来的方向翘首企盼,望眼欲穿;早起晨练的人们络绎不绝,有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有身材健硕的中年人,有头发花白的老年人,他们或十几人一群聚在一起跟着动感的旋律跳广场舞,或三五人随着悠揚的古筝打太极拳,或干脆独自一人耳朵里塞上耳机沿着便道散步。路上遇到最多的还是车,各种各样的车,小轿车、大货车居多,每当路过街口,送学生的、拐弯的、调头的、直行的挤作一团,成群的喇叭声汇在一起在街口回荡,热闹非常。
冬春时节就相对难熬了。天亮得晚,车刚发动,暖风上不来,车里边除了吹不到风,其他的跟外边差不多,方向盘凉得跟冰棒一样,手一挨着,刺骨的寒意瞬间就达到全身每一个毛孔,车前窗结了厚厚的一层霜,就算用卡片刮过之后,看外面也是朦朦胧胧的。
这些还不算太难解决,最令人头疼的是大雾。浓稠的大雾,弥天盖地,仿佛一只贪婪的饕餮怪兽,要把沿途它遇到的城市、村庄、河流、树木、日月星辰都给吞进肚里,又如匆匆行路的人们心里化不开的忧愁,伸手抓一把,就能闻到他们内心的苦涩。这些雾也各有特色,有的安安静静地悬在半空,笼罩着村庄;有的像顽皮的小孩儿,随风而走,在空旷的田野间不安分地荡来荡去;有的则故意跑到车前面“打个滚儿”,让你一头扎进去,摸不清东南西北,得提高十二分警惕,稍不注意就会发生事故。每次把妻子送到学校,开车回去以后总不忘给她发个信息报个平安。
线的那头是儿子,相距20公里。
儿子一岁之后就跟母亲回老家了,当时妻子和我还在县里上班,经常一两个月才能回老家一次,县里和老家相距较远,回来一趟不容易,得在路上走大半天,中间还得换乘一次车。每次回来儿子都会在大路边等着我们,先是眼神木讷地盯着我们看,之后才会兴奋地往我怀里扑,抱着脖子搂得紧紧的,回家的路上跟我们讲他在家的事。亲情离开太久,记忆有些模糊,需要重新组合提取。
每一次回去,儿子都有新变化:会站了、会走了、会跑了、会说话了、长高了、会自己吃饭了……除了相见之初的喜悦,更多的是心绪平静后的感伤:自己的孩子也快成留守儿童了。每次要返回县里,得等到他睡着我们才能走,儿子也挺听话,真的就相信了我们编织的漏洞百出的谎话:爸爸妈妈去打买小孩儿的人了。小孩子的心真的很单纯。
儿子两岁的时候,我回到市里工作,我与儿子的距离更近了,但是在他成长的道路上依旧在扮演那个缺失的角色:没有接送上幼儿园、没有去开过家长会、没有参加亲子活动、没有辅导过作业……
有一次,我早上起来的时候,儿子也醒了,我急着上班,他却一改往日的乖脾气,早饭也不吃,哭闹着非要我送他去幼儿园,怎么哄也不行。最后只好妥协:我把他先送到幼儿园,他奶奶再把他接回去,吃完早饭再送到幼儿园。他高兴得手舞足蹈,大人在一旁哭笑不得,小孩子的心思有时候还真不好琢磨。
以前,我总认为小孩子只要吃饱、穿暖、有伙伴玩就不会有其他方面的需求,随着我自己孩子的成长,我才意识到以前头脑中的这个想法有多么幼稚:小孩子都需要父母的关爱和陪伴。我发现,有我的陪伴他堆的积木造型更奇特,有我的陪伴他画的图画更有新意,有我的陪伴他跟别人交流更大胆,有我的陪伴他做游戏更开心。
他现在最喜欢做的游戏,就是我双手托着他的腋下,向天上抛再稳稳地接住,每次脸上都笑得跟朵花一样,率性天真的笑声充满小院。每一次往上抛,我就觉得比上次又重了,重的不仅仅是身体的重量,还有那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时刻感受到他在成长的内心世界。总有一天,儿子会重到我抛不动,甚至不愿再让我抛,我真希望那一天慢一些到来。
前几天,我独自回家看儿子,晚上哄着他睡觉时,我无意间问了一句,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他半睡半醒迷迷糊糊地说了一句:我想爸爸妈妈每天都能陪着我。就这一句简单的话深深地戳痛了我的心窝,击中了我的泪点,湿润了我的眼眶,我觉得自己亏欠的太多了。这是一个多么小的要求,我居然做不到,我为我的无能而深深自责。我们总是为自己找理由:你现在太小了,等长大了就来市里跟我们住一起;平时工作太忙,没有时间接送你;再等等,过完年就去市里上幼儿园……儿子就在这半留守的状态下慢慢长大了。
55公里,对于外出务工的人来说,实在算不得什么,一周能见几次面,比那些只有过年才能见父母面的留守儿童幸运多了。但就是这样,每当看见儿子那期待的眼神,酸楚依旧汹涌,不断拍打灵魂的堤坝。
责任编辑:黄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