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今天与历史的对话
2018-06-22张兆晖
张兆晖
郭沫若曾经诗曰:“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丘。”行走在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上,涉目成景,移步见奇,无论春夏秋冬,山川景色总是变幻莫测,瑰丽动人。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呈东北-西南走向,全长约1160公里。步道南端位于福建省武平县,经福建龙岩、三明、南平三市,后过江西上饶,再沿闽赣浙三省交界的仙霞古道,向北延伸到浙江省遂昌县。步道沿线丹霞地貌十分典型,层峦叠嶂,许多山峰海拔在1000米以上。整个华东六省一市最高峰,号称“华东屋脊”的黄岗山(海拔2158米)就雄踞在步道一侧。武夷山国家公园地处步道北段,也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所在地。步道沿途文化特色鲜明,是世界著名的理学名山,是客家文化聚集地,历史遗迹众多,拥有众多的古道、关隘。
一条步道串起两省的“双世遗”
波兰时间2017年7月9日(北京时间7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1届大会在波兰克拉科夫召开。此次世界遗产大会审议并通过了武夷山(江西铅山)申遗提案,并且审议通过了武夷山边界的调整项目。至此,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扩大到福建和江西两省。
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穿行于闽赣交界处,串联起了两省的双重遗产地。徒步者在这里可以见识到世界同纬度带现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观赏到保存了12个多世纪的古遗址、遗迹,如九曲溪畔的寺院庙宇、精舍书院和摩崖石刻等。
徐霞客:武夷山步道上的徒步先驱
闽浙沿线,尤其是沿武夷山山脉两侧,美丽的丹霞地貌和密布的河流水系,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景观组合——水上丹霞。“碧水丹山画中游”,诗情画意的景象吸引了历代高人雅士、文臣武将在山中游览、徒步、隐居,并给后人留下无数诗章。
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就是这其中的一员。这位资深“背包客”,曾5次入闽观光考察,每一次他都是从武夷山区的古驿道进入福建的。第一次到访武夷山,取道崇安(今武夷山市)分水关的驿道游览了武夷山(小武夷)。而后4次他都取道浙江仙霞岭南下蒲城的驿道,寻访了浙西江郎山、闽西桃源洞和蒲城浮盖山等地,与今天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上的部分节点相吻合。可以说,徐霞客先生是国家森林步道上的先驱者了。
徐霞客惊叹于“中通一线,上下尺余”的峭壁峡谷,醉心于“远近峰峦,青紫万状”的暮色丹霞,顾盼于“曲直高下,随岩宛转”的飞泉流瀑。这些精确观察和翔实描述最后著写成了我国丹霞地貌考察史上极具价值的《游武夷山日记》,达3500余字,是徐霞客所撰写的诸多名山游记中最长者,可见武夷山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在徒步中见识“动植物王国”
武夷山在世界动植物科考史上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尽管这里在生物地理区划上处于东洋界,却杂有大量古北界系种,是个物种大融汇的地方。这是因为武夷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孕育了多样的小生境,拥有11类17个亚型的森林植被,为孑遗物种提供了天然避难所,令它们躲过第四纪冰川。至今,中外生物学研究者仍在武夷山这片大森林里徒步考察,渴望能重新找回以往“已消失的”物种,希望它们仍然在这个“大避难所”里存在著。
第一个在武夷山进行大规模生物学考察的西方人是法国生物学家神甫大卫(A. David)。他在江西九江收集生物标本时,从当地的传教士那里听说与江西毗邻的福建是一个物种种质资源非常丰富的地方。于是,大卫带领一行人员,徒步从江西前往福建,随后进入了武夷山区的崇安,并在当地一个小山村的传教点住下。在当地村民的帮助下,他们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仅脊椎动物新种就发现有50多种,包括大足鼠、红腹线鼠、挂墩鸦雀以及棕噪鹛等。这些具备新物种的特征并满足分类概念标准的标本被认定是“模式标本”。大量的标本被源源不断地被送往西方的博物馆,并在西方生物学界引起强烈震动。自此武夷山作为“生物模式标本产地”蜚声海外。
古道漫漫,八闽通衢
据《福建交通志》及《福建通志》记载,自唐朝起,福建开始修建驿道。至清末,由福州三山驿通往省外的驿道共有5条,设驿站59处,构成福建古驿道系统。除了沿海驿道外,其余4条均涉及武夷山脉。
清代福建驿站同其他省驿站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没有驿站马匹。这是由于福建崇山峻岭,登涉不易,所有公文只能靠人力递送。所以清代的公文无论如何紧急,即使是以每日五六百里递送的军机处廷寄,一入福建也只能按照每昼夜三百里的速度走。乾隆二十三年,福建驿递制度中又增设了“千里马”。而所谓“千里马”并非真的马,而是指步行速度较快的差役,专门来投递由府县至省会的紧要文书。由于“千里马”是直达目的地,不必每一个驿站都停留,其传递公文的整体速度要更快,堪比现在的直达快递。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自民国二年邮驿系统废弃以后,古驿道历经百年沧桑,大部分都已损毁。目前,仅在较为古朴的山区还保存有古道的原貌。未来,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将串联起这些千年古道,让今天的徒步者有机会重走当年的“邮驿之路”“商旅之路”“宦游之路”,跨越时空与“千里马”一拼脚程,暴走天涯。
寻访朱熹当年的足迹
朱熹是继孔子之后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其“朱子理学”曾在东亚和东南亚国家中占据统治地位,并在哲学方面影响了世界,而武夷山正是“朱子理学的摇篮”。
朱熹一生官吏生涯很不得志,当官在朝仅46天。他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武夷山开办学院。在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沿途,凡是朱熹曾经活动过的地方,都能找到由他亲自创办的或是曾经授学过的书院或精舍。在武夷山的隐屏峰下他开办了武夷精舍,就是后来的武夷书院,又称紫阳书院。书院地处武夷山九曲溪的第五曲,风景尤为秀美,朱熹十分喜爱这里,一首《九曲棹歌》,写出了他对武夷风光的无限眷恋,而九曲溪也因此作名扬天下。
后朱熹承父志在建阳创建了考亭书院(位于今建阳市考亭村)。这是朱熹一生创办的书院中最有影响力的一座,也是他一生中创办的最后一座书院。历史上的考亭书院坐落在麻阳溪畔,规模宏大,有学堂、食堂、宿舍和操场,还有一座面积很大的跑马场,甚是气派。宋代学术史上著名的“考亭学派”就是在这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