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母

2018-06-22王英琦

情感读本·道德篇 2018年3期
关键词:性命窝头老庄

王英琦

一个人只有用真诚的性命才可感动性命,只有将一己融入广义血缘,才可与永恒不朽相会。

在千里淮河的中下游,在著名的临淮古都寿春的西北角,在一段叫做老龙头、教门庄的堤坝旁,静静地矗立着一座素朴的石碑:“淮河女儿之墓”。她就是我的养母——一个名叫韩风娟的平凡而又不凡,一个不是亲生却胜似亲生,一个将我从狗嘴、雪地里救回,放在心口捂了三天三夜才捂活的伟大母亲之墓。

淮水,年年岁岁轻吻她碑前的荒草;河壩,岁岁年年呵护她不朽的亡灵。她是我在这个浮世的精神家园,我的生命坐标,我的起点与终点。

小脚、大襟褂、笑眯眼,一口珐琅质齐整的白牙,笑慰周遭之人,这就是养母定格、永生在我心中的刻痕。那时节,闹灾荒,家里穷,每周捞上顿窝窝头就是上好伙食了。怎能忘,每当窝头热腾腾出笼,养母便蹑着小脚,端着馍匾,将热气暖人的窝头分送给邻家小孩,直至匾内几无——这是我童年最难忘最酷痛的记忆!一定是从那时起,在一次次分食窝头的酷历生存考验中,我明白了人类爱与舍的真谛,伪善和慈悲的分野。也从此,把判断一个人的价值,再不放在外在的地位及声誉,而只与他的行为做派,与他是否敢在难舍处割舍有关。在我的眼中,一个能在荒年把最后一个窝窝头分给乡邻的人,远比总统更高贵更值得尊重!现实生存中,生与死的考验;知行中,行为的践履,永远是第一性的,永远拷问直逼着人的生命与人性大限。

说到养母,不能不提及一河之隔、淮河北岸的老子与庄子。淮北平原上这两座双峰辉映的至圣,是东方智慧和华夏文化的制高点。如果说我的物质生命是淮河南岸一位普通母亲拾养哺育的,那精神生命则是淮河北岸这两位伟大精神之父涵育的。

此刻,当我满怀感恩之情在养母坟头虔诚地跪拜、叩首时,我同时也在面向淮河北岸的老庄故里行叩拜之礼。感念中华道学与老庄,感恩养母和淮河人民,没有你们,便没有我的今天。

人只要用理性思考,必然思考到与一己性命相关的“关系问题”上:即社会道德和自然规律。否则,人再幸福也不安生、也缺乏底气。在天则为道,在人则为德,人只有从道从德,才可全性全命。一切竞争,最终都是人性与生命力的竞争。西方文化把物质经济领域内的所谓自由竞争,扩大到人际与性命。尤其“美式人生”,不仅把超前消费享乐看成人的第一要义,还用现代传媒手段强化这一要义,使人误以为生命的最高值就是这些,人性就等同于物性,而非更崇高的精神情感需求。倒是中国的老庄早就指出,人的幸福不在外物和虚假声誉,而在是否合宇宙节律、社会道德。

我的养母,虽文盲一个,但骨血却有老庄真传。在那艰苦岁月,她不是用语言,而是用性命悠关的半匾窝头,用大爱与行动承传着厚德载物、上善行教的中华性命文化。远有老庄,近有养母,这些年在求真悟道的同时,我只做了一件事:积德、报恩。每年春节,只要得闲,我总会到养母故乡去,尽己所能地“访贫问苦”,送衣送药。

在教门庄,一位老农曾拉着我的手动情地说:每次你回来都给俺们带来许多快乐!这句话使我感动思量许久。我深知,对这些凡如草芥的人民,有限的送衣送药固然需要,但平等地相待,以人对人,以生命对生命的尊重和情感交流,更是他们最至深的人性渴望。这又使我想起养母:一个至今仍被教门庄的老人念叨为“大姑娘”的女人。每每念及,他们总是泪不能禁,诉说着她的千般好,她的人品人格之完美,她对穷人对孩子的慈爱……每当此时,我便与他们一起感念流泪,分享一种久逝的真情……我终于明白,一个人只有用真诚的性命才可感动性命,只有将一己融入广义血缘,才可与永恒不朽相会。人只有在懂得报答、感恩时,才是真正意义上大写的人!

朱权利摘自《吉林日报》

猜你喜欢

性命窝头老庄
废物
性命
窝头
瓜农老庄
瓜农老庄
窝头
由排队买窝窝头引发的随想
迷棋
老赵老庄
动物神奇脱身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