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南南穿越 行走秦岭之巅
2018-06-22傅晓蕾
傅晓蕾
陕西太白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是秦岭国家森林步道经过的区域,因其秦岭最高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而闻名。从都督门至铁甲树的“太白南南穿越”是这片山区的经典户外路线之一。2016年年末,我和几个朋友用3天时间重装行走这条线跨年。
初见第四纪冰川遗迹
12月30日午后,我们包车前往西安市周至县的黑河国家森林公园。百转迂回的盤山公路过后,安好防滑链的汽车驶上冰雪路面。考虑到天色已晚,最后停靠在更近山的猪娃沟,海拔约1600米。我们由此入山。
山中雪花纷扬,空气清冷。本与溪水蜿蜒相合的沟底小路如今铺满薄雪,我们缓缓上行,不时绕开亮冰地带。越爬路越陡,进入茂密的箭竹林,身上的每一个地方都可能被树枝缠住,再加上不少树木被前段时间的大雪压倒,横七竖八地躺卧在野道上,我们不得不俯身翻越,艰难开路。两小时后,天光微暗,我们决定在一块平整的雪地上扎营。收集了一整锅夹杂落叶与泥沙的雪,压实后化而取水,仅得小半锅,聊胜于无。
一早拔营,连续爬升后进入一片杜鹃林。据调查,太白山杜鹃分布在海拔2200-3500米的山坡上,开花时间较平原的晚一些,每年五六月至七八月间,花色各异的杜鹃是山间最繁盛的点缀。现在,它们在寒气中以沉默积蓄力量。
行至正午,眼前出现一块大草甸和一座破落木屋,10余根木桩支撑着一个相对完整的屋顶,四壁不知所终。这是老庙子,海拔3000米。这儿往北通向万仙阵,往南通向太白庙、都督门,往东是猪娃沟方向即我们的来路。下包,取出潮湿的帐篷、水袋,边享受太白山热烈阳光的普照,边吃起简易的路餐。
午后的路上,苍劲的针叶林相伴而行,依稀可见远处山梁上匍匐的石海,那是我曾走过数次的“鳌太”(鳌山—太白山)徒步线上最著名的景观。此刻重逢,回味起当初攀爬腾挪其上的艰难,既忐忑又欢欣。很快,脚下也开始出现类似的第四纪冰川遗迹。
据学界研究,太白山自第三纪末期,古老的山地夷平面(残存于跑马梁一带)发生变形,山地断块持续抬升,到寒冷的第四纪晚更新世乃至全更新世初期,经过积雪成冰,太白山发育了冰斗-山谷冰川。冰川消退后,气候转暖,而海拔3000米以上的太白山顶部仍处于严寒气候中,由于昼夜温差巨变,构成太白山主体的花岗岩历经反复冻融,岩体被强烈风化,同时山谷坡面受重力和雪蚀作用,便形成其状各异的石柱、石塔和石块,最终汇为眼前绵延的石海、石河。
穿过石海,登上山梁,就到了当晚扎营的将军庙。将军庙海拔3300米,3间勉强可以称作木屋的房子向一侧严重倾斜,虽可避风也不敢靠近。雪打帐篷,一夜浅眠。天亮后,帐篷上挂满冰碴,天寒地冻的,帐钉难拔,在石头的敲打下,有的折断,有的岿然,庆幸多备了几根。
太白红杉:天然气候探测仪
这天出发不久,晨光熹微中,挂满雾凇的太白红杉林傲然肃立眼前。作为秦岭森林区唯一可形成纯林的树种,它在水源涵养、固石保土、生物多样性维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行至海拔3400至3500米,太白红杉林中开始交错灌木。据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白红英考察,这一块是高山林线处。超过3600米是高山草甸的天下,再往上就只见磅礴石海。
2008年至今,白红英带领的课题组多次进入太白山与鳌山境内考察,观测太白红杉及林线分布状况,以研究气候变化对高山植被的影响。最后发现,随着气候变暖,林线区植被覆盖度增加,太白红杉上限上移——对环境如此敏感,太白红杉可谓天然的气候探测仪。只是由于地处高海拔、气候寒冷、生长季节短、土壤瘠薄等因素,导致其生长极为缓慢,再加上宗教、旅游等人为活动的干扰,大部分太白红杉种群呈衰退趋势,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出林子,我们走上海拔3500米的万仙阵,大大小小的玛尼堆默然矗立,传说是诸葛亮的八卦布阵。这是东跑马梁(相对秦岭第二高峰鳌山的“西跑马梁”而言)顶部一个“T”型路口的交汇点,太白南南穿越路线由此开始与鳌太路线重合,北路通向鳌山,朝南即是我们来时的路,向东是我们的去路,可直抵太白山之巅拔仙台。
下坡过雷公庙后,东跑马梁便在眼前无尽铺展。这段难得的“高速路”有20公里长,坡度平缓,视野开阔,传说为当年汉光武帝刘秀跑马练兵处。一般说来行至此处,无论太白南南穿越还是难度翻倍的鳌太穿越都算成功,毕竟自此之后再无险要地形,且只需半天就能行至大爷海客栈,即进入有人烟的景区。然而,一马平川、无遮无蔽,也让这里在出现极端天气时无处可躲。就在2017年的“五一”,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席卷跑马梁,冲击了一支行进中的徒步队伍。由于缺乏团队协作,最终演变为震惊全国的山难,3名云南驴友失温丧生于此。
我们是幸运的。此刻蓝天明净,秦岭现出层峦叠嶂的庞大身影。阳光笼罩雪原,脚下信马由缰。两侧山谷中,南边密林盖覆,北边沟壑纵横。“去天三百尺,邈尔与世绝”,便是如此。
拔仙台:冰川地貌与三教共居
踏着石海雪原前进,几个山头过后,巍巍秦岭的制高点——海拔3767米的拔仙台,近在眼前。作为冰川活动的中心,拔仙台本身是一个在冰期末发育成型的角峰,不少冰川地貌也围绕它展开,譬如它脚下的大爷海便是由冰川融化、积水成湖造就的典型冰斗遗迹。这三面崖壁环绕的冰湖,是中国内地海拔最高的高山湖泊,直到今天它的深度仍是个谜,刺骨的严寒和多变的气候让大爷海的潜水难度极高。
拔仙台附近地貌显现了太白山古冰川遗迹的特点:保存完整,具有诸多典型的冰川地貌类型,冰缘地貌也广泛发育,这在我国东部高山区实为少见。据研究,太白山的冰川问题不仅涉及太白山第四纪的气候、植被、土壤和古地理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东部和西部、南方和北方的冰期和间冰期的划分问题,这对解决我国东部低海拔型山地冰川之争议和第四纪以来南北方地区气候变化都有很大帮助。
对我们而言,有趣的永远是传说,以及由传说进入现实。相传姜子牙曾在拔仙台封神,此后唐代有道士在此建拔仙台道观修行。1000多年来,这座名叫“三圣殿”(“三圣”指老子、孔子、佛祖释迦牟尼)的道观数次被毁又重建,在几年前一场雷电引发的大火后仅剩一个石筑基座。其门上曾挂一幅楹联,上联为“植松树栽桃李树栋梁九州昌盛万木荣”,下联是“想忠恕念慈悲思感应三教同源一心境”,此中意味在国内其他宗教名山颇为少见。
这源于太白山不仅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十一洞天,还是一座佛教禅林,山中供奉韩愈的大文公庙则致敬儒教。由于历史原因,形成道、佛、儒同山而居、同庙供养、同室参禅、融为一体的现状。从古时文人足迹遍及山岭到如今每年农历六月的庙会,太白的文脉与香火从来相汇不绝。
取道下山,当日宿于海拔3400米的玉皇殿。玉皇殿下有座冰封的玉皇池,爬上其北面的巨石坡,三爷海出现在前方。查证得知,玉皇池、三爷海和更远处的二爷海在地下相通,它们共同组成黑河源头,成为西安城市用水的主要来源,还是太白“千壑万源”的构成。作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太白山遍布各种水体,若是夏季登山,途中五里一源、十里一泉。在这样的高海拔山区,能历数高山湖泊、湿地和泉源,也是少有了。
太白药用植物的盛与衰
新年的第一天,带着出山的兴奋,我们快速下陡坡,穿石海,海拔逐渐下降,草甸和针叶林现身,冷峻的色调温和起来。再次穿过太白红杉林后,到达海拔3200米的药王殿。相传药学鼻祖孙思邈在太白山采药治病、修炼著书,留下一部惠及后人的《千金要方》。药王殿就是为纪念他而修建。如今,殿前塑料棚里并排安置了两列通铺,摇身变为药王殿接待站,据说徒步旺季还有面条供应,此时当然空无一人。
作为天然中草药种质基因库,太白山目前查明的药用植物有800多种,其中著名的当属桃儿七、长春七、金牛七等“太白七药”,起源古老而种类繁多,无怪孙思邈在此流连。夏秋季徒步太白,有时能遇上采药的药农。这些附近的山民深受太白滋养,习惯了靠山吃山。只是这些年,有些名貴草药如桃儿七、太白米、太白贝母等已濒灭绝。
从药王殿步行约1小时,途经杜鹃林带,到达南天门(海拔3100米)。据传武王灭商后,曾命姜子牙在此张榜册封有功将士。经过老君殿,一路陡峭下坡,如同上山路,下山路上也横躺着被大雪压垮的树木。
不久到达三合宫瀑布,三河在此归一:作为主河的黑河居最左,其右为雾鸣沟河,再右是云雾沟河。又道此处山形酷似宫殿,三水交汇后,自“宫殿”上方飞流直下,轰鸣落地,蔚为壮观。眼前是一番冬日才有的胜景:冰瀑悬挂于壁,激流冻结于半空,冰壳之下,只闻水流哗哗涌动。
穿过一座座石桥,桥下溪流冰封,剔透冰面下同样暗流不止。随着海拔的下降,冰面逐渐化为净透见底的溪水。脚踏厚积的落叶,绕过青苔滑腻的岩石,踢着冷杉落下的大松果,这是原始森林最后的静美时刻。
直至走出景区铁门,经过挂满红符的铁甲树,此次冬太白南南穿越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