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者的心路历程
2018-06-22曾旻
曾旻
6月5日,设计师、Kate Spade的创始人在家中上吊自杀,根据姐姐Reta Saffo的说法,在此前的三四年间,Kate Spade饱受精神上的困扰。有传言说她患上了双相情感障碍,也有说法称她的自杀是由于深陷抑郁的泥潭。
设计师Kate Spade
一个自杀行为的选择往往不是轻而易举的,它包含了从自杀意念到自杀企图再到最后实施自杀行为三个步骤。
最初浮现出“去死吧”的想法,通常模糊不清,仅仅是一个念头、一个概念,大多数人这样想想就过去了,也有的时候,这个念头会慢慢滋长,清晰起来。西方有调查表明,18岁前,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15%至30.8%。“想死”的念头并不奇怪,也并不少见,不意味着出现这个念头就代表你是脆弱的人。其实,预防这一想法的滋长很重要的一点是:意识到它的普遍性,从而能够坦然面对,也能坦然向他人表露,获得心理支持和帮助。
当抑郁的情绪继续蔓延,生活中的困境依然无法解决或面对,偶然出现的“想死”的念头会更加频发,这一愿望也开始变得清晰,发展为自杀企图。它是一种自杀尝试,但它没有完整计划,所以它可能导致受伤,但很多时候并不会真正成功(有时候,冲动自杀的企图也可能导致自杀成功)。
一般情况下,一次成功的自杀行为,往往有完整的自杀计划。人们会做好充分的准备,有时甚至会提前和他人告别,用一种个人化的方式。所以一个人自杀成功之后,周围常有人感到后悔,意识到自杀者生前的行为表露出了一些想要自杀的蛛丝马迹而自己却忽略了。
WHO(2014)的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全球范围内总体自杀率约为0.0114%。这个数据对比出现自杀企图的比例来看是非常小的。换句话说,自杀这个念头的出现非常普遍,而真正成功实施自杀行为的比例并不高。但在生命面前,失去一个都算多,所以很多心理学者在探究,究竟是哪些原因,让一个人从出现“想死”的念头,发展为最后真正实施了这一想法呢?
心理学发现了这样四个因素:
一是绝望。绝望的人缺乏了对生活的目标和动力,对未来没有期望,对获得成功毫无信念。未来似乎没有什么吸引他继续活下去的理由,这是自杀人士的普遍心理状态。
二是认知僵化。自杀者有一个共同心态,会把自杀当作解决当下问题的惟一办法。似乎仅有选择死亡,才能逃避当下这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三是对过去的过度关注。自杀者会过分关注过去的经历,特别是那些无法改变的消极事件。他们会进而推断,过去的错误会导致不可挽回的结果。
四是心理痛苦。这是自杀的动力,人们正是想要逃避这种难以忍受的痛苦而选择了自杀。这是一种由心理需要受阻引起的羞辱、内疚、愤怒、孤独和绝望等复杂情绪组成的精神痛苦状态。当这种精神痛苦程度超出人们的承受限度时,自杀就被认为是终止这种难以承受的状态的惟一办法。
青少年时期和老年期是人们出现自杀意念的高峰。前者正值情绪感受极端化的时期,情绪异常強烈,而同时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处于发展阶段,缺乏弹性认知。老年期的自杀更多源于对生活的绝望,因为从未来的生命中发掘新的增长和乐趣似乎越来越难,生命处于衰落和倒退的处境容易令人感到绝望情绪,并陷入对过去的悔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