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块化”管理“拼”出活力无限
——长城钻探录井公司辽河项目部创新管理模式纪实

2018-06-22李桂秀

石油知识 2018年3期
关键词:技术支持录井项目部

■ 李桂秀

近年来,长城钻探有限公司录井公司辽河项目部生产高峰期时施工队伍经常在80支以上,同时有大量技术骨干抽调到外部市场,项目部生产技术管理人员仅为原先3个项目时的二分之一,各项管理工作难度很大。面对诸多问题,项目部顺应智能化发展趋势,不断探索和完善“模块化”录井新模式,应对当前录井行业发展的诸多矛盾,实现了公司持续、稳健、高质发展。

专业分工到“模块”集成,会“拼”才会“盈”

在传统的录井模式中,一线小队按专业分为常规地质队和仪器录井队,在岗位上又分为地质工程师、采集工、仪器工程师和操作员四个工种。只要设备在井,小队全员全天候在井;不管井上忙与闲,在井人员一样多。这种粗放式管理,长时间造成一线人员紧缺,员工倒休难,人均贡献率低等问题。

项目部管理引入“模块化”管理理念后,按照工作流程重新划分了责任区间,建立起“录井现场+远程技术支持、指挥+基地协助+现场检查指导”四大“模块”集成管理平台。“模块化”管理的优点是打破录井流程环节衔接壁垒,专业分工精细化,强强联合确保安全可控、质量创忧。大量野外工作量转移到白天和基地完成,有效降低了一线人工成本,增加赢利空间。

2017年项目部实现利润3500万元,人均利润为8.1万元,人均产值为29.63万元。“模块化”管理方法也被评为长城钻探公司“管理提升金点子”一等奖。

远程技术支持模块:凝聚团队合力

2016年以前,远程监控作为公司技术支持中心的一项管理手段,查岗、指挥、处罚等功能一度受到一线员工的情绪抵触和消极应对。新模式运行以后,公司经过调研和探讨,决定将远程监控室完全交由项目部管理,同时,将远程录井监控功能转变为“全景式”技术支持服务,组建了包括地质协助、远程指挥、关键过程控制、风险评估、远程培训等五项职能于一体的“专家服务团队”,提升了对现场技术支持力度。

技术支持中心远程监控人员同时通过六块电子屏幕监控现场8-12支仪器队的实时数据,发现异常征兆及时联系现场做出应对措施,极大地减轻现场人员的工作压力。支持中心职能转变为辅助现场生产基地与现场小队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过去“你管我”到现在“你帮我”,现场小队对监控室的信任度逐步提升,主动寻求支持、共同解决问题的情况多了。

远程技术支持模块职能的确立,也促进了远程技术向做优做强方向发展。一是远程数据监测工程异常稳、准、快;二是专家与现场在线“面对面交流,键对键指导”,及时指导解决现场软硬件故障,成为现场小队的坚强后盾;三是远程开工、技术交底安全可控程度高。

2017年远程开工验收1071口井,开工及时率97.1%,平均口井问题数由年初的2.7项下降到1.8项以下。截止目前,项目部在辽河油区开展“模块化”录井新模式工作试点队伍36支,录井设备故障率由2016年的4次/月下降至当前的1.5次/月。

基地协助模块:分担现场压力

精益求精,安装组正在协助小队安装设备

在辽河新模式刚运行不久,油田甲方看到现场人员减少,一度提出质疑,现场减员是否会影响降低施工标准而影响到服务质量。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他们看到的是录井环节衔接有序,各项资料齐全准确,完全达到甲方各项要求。这些稳中有升现象的背后,除了远程技术支持外,还有“双保险”—— 设备安装组和资料审核组的密切配合。

这两个小组均属于“基地协助模块”职能。设备安装组由4名仪器工程师组成,主要协助现场标准化拆装、调试设备,达到高质量、高标准安装要求,极大降低了后期仪器录井设备、传感器故障率。2017年,项目部口井仪器故障率平均下降55%,并且同步完成技术培训157人次,带动现场工作定置化和标准化工作上水平;资料组则全面接手“新模式”小队的仪器资料过程审核及完井资料、部分地质完井资料整理、上交工作,有效缓解了小队长完井后既要回基地整改资料、又要进行下一轮新井值守的矛盾。

资料审核组,巾帼显身手

资料组的成立还充分调动了女工的工作积极性,资料组8人中有7名是女工,资料审核工作既解决了她们照顾家庭的诉求,也发挥她们的专业特长和细致认真的优点。女工梁月和赵莹曾担任过录井小队长,这种“单点对焦”式的资料审核工作,一方面加强了资料质量的全过程控制,另一方面,也方便对新技术员培训指导。小队长们对她们的评价是:在井上,女工最多顶一个小班,在资料室,她们最少一个顶三个技术员!”2017年,资料组共完成录井资料审核2400余井次,岩屑剖面首检符合率93.9%,地质资料A类率99.43%;仪器资料A类率99.59%。资料组以突出的贡献,获得2017年度录井公司“巾帼创优建功示范岗”荣誉称号,梁月和赵莹均被评为长城公司“巾帼岗位操作能手”。

录井现场模块:培训激发动力

在远程录井技术的大力支持下,现场录井打破地质和仪器专业界限,“一专多能”型工匠既是对每名员工的高素质要求,也是实现“新模式”录井的“入门级”条件。为此,小队人员自觉加强地录合一学习,参加各种培训,工作能力不断提升。

一是导师带徒“一带一、结对子”活动。项目部领导及生产管理人员与一线小队17名小队长结成帮学对子,在感情上融合、技术上指导、思想上沟通、生活上帮助,困难上解决实际问题。

项目经理关玉新(右)与小队长张加良(左)结成“一带一”师徒对子

二是优秀班组长 “一带多”培训。在公司培训中心组织下,项目部选出了经验丰富、业务较强的9名地质工程师和仪器工程师所在的小队进行多期次“一带多”关键岗位人才培训,每期选出9名非关键岗位人员分配到指定的小队工作和学习。

三是开展个性化“菜单式”培训。根据现场工作需求和员工岗位技术实际,从仪器软件操作、岩屑录井及测井曲线应用到地化录井、设备维修、计算机检修及软件操作等方面,制定了详实的培训列表,做到有任务、有监督、有考核。

四是开发“SOP音视频培训系统平台”。建立仪器参数设置、仪器标准化操作、设备维修维护技能等视频媒体库,适应员工碎片化学习。五是以赛促学,激发员工学习能动性。

2017年,项目部举办了“争当岗位工匠”技术比武,一大批岗位新星脱颖而出。之后,项目部选派14名选手参加公司级技术比赛,有10人夺得地质师、仪器工程师、英语三个项目比赛的前三名,成为项目部史上最佳成绩。

奋斗创造幸福,实干刷新业绩。2017年,辽河项目部在完井口数与前一年同比增加406口、仪器录井同比增加152口的情况下,支援外部市场51人次,向公司二线直属单位输送人才近30名,成为公司名副其实的“人才培养”基地。员工休假、倒休的需求最大化得到满足,“新模式”录井小队已达到每人每月休息10天的既定目标。项目经理关玉新说:“智能化发展、减轻员工劳动强度、有规律倒休,让一线员工找到尊严和幸福感。”正是这份来自企业的真切关爱,激发了全体员工用创新、务实、高效的作风拼出安全质量新高度,拼出降本增效新成果,拼出队伍的和谐氛围和企业发展的新活力。

猜你喜欢

技术支持录井项目部
房建施工项目部安全管理问题及其对策
二维码在录井设备管理上的应用
录井技术与方法的创新机制
国有录井公司做赢低效地热录井市场举措
录井工程2017年第1~4期分类目次
提升技术支持能力, 深化“林肯之道”
多种现代技术支持的第二语言学习
精准扶贫需要技术支持
iPad技术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模式探索*——暨“分式方程”的翻转课例展示
如何推进企业文化在项目部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