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HID”理念的儿童输液板设计与研究
2018-06-22韩书环许小侠
韩书环 许小侠
(长春工业大学,长春 130012)
健康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利,让孩子拥有健康的身体也是父母最基本的期望。环境的恶化、新型病毒的衍生、食品安全的缺失、各种辐射和毒性化学物质等危害儿童健康生长的因素越来越多,儿童的健康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儿童群体性格的不稳定性较为明显,因此很多就医环节需要借助一些辅助工具来辅助诊断和治疗。儿童输液板是近年来运用较多的一个医疗用品。由于现在很多的病毒抗药性很强,很多情况下输液还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治疗措施。
1 儿童输液板需求分析
目前,很多家庭对于输液的态度两极分化严重,有些人认为输液是比打针吃药见效更快的方法,可以减少孩子痛苦的过程,因此盲目崇拜输液的效果。医生在不违反医疗原则的情况下只好顺从家长的要求以免孩子病情得不到控制产生误会。还有一些人则认为,看到网上流传着“欧美国家几乎不给孩子输液”“输液对身体伤害巨大”等输液危害论,极端地排斥输液治疗。其实,输液只是一种常规的治疗手段,虽然频繁输液会对孩子的免疫力造成影响,但是有时为了控制病情也是需要输液的。
输液对于0~3岁的幼童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孩子挂水输液时,为了避免小手活动后引起针头移位,往往需要在输液部位固定一块输液板。目前,市场上的输液手板或脚板大多的结构都是一个简单的塑料板加一个固定绷带,只为了实现固定的作用并没有考虑舒适性、趣味性等。一些好的输液板会综合人机工程学参数,运用更加科学的造型色彩结构让孩子在使用时更加舒适。
2 “HID”理念
“HID”(Healthy Industrial Design)也被称为健康工学。健康工业设计基于符合人体的自然运动规律,以健康的使用为原则,关注的是产品设计是否能帮助人们的身体恢复健康状况。“健康”的概念是一种全面的概念,它不仅包括身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的健康、使用方式的健康、视觉的健康、触觉的健康甚至嗅觉的健康等[1]。健康工业设计理念是由英国皇家工业设计师Alan Tye 设计公司的总经理Alan Tye提出的。
3 “HID”理念指导下的儿童输液板设计
输液板主要是靠触觉和孩子达成一种沟通,所以本课题对于输液板的设计首先在材质上要有所突破,选择触感更加温润柔软的材质。输液板的结构只有完全贴合手掌并对手腕有很好的支撑才会达到最舒适的效果。但是,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所以每个孩子的手也都是独一无二的,怎样才能让一个输液板适用于每一个孩子,值得人们思考。所以,本课题考虑利用液体的流动性和可塑性,将输液板设计成一个充有液体的橡胶套,借鉴市面上非常流行的充电暖手宝,也把充电加热功能运用到输液板的设计上,这样可以缓解孩子输液时由于长时间不动手部、局部血液循环不畅造成的手凉手麻。
相关数据显示,0~3岁儿童的手部尺寸范围为5~12.5cm,太大的输液板将手和手腕固定太死板容易引起手部不适,此款输液板主要是对手掌和手腕进行固定,这样孩子的手指相对自由舒适感提升。
这款输液板以青蛙的造型为原型,利用环保软胶材质,如图1所示,青蛙的肚子内充水,充电以后就可以保持3h的温度,孩子输液时将手放在青蛙的肚子上,柔软流动的水会完全贴合孩子的手的弧度,并且水温会缓解孩子因为输液造成的手凉麻木。采用环保硅胶材质,柔软有韧性,既可以实现很好的承托性又兼顾柔软亲肤的特点。输液板的主要目的是辅助输液过程更加稳定进行,孩子输液时对于自身活动限制性很大,所以是一件不易完成的事,一个舒适的输液板不仅能缓解输液时的不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孩子的抗拒度。
图1 青蛙造型的输液板
表1 液板各设计要素与健康工业设计理念的匹配结果
4 基于健康工业设计理念的产品评价
表1是本文设计的输液板各设计要素与健康工业设计理念的匹配结果。一款好的医疗产品,首先应该具有稳定安全的功能,对人的健康有积极作用。儿童使用的医疗产品在保证功能的同时更多应该考虑怎样让孩子敏感的神经对这个即将对他进行帮助的医疗产品卸下防备。儿童医疗产品不应该是一种治愈了身体却伤害了心灵的产品,儿童医疗产品应该更加暖心安全,让孩子在愉悦安心的氛围里拥有健康的体验。如表1所示,想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就要求在对儿童医疗产品进行设计时,对设计的每个要素,如材质、色彩、造型、结构等,都以儿童的视角、儿童的行为与认知习惯作为指导,做好基于健康工业设计理念的产品评价工作。
[1]王艳群.健康工业设计理念之儿童产品设计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07:6.
[2]沈艳.基于行为方式的儿童产品设计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0:9.
[3]唐纳德•A•诺曼.情感设计[M].北京:北京电子出版社,2005.
[4]陈帼眉.幼儿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张宪荣.设计色彩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6]郑建启.材料工艺学[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