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洛他唑联合阿司匹林用于脑梗死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

2018-06-22刘明杰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年11期
关键词:西洛栓子肠溶片

刘明杰

目前,脑梗死的发生率﹑致残率及死亡率都很高,随着研究的深入,虽然神经介入治疗已经成为脑梗死的重要手段,但动脉支架成形术后易出现再狭窄及微小血栓形成等问题,同时亦有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1]。阿司匹林联合西洛他唑在临床上证实抗血栓作用明显[2],但对于支架后的治疗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对经颅多普勒超声观察到的微栓子信号数量进行对比,研究西洛他唑联合阿司匹林在颈动脉支架植入成形术的抗栓作用,探讨其在神经介入治疗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现将结果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2012年8月—2016年6月于我院脑梗死后行支架植入血管成形术的患者。入组标准:(1)年龄50~70岁;(2)患者颞窗能穿透;(3)经脑血管造影证实的颈动脉及椎动脉狭窄性病变,且成功进行了动脉支架置入术;(4)能配合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栓子监测。排除标准:(1)年龄小于50岁或70岁以上;(2)颅内动脉明显狭窄,未行介入治疗者;(3)不能配合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栓子监测或无颞窗者。入组符合条件患者共34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6.7±10.6)岁。

1.2 研究方法

患者分组: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应用西洛他唑(规格每片50 mg,每日一次口服200 mg)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规格100 mg,每日一次口服100 mg);另一组应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规格75 mg,每日一次口服75 mg),两组均从术前1周口服药物至术后6个月。

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经颅多普勒超声机器选用美国的VIASYS经颅多普勒超声仪,使用2.0 MHz脉冲多普勒监测探头通过固定装置放置在双侧颞窗,通过颞窗观察大脑中动脉或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取样深度50~58 mm,大脑后动脉取样深度60~68 mm,以尽可能低的增益显示清楚多普勒频谱图,监测时间为30~60分钟,均由同1名经验医师操作及判断﹑识别及记录微栓子信号。本研究采用《中国神经超声的操作规范》中制定的微栓子识别标准:短时程,持续时间<300 ms;信号强度比背景信号强3 dB以上;单相信号出现在频谱中,与血流频谱方向相同;音频信号为尖锐哨音或鸟鸣[3]。

治疗:术前1周开始口服药物,西洛他唑组(A组)于术前1周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每日1次),术前2日口服西洛他唑(200 mg,每日1次)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每日1次),氯吡格雷组(B组)于术前1周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每日1次)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每日1次)。术后继续口服上述药物6个月。

1.3 评价方法

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日﹑术后3日﹑术后7日﹑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各阶段微栓子数量,同时监测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采用秩和检验比较各组微栓子数量差异,同时记录两组病例术后再狭窄及出血例数,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4例患者均监测到微栓子信号,其中以术后1日监测微栓子数量最多,达12~102个(中位数49个)。随着时间的推移,微栓子数量逐渐减少,术后7日微栓子检测可达术前水平,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两组术后再狭窄﹑新发血栓及出血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脑梗死患者的介入治疗为神经内科的主要治疗方法,因其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在神经内科中应用广泛[4],但也因术后易出现再狭窄及新发血栓等风险,微栓子脱落可发生于支架植入的任何阶段,而微栓子脱落可增加血栓形成风险,故术后常规给予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规范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仍无法避免微小血栓形成,且易出现再出血的风险[5]。近些年西洛他唑联合阿司匹林应用于支架植入术后研究较多,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均呈现较好的效果[6]。

本次研究随机分成两组患者,其中西洛他唑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的A组与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的B组在术后微栓子数量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西洛他唑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支架植入术后有效,均有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效果,而在副作用比较上,西洛他唑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无1例再狭窄及脑出血患者,只有1例新发血栓病例,低于氯吡格雷组,从而可以提示西洛他唑联合阿司匹林适合长期用药,特别是副作用较明显的患者。

表1 不同组别术中干预及手术前后各阶段监测的微栓子数量(个)

表2 不同组别术后再狭窄及出血例数

血栓栓塞的原因与血小板聚集密切相关,抗血小板聚集为治疗的首要疗法,而阿司匹林价格低廉,为常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但常见诱发出血及复发的可能[7-8]。西洛他唑为新型的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抑制血小板活性,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9],作为目前唯一有血管扩张作用的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生物活性多样,能有效的对抗血栓形成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10]。西洛他唑联合阿司匹林在神经介入研究证实两药联合有明显的抗血小板协同效果[11],其有效性并不亚于氯吡格雷等目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且副作用较少,有较短的出血时间及较小的出血反应。西洛他唑同时具有降低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胆固醇水平,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现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但在起效速度上氯吡格雷快于西洛他唑,故需要急诊介入治疗患者仍需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12]。总之,西洛他唑联合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能有效抑制血管内膜增生,支架术后再狭窄,增加术后最小腔内直径。

[1] 张维,代昌飞,张绒,等. 介入支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 陕西医学杂志,2016,45(12):1633-1634.

[2] 李显宁,田小平. 阿司匹林联合西洛他唑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6):1747-1749.

[3]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超声专业委员会,中化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影像协作组. 中国神经超声的操作规范(二)[J]. 中华医学杂志,2017,97(41):3208-3212.

[4] 宗劲,王慧. 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5):121-122.

[5]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 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5[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10):830-837.

[6] 乔梁,屈春红. 冠心病患者PCI术后二联和三联抗血小板治疗疗效差异的 Meta分析 [J]. 山东医药,2014,58(16):32-34.

[7] 黎展鸿,刘越存. 阿司匹林联合西洛他唑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22):1-2.

[8] 顾健,陈思兵. 阿司匹林联合西洛他唑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10):1951-1952.

[9] 刘倩. 西洛他唑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医药前沿,2015,5(6):6-8.

[10] 李文澎,朱宝龙,李超然,等.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口服治疗动脉血栓的效果比较[J]. 山东医药,2014,58(35):86-87.

[11] 张伟涛,王健. 西洛他唑片对老年脑血管疾病神经介入后抗血栓作用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4,33(3):209-212.

[12] 李相华,李永秋,张晓涵,等. 西洛他唑与氯吡格雷在急性期脑梗死治疗中的抗血小板作用研究[J]. 心理医生,2017,23(9):78-79.

猜你喜欢

西洛栓子肠溶片
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
留守儿童栓子
西洛他唑对大鼠心室肌Ito及ICa-L离子通道的影响
蓝狐
氩气凝固术联合艾司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260例Barrett食管患者的疗效观察
“肠溶片”该怎么服
单硝酸异山梨酯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心绞痛效果观察
栓子他娘
中药内服加足浴联合西洛他唑片治疗老年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34例
西洛他唑在冠心病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