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创作的思考
2018-06-22刘劲蓬
刘劲蓬
今天的世界,已经没有人怀疑中国正在崛起的事实。但是我们在经济、国防、人工智能等领域上的成就,在国内近年来众多美术展览中却几乎没有更多的展现。从艺术的角度看,属于今天这个时代的艺术显然应该是真正彰显中国当下社会现实与人文状态的艺术,而不是放弃个人的独立思考,去迎合那些并不适合我们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的艺术。更不是为了满足西方对中国艺术的需要而妖魔化自己以博取西方好感,靠展现符合西方偏见的中国文化图式来取悦西方为目的的艺术。
在文化艺术领域,现阶段也许处在国家文化软实力虚弱无力的时期,中国很多当代艺术作品不论是形式还是内涵,几乎都是对西方艺术的简单模仿甚至是照搬。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艺术思潮的快速渗透,文化身份问题日益引起普遍关注。因此建立具有当代本土意识的话语方式,已成为部分中国当代艺术家自觉探索的重要方向之一。而建立具有当代本土意识的话语方式就不能遗忘那些具有人性化的文化遗产。但是令人遗憾的是,重物质轻人文的消费主义倾向让今天的人们很难再以一种平和的心境去观照自己的传统。西方文化情结掩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遮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不经意间,我们失去了对于传统文化的物质关怀,也失去了对于传统文化的精神记忆。
《梨园武生》160x113cm 布面综合材料 刘劲蓬 2015年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个真正的大国,要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要有民族精神的价值支撑,才能自信、从容,才更易于与其他地区、国家和平相处并包容。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文化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文化与经济的同步发展,使得国家将文化建设提到一个战略层面考虑。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增强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就是让我们要树立文化自信。在艺术创作上,倡导艺术创新多样化,把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放到首要位置,强调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履行中国美术“熔铸中国气派,塑造国家形象”职责等要求。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中国社会各阶层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通过核心价值观可以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从而实现中国伟大复兴之梦。
《梨园武生》之二 160x113cm 布面综合材料 刘劲蓬 2015年
《梨园武生》之三 160x113cm 布面综合材料 刘劲蓬 2016年
十八大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分别从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公民价值准则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一脉相承。在本质上还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承载了先人的生存智慧和传统美德,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和世代相传的价值追求,积淀着国家和民族的价值理念和文化传统。对那些具有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和时代发展相协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并弘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创作源泉”。事实上,这已成为当今重新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效策略。
2.传统文化在中国近现代艺术中的失重
在任何时代,传统文化一直是文化发展的推动力。可是在中国近代历史演进中,它似乎成为后来文化发展的障碍。在上世纪20年代,一些海外归来的艺术家,在面对中西方文化观念的冲突与选择时,无论是融合中西艺术的折衷主义者还是激进的西方艺术全盘移植者,当时都直指西方,但这种形式语言探索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就基本夭折了。在经历了批判和破坏传统文化的文革运动后,我们迷失了文化发展的方向。进入80年代,几乎所有西方的艺术流派和表现风格同时涌入中国,导致这个时期的艺术形态几乎全面西化,处于一种非建设性的游离状态。80年代末,由于“文革”的压制而引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和轻视,在当时借用西方的哲学思想和挪用西方的艺术形式不仅成为反叛的有力武器,甚至是一种时髦与炫耀,不经意间失去了民族文化的精神和自尊,沦为西方文化的附庸。
90年代中期之后,中国美术开始了对以往中西融合观念的反思,艺术思想日趋开放。西方艺术评论家出于全球政治和后殖民思潮的原因开始关注中国当代艺术,以政治波普和玩世现实主义作为中国新艺术的代表,从而确立了西方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定义及其解读,即使用西方的现当代艺术语言来表达中国性的内容。同期出现了一大批以毛泽东形象和文革符号为载体的中国性图像,中国当代艺术因此不可避免地被纳入这样一个解读框架。除此之外,有关新水墨、抽象艺术及材料装置语言等艺术实验,因内容没有中国性,即使采用西方的前卫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受西方艺术界重视,不被西方认为是中国重要的当代艺术。这样直接导致越来越多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为挤入西方艺术圈参与对话而进行观念的策略性改变以迎合西方的偏好。尽管中国当代艺术对传统文化的借用方式不尽相同,但在努力与西方艺术接轨的思想观念下,仍然忽略了传统艺术中丰富的创造精神和人文特质,不自觉地成为西方艺术的“他者”影子。我们只能被动地迎合讨好按照西方艺术的话语方式进行创作,追随西方的表现理念和形式,导致与西方艺术家交流时的不自信。中国当代艺术在弘扬个性的同时,忽略了艺术作为文化的整体意义。种种情况表明西方艺术情结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一个至今无法逾越的文化障碍,需要引起我们警惕和反思。
《戏·武》195x124cm 布面综合材料 刘劲蓬 2017年
《戏·武》之二 195x124cm 布面综合材料 刘劲蓬 2017年
3.传统文化价值体系重塑
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网络技术高速推广,消除了时间与空间对人的限制,改变了人们彼此之间交流、互动方式。随着艺术家视野不断拓展与觉醒,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当代艺术对革命元素及中国“景观”的借用其实是肤浅的符号化游戏;觉察到西方似乎不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语言原创性,而是在意是否使用了西方的话语方式和价值观来表达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批评,更注重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反叛价值。这与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创作中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艺术家地域文化意识变得愈来愈强烈,如何拉开和摆脱西方艺术话语方式的依赖与影响,直接反映在艺术家在创作上则是对观念的策略性思考、媒介的多重介入,以及自身的语境问题,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生发深刻反思与关注。
在重物质轻人文的今天,直接导致人们的人文精神、道德准则、社会行为、理想追求的失范与滑落。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架构和重建传统人文精神因而显得尤为必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正在重新得到凸显。于是,有的艺术家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艺术中的呈现价值,以期从传统文化的结构中创作出一种具有多元文化意识的当代艺术。这种回归意识、本土意识、民族意识与创作意识的汇融,体现了当代民族心理和家国情怀的延续与发展。
4.传统文化的当代性转换
传统文化始终是在不断变化的,在今天已经成为新的传统文化,即中国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进而丰富和拓展绘画的表现语言和意涵,无疑是中国当代绘画本土化探索的重要方向之一。艺术家扎根于中国的土壤,以中国人的情感表述方式,表现当下生存环境和民族审美诉求。在借用传统文化符号进行艺术创作时,不是摹古,也不是复古,不能仅仅只是被动地承袭传统文化的某些具体因素和外在形式,像目前大部分以抽象形式去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基本上都流于表面化、简单化,重现某些诸如空灵、写意或者道、禅之类的东西。它们虽然承袭了传统文化的部分精髓,却没有当代文化上的具体指向性,使借用传统文化流于狭窄的泛形式化,对此我们也应保持清醒的头脑。
在艺术创作中,重建传统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经典价值的当代性转换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关注人、崇尚自然。重视人与自然的谐和关系是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维系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的观念与准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中国当代艺术的本土化,就是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中仍然具有适合当下社会形态需求的价值因素,使之切入到艺术创作中。也许,中国当代艺术的东方式解读正是需要从传统经典的方法论中去汲取灵感,来传达和彰显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张力。出于对所处时代的敏感及当下文化的认识,对传统经典方法应从方法论上进行改造,重新用“艺术的方式”提示出来。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符号化的喻指,诗性意象的喜好,拟人化的自然关系,通过东方式的当代性转换,以视觉的方式传达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内涵与深度,从而潜移默化浸入今天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增强人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是今天中国艺术的责任与使命。
近年来,学校积极组织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创作活动。山东工艺美院办学特色是一直注重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整理与研究。在绘画专业教学中如何借助民艺学的优势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以传统艺术进行当代性转换的绘画创作实践教学,也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因此,在主题创作中关注传统文化,对于笔者来说,是自然而然的选择。在创作中,尝试将戏曲武生这种具有东方深厚文化积淀的艺术形象作为一种符号进行重新解读,以现当代艺术的语言方式给予重构,以期实现多元文化的综合。借用符号,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已是普遍的创作方法。但不是仅仅关注戏曲这类中国性经典符号本身,而是以符号为载体,结合现当代绘画中的拼贴技术、多媒介材质语言的综合运用来拓展画面空间的表达可能性。绘画材料表现的艺术魅力不仅仅是风格样式的拓展与创新,更体现为精神层面的表述,让传统艺术符号的神韵、喻指在当代绘画中得以再现与复活。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征又是全新的当代视觉图式。如何把传统元素通过可控的偶然性绘画方式物化在画布上,并在当代语境中得以再生,从而赋予传统艺术形象全新的生命,生发新的内涵,适应今天人们的情感需求,具有当代艺术表现的特质,这也许应该是今天中国架上绘画发展传统文化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
5.结语
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艺术创作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传统,深刻理解并不断丰富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构成与表达,构建鲜明、独特的具有民族文化血脉联系的绘画语言与表达方式。立足当下,走向世界,创作具有体现时代精神、彰显中国品格的精品力作。“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将传统与现代融合,构建延续中华文脉的体系,使艺术创作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为今天中国当代艺术的自新之路与传统文化的复兴发展提供持久动力。